1. Xu, K., Li, S., Ren, D., Xia, R., Xue, H., & Zhou, A., et al. (2017). Importance modulates the temporal features of self-referential processing: 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study.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11.
2. Zhao, H., Zhang, H., & Xu, Y. (2017). Effects of perceived descriptive norms on corrupt intention: The mediating role of moral disengag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3. Feng, Q., Xu, Y., Xu, R., & Zhang, E. (2017). Moral foundations tell us why guilt induces unfair allocation in multi‐party interactions.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
4. 王馨蕊,邢艳艳, &许燕. (2017).希望的代际传递效应: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 心理学探新, 37(2), 161-165.
5. 于淼,许燕, &房志永. (2017).童年经历能够预测个体当前的人格特征吗——最早记忆,心理弹性与人格特质的关系初探. 学前教育研究, (6), 21-28.
6. Zhao, H., Zhang, H., & Xu, Y*.(2016). Does the Dark Triad of Personality Predict Corrupt Intention? The Mediating Role of Belief in Good luck.Frontiers in Psychology,7(434),1-11.
7. 张和云,赵欢欢,许燕*(2016).员工网络闲逛的研究综述及管理启示.中国人力资源开发,01, 41-48.
8. 邢艳艳,许燕*,张和云,王馨蕊,于肖楠,赵欢欢(2016).家庭环境对学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影响:乐观和心理韧性的链式中介模型.心理学探新,36(2),150-155
9. 叶勇豪;许燕*;朱一杰;梁炯潜;兰天;于淼(2016).网民对“人祸”事件的道德情绪特点——基于微博大数据研究.心理学报. 48(3),290-304.
10. 许燕(2016).如何消除“腐败亚文化”影响.中国纪检监察,(4),18-20.
11. 许燕. (2016).基于学校-家庭一体化的纵向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的应用示范研究.中国科技成果,17(3), 31-32.
12. 梁竹苑、许燕、李纾(2016).决策规则和情境中冲突的作用:决策回避与决策冲突的研究进展.核心价值观与创新发展:社科学术前沿论坛成果撷英(2014-2015),233-244.
13. 李亚南,高红梅,许燕*,王芳,叶勇豪(2016).极端环境下作业人员心理枯竭量表的编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4(3),433-437.
14. 张和云、赵欢欢,许燕*(2016).青少年善良人性感知特点、影响因素及后效作用。青年研究,2,21-29.
15. 赵欢欢,克燕南,张和云,许燕*,程琪(2016).家庭功能对青少年道德推脱的影响:责任心特质与道德认同的作用.心理科学,4,2-10.
16. Zuo Shijiang. Wang Fang*,Xu Yan,Wang Fengxiang & Zhao xinting.(2016). The Fragile but Bright Facet in the1 Dark Gem:Narcissism Positively Personal Morality When Individuals Self-esteem is at Low Level.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97, 272-276.
17. 孙瑞琛,姜金栋,晏祥辉,李旭,许燕*(2016).心理学视角下的政治认同研究,心理学探新,6(36),495-499.
18. 王斐,苗冬青,许燕*(2016).安全基地启动对非安全依恋者的效应,中国特殊教育,194(8),90-96.
19. 王斐,苗冬青,许燕*(2016).成人依恋内部工作模型问卷编制和信效度初探,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4(2),229-234.
20. 程琪,赵欢欢,郭德轩,许燕,克燕南, &张和云. (2016).家庭教养对青少年社会行为的影响:道德认同的中介作用. 中国特殊教育, 12(6),41-48.
Yu M, Alpana V, Xu Y*.(2015). Does resilience play a mediating role in the link between the earliest memory and personality traits? Analysis of the positive cognition in a Chinese sample.Journal of Psychology Research, 5(10), 1-8.
22. Zhang, H., Zhao, H., Liu, J., Xu, Y., & Lu, H. (2015). The dampening effect of employees' future orientation on cyberloafing behaviors: the mediating role of self-control.Frontiers in Psychology, 6.
23. Zhao, H., Xu, Y., Wang, F., Jiang, J., & Zhang, X. (2015). Influence Of Parent-Adolescent Conflict Frequency On Adolescent Family Satisfaction And Self-Satisfaction In China: Conflict Coping Tactics As Moderators.Psychological Reports, 117(3), 897-915.
24. Zhao, H., Xu, Y., Wang, F., Jiang, J., Zhang, X., & Wang, X. (2015). Chinese adolescents' coping tactics in a parent-adolescent conflict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life satisfacti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oping with mother and father.Frontiers in Psychology, 6.
25. 徐瑞婕、许燕*,冯秋迪、杨浩铿.(2015).对腐败的“心理绑架”效应的验证性内容分析,心理学探新,35(1),35-40
26. 田硕、许燕.(2015).心理资本在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中的作用于开发,江苏高校,179(1),105-107
27. 崔薇、王芳、许燕、钱惟琴(2015).医生职业承诺对职业倦怠与工作要求关系的调节作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9(2),134-138
28. 许燕(2015).公开利于形成无处不在的“监督网”,中国纪检监察,(4),50
29. 袁莉敏、许燕(2015),乐观者、悲观者的情绪反应特点:生理的依据,中国特殊教育,175(1), 74-80.
30. 冯秋迪,许燕*,隆逸芝,张旻昱.(2015).人情愧疚感如何“心理绑架”公平的分配行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理科版),51(4),423-428.
31. 于淼,许燕,张和云,赵欢欢,邹琪, &刘儒德等. (2015).成就动机与控制动机在中学生心理需要对成就目标影响中的中介作用. 中国特殊教育(10).
32. 陶塑,许燕, &袁灿灿. (2015).补偿性刻板印象激活对公平感的影响.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3(4), 647-650.
33. 许燕. (2015).公开利于形成无处不在的“监督网”.中国纪检监察,(4), 50-51.
34. 左世江,王芳,许燕(2015).黑暗中的一丝光亮:低自尊水平时自恋能积极预测个人道德,社会心理研究,203(3),23-37.
35. 许燕(2015).心理学如何研究搭建问题——以“心理绑架”为例,贵州党建,(2),38-41.
36. 周蕾,李纾,许燕*,梁竹苑*. (2014).决策风格的理论发展及建构:基于信息加工视角.心理科学进展.22(1)112-121.人大复印资料B4《心理学》2014年第4期全文转载.
37. 陶塑,许燕.(2014).共享现实理论:社会认知研究的新视角.学习与探索.(3),32-36.
38. HongmeiGao, YanZhang,FangWang,Yan Xu*,Ying_yi Hong, Jiang Jiang.(2014). Regret Causes Ego-Depletionand Finding Benefits in the RegrettableEvents Alleviates Ego-Depletion.Journal of General Psychology, 141(3),169-206.
39. HongmeiGaoHongbei Cao, Ya Zhou, Yan Xu*, YuboFeng, Fang Wang, Yongyuan Chen.(2014). Taking pleasure at another's misfortune The implicit Schadenfreude of disaster spectators.Psychological Reports, 114(2),439-460.
40. 许燕.(2014).看客心理特征辩析,人民论坛,543(25),32-34.
41. 许燕,冯秋迪,杨浩铿,徐瑞婕,程琪,王馨蕊,&冯阳. (2014).腐败心理研究的理论与研究范式.社会心理研究,(3), 36-48.
42. 许燕,钟年, &王瑞敏. (2013). “第四届心理学与中国发展论坛”会议纪要. 心理学探新, 33(1), 96-96.
43. 高红梅,张燕,许燕, &王芳. (2013).后悔的内部发展过程:影响因素、后效及研究展望. 心理学探新, 33(2), 110-117.
44. Cao, H., Shan, W., Xu, Y*.,&Xu R. (2013). Eastern sandplay as a safe container for combined intervention for a child with Asperger syndrome: A case study.The Arts in Psychotherapy, 40(1),134-142.
45. 张燕,高红梅,王芳, &许燕. (2013).北京学生对日刻板印象及3·11地震后的情绪和援助意向研究. 心理学探新, 33(3), 225-233.
46. 许燕, &王瑞敏. (2013). “第八届华人心理学家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心理学探新(5), 479-480.
47. 崔妫,王芳, &许燕. (2013).我国十地区医生职业倦怠状况的调查分析. 中华医学杂志, 93(47), 3773-3775.
48. 曹红蓓,许燕, &辛霞. (2012).幸灾乐祸:人性“底部”的邪恶快感. 心理科学进展, 20(3), 443-456.
49. 谭树华,许燕,王芳, &宋婧. (2012).自我损耗:理论、影响因素及研究走向. 心理科学进展, 20(5), 715-725.
50. 张宏宇, &许燕. (2011).自传体记忆测验(amt)中线索词的标准化评定. 心理学探新, 31(6), 503-507.
51. 陈咏媛,许燕,王芳, &潘益中. (2012).解释水平在社会距离影响具身模拟中的中介效应检验. 心理学探新, 32(3), 208-214.
52. 陈咏媛,许燕, &潘益中. (2012).社会距离和情绪效价对具身模拟的影响机制研究. 中国特殊教育(5), 82-86.
53. 王斐,许燕, &张宏宇. (2012).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沉浸与大学适应的作用.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8), 1225-1227.
54. 陈咏媛, &许燕. (2012).人际-群际非连续性效应介评.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1(2), 103-108.
55. 陈咏媛,许燕, &潘益中. (2012).社会距离和情绪效价对具身模拟的影响机制研究. 中国特殊教育(5), 82-86.
56. 王芳,许燕, &蒋奖. (2012).特殊教育教师前摄应对、社会支持与工作投入的关系研究. 中国特殊教育(1), 36-41.
57. 冯秋迪,许燕,陈咏媛,李潇鋆, &谭树华. (2012).四川地震灾区自我控制资源损耗对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 中国特殊教育(10), 67-71.
58. 许燕,王芳,郭璐, &蒋奖. (2012).压力与职业枯竭:概念辨析及预警干预路线的差异理论模型.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 42-46.
59. 张姝玥, &许燕. (2012).高中生生命意义寻求与生命意义体验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6), 871-873.
60. 王芳,刘力,许燕,蒋奖, &孙晓敏. (2012).聚焦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中国科学院院刊(s1), 98-107.
61. 谭树华,许燕,王芳, &宋婧. (2012).自我损耗:理论、影响因素及研究走向. 心理科学进展, 20(5), 715-725.
62. 许燕,张迪帆,孙嘉卿,曹红蓓, &贾慧悦. (2011).人际流言:理论、方法与研究热点.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4(3), 113-120.
63. 蒋奖,张雯,王卓,鲁峥嵘, &许燕. (2011).工作场所排斥与员工心理健康、工作满意度的关系:性别的调节作用. 心理科学(3), 686-691.
64. 郑东升, &许燕.(2011),中国共产党价值观的心理发生机制,新视野,3, 55-57.
65. 杨小青, &许燕.(2011),有留守经历高职生主观幸福感与自我价值感关系研究,中国特殊教育,7,13-17.
66. 张姝玥, &许燕.(2011),生命意义问卷在不同受灾情况高中生中的应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2), 178-180.
67. 杨小青, &许燕. (2011).童年期有留守经历高职生学校满意度与学习倦怠关系分析. 中国学校卫生, 32(6), 722-723.
68. 许燕. (2011),人格心理学发展,路在何方?《心理学研究新进展》(第一辑),160-178,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9. 陈咏媛,许燕,杨浩铿, &郭璐. (2011).自我损耗的后效述评.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 14-20.
70. 王芳,刘力,许燕, &蒋奖. (2011).社会心理学:探索人与社会的互动推动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刊, 26(6), 640-649.
71. 谭树华,王芳,许燕,辛霞,郭璐, &杨浩铿. (2011). 3.11日本大地震后中国中学生共情与助人关系的研究:文化接触的调节作用. 中国特殊教育(11), 77-82.
72. 潘益中, &许燕. (2011).脆弱高自尊在自我威胁后的归因与情绪转换. 心理科学(1), 166-171.
73. 刘亚楠,许燕, &于生凯. (2010).恐惧管理研究:新热点、质疑与争论. 心理科学进展, 18(1), 97-105.
74. 李佳慧, &许燕. (2010).自我控制资源模型介绍及其在消费行为领域的应用. 消费导刊(4), 6-6.刘亚楠,许燕,李佳慧, &董娇. (2010).依恋类型与社交焦虑关系间的中介因素研究. 中国特殊教育(4), 86-89.
75. 王其峰, &许燕. (2010).图片-故事练习的测量学特征. 心理科学(3), 673-675.
76. 张姝玥,许燕,潘益中, &王斐. (2010).支持提供、支持感知与依恋回避在婚姻关系中的相互作用机制. 心理科学(3), 708-711.
77. 张宏宇,&许燕. (2010).简版沉浸量表SRRS在大学生中的信效度分析,心理研究,3(4):34-39.
78. 孙瑞琛,刘文婧, &许燕. (2010).不同出生年代的中国人生活满意度的变化. 心理科学进展, 18(7), 1147-1154.
79. 张宏宇, &许燕. (2010).自杀意念者何以抑郁——沉浸性反应类型的中介效应. 中国特殊教育(5), 87-93.
80. 王萍萍,许燕, &王其峰. (2010).汶川地震灾区与非灾区儿童动态房树人测验结果比较.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8(6), 720-722.
81. 蒋奖,王荣,&许燕. (2010) .领导研究新动向:工作场所中的辱虐管理,社会心理研究,83 (3), 31-37.
82. 蒋奖,鲁峥嵘,蒋苾菁, &许燕. (2010).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的初步修订. 心理发展与教育, 26(1), 94-99.
83. 柳恒超,许燕, &周仁来. (2010).阈下启动的恐惧和厌恶情绪对人际判断的影响. 心理学探新, 30(1), 37-41.
84. 王萍萍、许燕*、陈咏媛、李佳慧(2010),地震灾区高中生外向性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社会期望的调节作用,中国特殊教育,120(6), 65-68.
85. 张姝玥、许燕*、杨浩铿(2010),生命意义的内涵、测量及功能,心理科学进展,18(11):1756-1761.
86. 许燕(2010),中国社会发展与心理学的使命,《心理学与中国发展》,87-96,中国轻工出版社,2010年1月.
87. 王磊,王芳,王佳楠,许燕,王瑞,张红丽.某工程部队持续施工作业人员职业枯竭测查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6(4),526-529.
88. 刘亚楠,许燕, &王宇中. (2010).目标词效价对思维压制即刻激活效应的影响. 应用心理学, 16(2), 154-159.
89. 蒋奖,许燕,蒋菁,于生凯,郑芳芳(2009).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的信效度研究,心理科学,32(1)193-196
90. 柳恒超, &许燕. (2009).阈下情绪启动对人际判断的影响. 心理学探新,29(2), 66-70.
91. 柳恒超、许燕(2009).情绪研究的新趋势:从有意识情绪到无意识情绪,新华文摘,第3期,第166页
92. 陶塑,王芳,许燕,黎坚,骆方, &翟胜男. (2009). 5·12汶川地震后灾区教师主观幸福感的变化趋势及中介效应分析. 心理科学进展, 17(3), 588-593.
93. 潘益中、王芳、许燕、张姝玥、田一(2009).班级心理辅导对学生震后心理复原的作用,心理科学进展,17(3), 516-520
94. 张姝玥、王芳、许燕*、潘益中、毕帼英(2009).受灾情况和复原力对地震灾区中小学生创伤后应激反应的影响,心理科学进展,17(3), 556-561
95. 张姝玥,陶塑, &许燕. (2009).应激事件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气质性乐观的调节作用.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7(8), 971-973.
96. 张姝玥,王芳,许燕, &潘益中. (2009).汶川地震灾区中小学生复原力对其心理状况的影响. 中国特殊教育(5), 51-55.
97. 袁莉敏,王斐, &许燕. (2009).乐观的本土化内涵初探与测量. 中国特殊教育(12), 90-96.
98. Wang Fang, Xu Yan (2009). An Integrated Model to Explain the Cause of Job Burnout among a Sample of University Teachers.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10, 1-11
99. 翁嘉英、杨国枢、许燕(2008):华人多元自尊的概念分析与量表建构:本土化观点.中国人的自我,心理学分析,壹天出版中心,585-649.
100.毕帼英、张姝玥、许燕(2008).幼儿教师工作特征、应对方式对职业倦怠的影响.中国特殊教育,97(7):87-92.
101.朱自立、许燕、单雯、张宏宇(2008).媒体自杀报道对象对大学生自杀态度的影响,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6(3),299-300.
102.许燕, &王芳. (2008 ).社会变迁与大学生价值观的演变,《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上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77-287.
103.许燕.(2008).科学救援心理灾区.政工研究动态,457(11),20-21.
104.许燕,王斐, &潘益中. (2007).婚恋弹性概念重构及作用初探. 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
105.许燕, &王芳.(2008).社会心理应对:灾后学校稳定工作实例剖析,《汶川地震社会管理政策研究》,科学出版社,83-90.
106.柳恒超, &许燕. (2008).情绪研究的新趋向:从有意识情绪到无意识情绪.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 43-52.
107.许燕,王芳, &贾慧悦. (2008). 5·12地震灾后四川和北京大学生价值观类型的对比. 心理学探新, 28(4), 46-50.
108.张姝玥,陶塑, &许燕. (2008).气质性乐观和适应能力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中国特殊教育(12), 93-96.
109.张姝玥,王芳,许燕, &王萍萍. (2008).夫妻支持问卷的编制及其信效度验证.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2(12), 899-902.
110.陈咏媛,许燕, &张姝玥. (2008).初中生"大七"人格与幸福感的结构模型研究. 中国特殊教育(8), 86-91.
111.王斐,许燕,祁占平,翟胜男, &李旭. (2008).某艺术院校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0), 1130-1132.
112.陶塑,许燕, &张姝. (2008).青少年人格与酒精成瘾之间关系研究的综述. 中国特殊教育, 2008(5), 83-89.
113.蒋奖, &许燕. (2008).儿童期虐待、父母教养方式与反社会人格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6(6), 642-645.
114.王爱平,许燕, &刘云.(2008).五态人格测验对大学生人格测验的适用性——对16PF的对比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6(7),737-739
115.王爱平,许燕(2008),教师能力和个性特征与教学效果和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高等理科教育,06期
116.许燕(2008).北京大学生价值观演变及相关因素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首善之区的实践研究文集,北京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传播基地编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87-300.
117.张姝玥,许燕, &王芳. (2007).工作要求、工作资源对警察的工作倦怠和工作投入的预测作用.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5(1), 14-16.
118.柳恒超,许燕, &王力. (2007).结构方程模型应用中模型选择的原理和方法. 心理学探新, 27(1), 75-78.
119.许燕. (2007).问世间情为何物——恋爱心理漫谈.名家谈“心”,科学出版社, 123-126
120.王爱平,许燕,陈浪, &赵博. (2007).学校行为适应、个人应对策略和心理控制能力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5(5), 385-389.
121.蒋奖, &许燕. (2007).罪犯反社会人格障碍的调查. 中国特殊教育(5), 80-85.
122.柳恒超,许燕, &赵会春. (2007).国外学生评价教师有效性教学的研究综述. 中国特殊教育(6), 89-93.
123.袁莉敏,李健, &许燕. (2007).气质性乐观在国内外的测量概况.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8(4), 30-32.
124.张宏宇, &许燕. (2007).国外认知取向的自杀心理学理论介绍及简评.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8(4), 33-36.
125.李红菊,许燕, &张宏宇. (2007).情绪劳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5(4), 409-411.
126.梁竹苑,许燕, &蒋奖. (2007).决策中个体差异研究现状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 15(4), 689-694.
127.李红菊,许燕, &郭永玉. (2007).中国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不信任:单因素还是双因素. 心理发展与教育, 23(3), 112-116.
128.王芳, &许燕. (2007).日记式追踪研究高校教师职业枯竭的产生原因及内部关系. 心理学探新, 27(4), 42-47.
129.袁莉敏,许燕,王斐,梁志祥, &王治国. (2007).婚姻质量的内涵及测量方法. 中国特殊教育(12), 85-90.
130.张宏宇,许燕, &柳恒超. (2007).社会关系模型(srm)——个体差异研究的新策略. 心理科学进展, 15(6), 968-973.
131.Houcan Zhang, & Yan Xu. (2006). Teaching of psychology to university students i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41(1), 17–23.
132.张姝玥,许燕, &蒋奖. (2006). Maslach倦怠量表-服务行业版在警察中的修订及应用分析.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2), 85-88.
133.蒋奖,许燕,梁竹苑, &刘勇. (2006).反社会人格障碍研究进展. 中国特殊教育(5), 88-92.
134.刘嘉, &许燕. (2006).团队异质性研究回顾与展望. 心理科学进展, 14(4), 636-640.
135.蒋奖, &许燕. (2006).应激的资源守恒理论. 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1), 24-27.
136.许燕. (2006).带“病”提拔难过“关”. 人民论坛(16), 8-10.
137.张姝玥,许燕, &蒋奖. (2006).警察的工作倦怠及与工作要求、工作资源和身心健康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4(4), 391-392.
138.Aiping Wang, Lang Chen, Bo Zhou &Yan Xu (2006). First-year Students ’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 Adaptation to College : The Role of Coping Strategies and Social Support *.US-China Education Review, 23(5), 51–57.
139.许燕, &梁志祥. (2006).北京大学生多元自尊的解析. 心理学探新, 26(4), 50-53.
140.许燕,王芳, &蒋奖. (2006).职业枯竭:研究现状与展望.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2(5), 7-11.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 B4《心理学》,2006, 12,全文转载
141.许燕. (2006).自我和谐是构建心理和谐的基础. 北京社会科学(S1), 61-65.
142.周莉, &许燕. (2006).中学生心理社会发展特征的研究. 中国特殊教育(8), 73-76.
143.刘在花, &许燕. (2006).小学生社会智力结构的研究. 民族教育研究, 17(4), 41-46.
144.许燕. (2006).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变迁的社会取向.科学时报,1, 17.
145.许燕. (2005).北京高校大学生入党情况调查研究报告,《首都党建研究的探索与创新——2002~2004年度党建研究课题成果汇编》,北京市党建研究会, 2, 369-393
146.许燕,王芳. (2005).从中小学教师的职业枯竭看教师的职业压力,《教师教育论坛论文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编,论文出版社, 100-108.
147.刘在花, &许燕. (2005).小学生社会智力发展特点研究. 中国特殊教育(1), 80-83.
148.许燕,王芳,张西超,蒋奖, &张姝玥(2005).中国职业女性的职业枯竭状况调查——中小学教师、警察、职业经理人三个职业的比较研究,《中国女性人才资源开发与利用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53-58.
149.许燕,蒋奖,刘嘉,&王芳(2005). SARS期间北京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特征的研究,《小康社会:文化生态与全面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3-212.
150.蒋奖,张姝玥,许燕, &邓哲. (2005).警察工作倦怠的调查.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3(1), 4-6.
151.刘在花, &许燕. (2005).社会智力研究的理论评述. 上海教育科研(4), 30-32.
152.陈勇嘉, &许燕. (2005).锻炼心理学中感情测量研究发展的评述. 体育科学,25(4), 71-73.
153.许燕,王芳,张西超,蒋奖, &张姝玥. (2005).中国职业女性的职业枯竭状况调查--中小学教师、警察、职业经理人三个职业的比较研究.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17(3), 39-45.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 D423《妇女研究》,2005年第5期,全文转载
154.王芳,许燕, &蒋奖. (2005).职业枯竭的测量方法. 心理科学进展, 13(6), 814-821.
155.许燕,王芳,刘嘉, &王治国. (2005). Sars突发病害与大学生信任感的变化历程. 心理学探新, 25(4), 50-55.
156.蒋奖,张西超, &许燕. (2004).银行职员的工作倦怠与身心健康、工作满意度的探讨.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8(3), 197-199.
157.蒋奖,许燕, &林丹瑚. (2004).医护人员工作倦怠与a型人格、控制点的关系研究. 心理科学, 27(2), 364-366.
158.蒋奖, &许燕. (2004).职业倦怠研究进展. 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2), 119-121.
159.蒋奖,许燕, &张西超. (2004).银行职员职业倦怠状况及与压力水平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2(2), 178-180.
160.蒋奖, &许燕. (2004).心理健康工作者枯竭的研究进展.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 87-90.
161.许燕,刘嘉,蒋奖,王芳,郑跃忠, &付涛. (2004). Sars突发病害与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历程. 心理学探新, 24(3), 35-39.
162.许燕. (2004).旅客心理——航班延误的冲突致因与对策. 中国民用航空(8), 29-32.
163.蒋奖,杨六琴,许燕, &车宏生. (2004).工作控制点量表(wlcs)的信效度研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8(9), 628-630.
164.王芳, &许燕. (2004).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心理学报, 36(5), 568-574.
165.蒋奖,许燕,张姝玥, &陈浪. (2004).心理咨询师工作倦怠调查.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8(12), 854-855.
166.许燕(2004).职业枯竭:当工作变成心理负担.北大商业评论,5,156-162
167.许燕,王芳,&高山. (2004).中国教师职业枯竭特征的研究,《人格与社会心理学论丛》(一).北京大学出版社,195-203.
168.陶红梅,许燕,张小方,顾莉莉, &洪金侠. (2004).北京打工子弟学校与公立学校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 中国特殊教育(9).
169.杨利利,许燕. (2004).北京香港两地大学生人性观差异的调查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8(1),64.
170.高山, &许燕. (2004).农村小学教师职业枯竭及其与抑郁的关系. 中国特殊教育(8).
171.刘在花, &许燕. (2003).学习困难儿童友谊质量、定向、孤独感的研究. 心理科学, 26(2), 236-239.
172.韦克平, &许燕. (2003).教师和大学生对教师人格结构评定的因素分析(下)——一项中文人格特质词的基本维度研究.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9(2), 64-67.
173.许燕. (2003).SARS的社会心理应激与心理重建.直面SARS的思考:同心出版社,216-223.
174.许燕,余桦, &王芳. (2003).心理枯竭:当代中国教师的职业疾病. 中国教师(3).
175.刘在花,许燕, &李士明. (2003).智力落后研究综述. 当代教育科学(19), 36-38.
176.许燕. (2003).当代人格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心理学探新, 23(3), 15-19.
177.刘在花, &许燕. (2003).社会智力评估述评. 上海教育科研(11), 34-38.
178.许燕. (2003).中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心理枯竭的特点和成因分析.《2002年学术前沿论丛:小康社会——创新与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79.许燕,刘嘉, &蒋奖. (2003).北京大学生价值观演变及相关因素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5-18.
180.许燕. (2002).当代大学生核心人格结构的研究. 心理学探新, 22(4), 24-28.
181.韦克平, &许燕. (2002).教师和大学生对教师人格结构评定的因素分析(上)--一项中文人格特质词的基本维度研究.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3), 42-46.
182.王中会, &许燕. (2002).应用学习风格理论进行因材施教.江西教育科研.
183.许燕, &王砾瑟. (2001).北京和香港大学生价值观的比较研究.心理学探新, 21(4), 40-45.
184.许燕. (2001).优秀教师心理素质的结构与素质教育的研究.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成果丛书2——素质教育分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72-199.
185.许燕. (2001).高师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的现状分析与实施策略.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成果丛书2——素质教育分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44-356.
186.许燕. (2001).21世纪高师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成果丛书2——素质教育分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57-367.
187.“小学生空间能力及其发展倾向的性别差异研究”,《心理科学》,2000年第2期.
188.许燕, &曹雪. (2000).从传统性到现代性的转变上看 京港大学生的人格差异. 心理学探新, 20(4), 42-47+56.
189.Xu Yan,&Wei Keping.(2000).The Five Personality Dimensions of Chinese Teacher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35.(ISSN 0020-7594).
190.许燕. (1999).面向21世纪高师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 教育研究(10), 36-41.
191.许燕. (1999).心理素质是21世纪未来人的教育通行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10.
192.许燕. (1999).大学生人格因素的性别差异研究.心理学探新,4.
193.许燕. (1999).北京大学生价值观研究及教育建议. 教育研究(5), 33-38.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高等教育)》1999年第7期全文转载
194.李传银, &许燕. (1999).孤独心理研究的回顾. 社会心理研究.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心理学)》1999年第12期全文转载
195.“京港两地大学生人际接纳的比较研究”,《社会心理研究》,1998年第1期
196.“师范院校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探析”,《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高等教育)》1998年第2期全文转载。
197.“师范生人际处理方式的研究”,《青年研究》,1998年第4期
198.“北京大学生对校园文化评价的研究”,《青年学研究》,1998年第2期
199.“小学生言语能力及其发展倾向的性别差异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年第9期
200.“心理学差异的检验方法”,《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年第3期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心理学)》1997年第11期全文转载
201.“认知能力性别差异的探因性研究的现状及未来”,《心理学探新》,1997年第4期
202.“认知能力性别差异的探测性实证研究及评析”,《心理学探新》,1997年第2期
203.“师范院校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探析”,《青年研究》,1997年第11期
204.“京港两地大学校园文化的比较”,《青年研究》,1997年第5期
205.“研究生价值观的现状分析与建议”,《青年研究》,1996年,第8期
206.“面向21世纪的公共课教学的改革方案”,《心理学探新》,1996年,第3期
207.“京港两地大学校园文化及学校满意度的比较性研究”,《香港大学毕业同学会奖学金基金学术研究论文集》1996-1997
208.Yan Xu.(1996). Gender differences in cognitive abilities of Chinese childre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9.“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个性特征探析”,《北师大学报》,1994年增刊。(A类)
210.“大学生教育价值系统及其与专业兴趣关系的研究”,《北师大学报》,1995年第2期。(A类)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高等教育)》1995年第5期全文转载。
211.许燕.(1988).儒家思想与民族性格,北京师范大学学报,4,101-106
212.许燕.(1992).人格互补理论评介,心理学探新,3,8-13.
出版主要图书:
1. 许燕主编(2017),人格心理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
2. 许燕、王芳等译,[美]霍华德S.弗里德曼,米利亚姆W.舒斯达克(2011),人格心理学——经典理论和当代研究,机械工业出版社,北京
3. 许燕著(2012),人格心理学,开明出版社,北京
4. 陶红梅译、许燕校,[美]塞缪尔.巴伦德斯 著(2013),人格解码,商务印书馆,北京
5. 蒋奖、许燕译(2010),[美]詹姆斯·坎贝尔·奎克,洛伊斯·E·蒂特里克,职业健康心理学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
6. 许燕等译(2009).人格谜题,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
7. 许燕主编(2009).人格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
8. 许燕等译(2008).压力管理策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北京
9. 许燕主编(2007).救援生命 重建希望--大学生自杀的鉴别与预防,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北京
10. 许燕主编(2007).实用心理学(第二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北京
11. 许燕主编(2007).心理咨询与治疗.安徽人民出版社,合肥
12. 许燕主编(2005).思想品德教师教学用书(7年级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
13. 许燕主编(2005).滋润心田的春雨--青少年情感教育.青岛出版社,青岛许燕主编(2004).思想品德(7年级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
14. 许燕主编(2003).心理健康教育(小学3-6,中学1-3,高中1-2).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西安
15. 张厚粲、许燕、寇彧(2003).心理学同步练习册.南开大学出版社,南开
16. 张厚粲、许燕、寇彧(2002).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南开
17. 张厚粲、许燕(2001).大学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
18. 许燕主编(2000).实用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北京
19. 许燕(2000).人格--绚丽人生的画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
20. 许燕(1997).让孩子人格出众.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