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1902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在创办之初即设心理学为学生的通习科目;1920年创建心理学实验室;1980年成立心理学系;2001年成立心理学院,是中国高校的第一个心理学院;2005年,成立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2016年,心理学院和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合并成立心理学部。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是国家世界一流心理学科建设单位,唯一一个心理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单位。心理学部建有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发展心理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应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心理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心理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北京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等。在教育部学科排名中,心理学科连续排名全国第一;"精神病学与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 进入 ESI 世界前1%。
学部发展的定位是:以建设世界一流心理学学科和多学科交叉的世界一流脑科学为目标,以心理和学习问题为导向,以国际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为两翼,产出一批国际一流的研究成果和响应国家急需的应用产品,为北京师范大学建成综合性、研究型、教师教育领先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做出突出贡献。
学部师资队伍学部师资力量雄厚,组建了一支以心理学为核心,包含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数学和工程学等跨学科的教师团队。教职工总人数(含部聘、返聘)422人,在编教学科研岗教师共133人,其中正高级81人,副高级共33人,中级共19人。103人次入选各类人才计划,39人次入选Elsevier公布的中国高被引学者,2人连续多年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学者。入选各类人才情况如下:全国师德标兵1人,资深教授1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千人计划1人,国家批准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海外优青1人,青年千人计划5人,青年长江学者5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9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4人,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科技新星3人,北京市人民教师奖1人,北京高校青年英才计划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0人,中国科协2020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1人,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3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5人。
学部教师在Cortex,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等30多个国际学术期刊担任主编、副主编或编委职务;在近10个国际学术组织,如美国心理学会咨询心理分会中担任主席、秘书长等职务。
2018-2023 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 SCI/SSCI 论文1549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10或心理学前8%的文章163篇。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共发表 CSSCI等中文论文216篇,转载量和综合指数均名列全国心理学第一。期间共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222 项,其中包括科技部973 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含人才项目)24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7项等。
学部在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三个二级学科均建有重要的科研平台,包括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心理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应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以此为依托开展科学研究。同时,学部积极开展实验教学,于2012年获批心理学基础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于2016年获批心理学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主办中国心理学界第一本 SSCI收录学术期刊Journal of Pacific Rim Psychology (JPRP)。2024年公布的各项国际期刊影响力指标显示,JPRP成为具有国际和国内学术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优秀期刊,已进入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综合领域的第一方阵。主办的《心理发展与教育》被评为“2023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作为国内唯一的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专业学术刊物,在心理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序中位列第一;入选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23年版)”,在纳入统计的23种心理学期刊中,转载量排名第三,转载率排名第二,综合指数排名第三;荣获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2022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注:每四年一评)。
学部实行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分类、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学术型人才,在国际心理学与脑科学领域赢得话语权,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解决国家和社会各领域重大急需的现实问题。
建有以高端仪器设备为主的现代化实验教学硬软件平台和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建构起开放式、多层次和综合性的实验教学课程与方法体系;全面实行新生导师制和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有学术发展意愿的本科生可在导师指导下系统地开展科研活动;每年有数十名同学在全国、北京市“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或创业计划比赛、全国英语竞赛、“京师杯”课外学术作品比赛中获奖。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部与多家企业、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设置了包括专业课程内观摩和体验、教学实践活动周、日常课外实践活动、见习与实习等环节在内的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开展多渠道、全程性的训练。
专业介绍
学部设有心理学 1个本科专业,实行宽口径招生,学生在完成核心基础课程的学习后,依据不同的培养方向和个人兴趣、意愿选择选修不同专业的方向课程(有认知与基础,统计、测量与大数据,发展与教育,人格、社会与管理,临床与健康五个专业方向)。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基于我校“世界一流、国家急需”的建设目标,造就心理学科领军人物。培养出一批拔尖的创新型科研人才,和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水平创业型应用人才。
核心基础课程: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心理测量、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
学术型研究生专业介绍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学术博士培养目标为,培养心理学研究和应用的高级专业人才。系统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熟悉相关领域研究与应用的进展与趋势;熟练掌握本领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具有批判性分析和创造性解决心理学专业问题的能力,对本学科中所研究的领域有独到的见解;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系统深入查阅和分析本专业的外文文献;具有良好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能从不同角度准确分析、阐释所研究方向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能独立开展本学科领域的前沿科学研究,胜任高等院校心理学的教学工作,或主持开展有关心理学应用的工作。
本学位点主要包括如下 8个学科方向:
1、基础心理学。研究一般的心理现象与规律的学科。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基本原理及神经机制,如感觉与知觉,意识与注意,学习与记忆,思维与言语,情绪与意识,个性(人恪)心理特征与个性(人格)倾向性等。
2、认知神经科学(也称脑与认知科学)。研究认知等心理活动的脑机制的学科。内容主要包括基本认知过程的神经基础,情绪和社会认知的神经基础,心智障碍的神经基础,基因、环境与脑、行为的相互作用。
3、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学科。内容主要包括不同年龄阶段(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的心理发展特征和规律,毕生认知、人格与社会性发展的心理及神经机制,以及对各年龄阶段个体发展问题的干预。
4、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们社会行为规律及其隐藏的内在心理机制的学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态度,社会知觉,价值取向,沟通与人际关系,助人与侵犯,从众与服从,群体中的相互影响等。
5、心理测量学(也称心理计量学)。研究有关心理测量理论、方法和应用技术的学科。该学科以经典测量理论、现代测量理论和心理统计学原理为基础,主要研究心理物理学、心理量表法、心理与教育测验等理论和方法。
6、教育心理与学校心理学。研究教育情境中个体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机制、规律和有效促进策略的学科。主要探讨学习心理,包括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学习过程与规律,品德的培养过程与规律,学习动机的形成过程与规律等;以及教学心理,包括如何进行课堂管理,教学设计和教学测评等。学校心理学作为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分支,主要研究如何运用教育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改善儿童青少年的行为和学习问题,包括儿童青少年的行为和学习问题的诊断、治疗,儿童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心理评估、职业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
7、管理心理学(也称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研究社会生活各领域中人的管理行为特点及规律的学科。主要研究工作分析与环境设计,人员选拔和测评,培训和职业发展,绩效评估与反馈,领导行为与决策,职业健康心理,组织与员工促进,组织变革与危机应对等。
8、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将心理学应用到临床实践领域的有关心理健康的学科。主要研究心理障碍及其评估与诊断,心理病理机制,心理疾病的预防、咨询与治疗,同时也研究正常人群在生活、学习和职业等方面发生的适应性与发展性问题,探讨这些问题的表现、评估以及咨询和干预。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精准定位社会需求,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遵循“夯实学科基础—训练专业技能—促进应用研究”三阶路径制定培养方案,以高水平、多元师资队伍建设支撑,构建高质量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深度融合社会服务,培养应用心理专业人才,在全国产生了很强的辐射作用。
心理学部目前在读学生共2323名(2023年10月统计),其中本科生495人,学术型硕士339人,学术型博士405人,应用心理专业硕士987人,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38人。本科生1人获评“京师校友金声奖学金;硕士生2人获评2023年小米奖学金,本科生1人获评2023年小米助学金;博士生1人、本科生1人获评华为奖学金;本科生28人获评“心理学部2023年度新生讲心堂助学金,6人获评“心理学部2023年度毕业生讲心堂助学金”;本科生277人获评本次奖励性助学金;硕士生19人获评“厚粲奖学金”;本硕共10人获评“崇德奖学金”;硕博士研究生7人获评“宏生奖学金”;硕士生8人获评“启育启德奖学金”。本科生1人获评北京市三好学生;本研11人推荐获评市级优秀毕业生,本研26人获评校级优秀毕业生;本科生1人获评2024届国际学生优秀毕业生(学历生)。本科人才培养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北京市高 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学术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北京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教学成果特等奖";应用心理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获得"北京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教学成果一等奖"“2021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022年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06年开始,先后引进包括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的国际学术大师共 20 余位。
举办国际心理测量大会、华人心理学家大会等全球及区域性国际学术会议,每年接待前来合作研究和讲学的国外专家学者超过 200 人次。
2015 年签署《中芬联合学习创新研究院合作备忘录》;2018 年,北京师范大学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揭牌成立。目前为止,学部建立了多个海外实习基地,包括澳大利亚斯威本大学、日本高知工科大学、 普渡大学、南丹麦大学、密歇根大学等。
2009年起,与美国密歇根大学心理系开展本科生的双向课堂教学;2015年,与美国密苏里大学建立我国心理学界第一个硕士双学位项目;2017-2018 年,与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美国普渡大学等建立硕士双学位项目。此外,还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开展短期交流项目。
开发了适合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与认知发展的指标体系与标准化测查工具,为我国未来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框架和基础数据;制定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指导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
建立流动留守儿童心理行为发展追踪数据库,针对艾滋孤儿的心理需求进行系统评估,开展多水平的心理弹性干预研究,帮助艾滋孤儿在逆境中积极成长。
开发基于心理理论的预防干预方案,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进行干预与治疗,政策建议书《中国青少年 网络成瘾报告》获国家领导人实质性批示。
依托重点项目研发,充分发挥学科优势,面向大学生群体开发了一套体系化的心理健康服务产品,覆盖测评、培训、干预和危机预防全链条。这套心理健康产品以一款基于计算机自适应测验(CAT)技术的心理危机多元动态评估工具和测评平台为入口,还包含精心为大学生设计打造的心理健康慕课,包含抑郁、焦虑、睡眠和自我关怀四大模块的心理健康数字干预课程群,以及为高校学工干部及辅导员也量身定制了体系化的工作手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规范与培训》。这些产品已部署在学堂在线、北师大心理学部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官微等平台,供有需要的大学生免费使用。
为中组部等政府机关研发了党政干部领导潜能测验、国家公务员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航天员心理素质测验和南极科考越冬队员心理测评等测查工具,为国家选拔各领域专门人才提供理论基础和标准依据。
建设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向社会大众科普心理学知识。
建立心理学部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输送拔尖人才。
建立心理学部应用中心、心理健康服务中心、EDP 高层教育中心等,围绕提升民众心理健康与幸福感、 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等国家重大需求,与教育部、卫健委、国资委等上级主管部门合作,为中小学学生、 社区居民、企业员工、军队军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心理与认知能力提升、认知功能障碍干预、大众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心态监控等服务,并持续接待社会各界参观来访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在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和国家图书馆等平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家庭教育理念与方法。
持续开展"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从我校辐射至全国大中小学,成为全国性的心理健康活动日。
作为心理学部应用心理专业硕士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方向的实习实践基地,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依托该方向师生的力量,为社会提供公益免费心理咨询。
联系电话:010-58809250 办公地址: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大厦二层
心理学部以高层教育中心为平台,整合相关力量,提供对外培训,助力企业与组织积极发展,为个人与家庭拨开迷雾、提升幸福。
联系方式:电话:010-62204669 010-82240811 13260061101 办公地址:北京市段外大街8号(北京师范大学东门对面)金丰和大厦A座6层606
邮箱:edpbnu@bnu.edu.cn QQ:3061134590
作为集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孵化、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双创实践平台,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简称"i-SCHOOL")将科技、设计、商业、管理等交叉学科与心理学科、双创教育相融合,实现高校的前沿引领、社会的资源共享、企业的合作与服务。
联系电话:010-58805776 办公地址:北京师范大学东门对面金丰和创业园区 A 座三层
(更新于202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