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学研究| 学术前沿 |
伍新春教授课题组在Child Abuse & Neglect发文揭示童年期创伤背景下创伤后应激障碍与抑郁共存的症状网络机制 |
发布时间:2025-02-12 作者: 浏览量: 【关闭】 |
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omplex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s, CPTSD)与抑郁共存是童年期人际创伤对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之一,其影响机制的复杂性及创伤类型的特异性长期以来备受关注。伍新春教授课题组近期在Child Abuse & Neglect连续发表两项研究,系统揭示了不同类型的童年期创伤经历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s, PTSD)与抑郁共存网络的影响和CPTSD与抑郁的症状交互模式,为理解创伤后心理障碍的共存机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创伤心理的精准干预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第一项研究(Lin, Liu, & Wu, 2025)聚焦不同类型的童年期创伤(如身体创伤、情感创伤和复合创伤)对PTSD与抑郁共存模式的影响。基于2968名经历过童年期创伤的大学生样本,研究发现不同的创伤类型会显著影响症状网络的结构。例如,闪回和易怒在身体创伤网络中表现为主要症状,侵入性记忆则在情感创伤网络中尤为突出,而情感麻木则在复合创伤网络中成为显著症状(见图1)。此外,复合创伤的症状网络整体连接强度显著高于单一类型创伤,表明多种创伤形式共同作用对心理障碍风险的累积效应。这些结果为不同创伤类型的特异性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为制定针对性干预策略奠定了基础。 图1 不同创伤类型的共存网络的预期影响指数 第二项研究(Lin, Liu, Wu, & Liu, 2025)从症状网络的整体结构出发,探讨了CPTSD与抑郁在童年创伤背景下的症状交互机制。以2740名大学生为样本,研究构建了CPTSD与抑郁的症状网络模型,揭示了包括PTSD症状子网络、自我组织失调(disturbances in self-organization, DSO)子网络以及抑郁情绪伴随躯体化症状、抑郁情绪伴人际问题、缺乏积极情绪子网络在内的五个子网络的交互模式(见图2)。研究表明,“失败感”“自我否定”“惊吓反应”和“高度警觉”等桥梁症状增加了两种障碍的共存可能性,是临床上降低二者共存的重要干预靶点。此外,研究推测,CPTSD与抑郁的症状传播路径始于PTSD症状的激活,随后引发DSO症状,最终触发抑郁症状(见图3)。这一跨诊断理论框架为理解CPTSD与抑郁的共存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图2 CPTSD和抑郁共存的子网络探索 图3 CPTSD与抑郁症状共存的有向无环图网络 上述两项成果的第一作者为实验室毕业硕士生林文舟(现香港中文大学任职),毕业博士生刘艾祎(现中科院心理所博士后、助理研究员)和在读博士生刘明宵为共同作者,伍新春教授为通讯作者。
论文信息: Lin, W., Liu, A., & Wu, X.* (2025). Coexisting patterns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d depression symptoms in college students who experienced childhood maltreatment: Different types of maltreatment exposure. Child Abuse & Neglect, 159, 107157. Lin, W., Liu, A., Wu, X.,* & Liu, M. (2025).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mplex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d depression symptoms in the context of childhood maltreatment through network analysis. Child Abuse & Neglect, 160, 1072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