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学研究| 学术前沿
伍新春教授课题组在Child Development发表研究,揭示儿童“读心”能力如何通过认知与情感双路径促进故事理解
发布时间:2025-08-19      作者:       浏览量:       【关闭

日常阅读中,许多儿童虽能流畅识别文字,却常常难以真正“走进”故事世界,理解人物的内心与复杂情感。这种表层流畅与深层理解的落差,引发了阅读研究领域对儿童“读心”能力的广泛关注。儿童如何穿透文本表层,理解角色或作者的意图与情感?背后的认知机制如何随年龄发展而变化?

针对上述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伍新春教授课题组近日在国际权威心理学期刊Child Development在线发表题为How Does Mind Reading Affect Story Reading Across Elementary School? Navigating the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Pathway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基于中国大陆小学阶段的纵向追踪数据,系统揭示了认知与情感两种高级心理理论在不同年级的差异性发展,并创新性地发现二者通过不同机制(认知路径vs情感路径)促进儿童故事理解能力的发展。

心理学中的传统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简称ToM)主要指儿童理解自己或他人持有独立信念和意图的能力,通常发展于4至6岁之间,侧重对心理状态的直接推断。而高级心理理论(Advanced Theory of Mind,AToM)则强调儿童对心理状态的主观性和复杂性的理解,认识到不同个体基于个人经历和社会情境会对同一信息做出不同解释。随着社会认知研究在教育心理学领域的深入,AToM被视为儿童叙事阅读理解的关键心理基础。然而,现有研究多将AToM作为整体进行考察,较少区分其认知与情感成分的异质性发展,亦未系统探讨二者如何通过不同心理路径促进小学儿童的阅读理解。

本研究以344名二至五年级小学生为对象,开展为期一年、间隔半年共三次的纵向追踪。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认知与情感AToM在中年级(2–3年级)迅速发展,高年级(4–5年级)趋于稳定,且情感AToM始终显著高于认知AToM,体现情绪理解在童年中期的相对优势,这一差异可能与中国文化中强调“察言观色”等社会化经验有关。采用多层线性模型控制班级嵌套效应,并控制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认知能力、阅读习惯等十项潜在共变变量,结果表明认知AToM在中年级、情感AToM在高年级对叙事理解分别具有独特的预测作用。并行中介分析进一步发现,中年级认知AToM主要通过认知路径——阅读元认知意识(即对阅读目标与策略的理解与调控)促进故事理解,而高年级情感AToM则主要通过情感路径——阅读传输度(即阅读时产生“身临其境”的代入感)发挥作用。

图1 研究流程概述

 

研究揭示了认知与情感AToM对阅读理解的阶段性影响,反映儿童阅读从理性理解向情感共鸣的转变。这一发现为儿童阅读心理机制的理解提供了新视角,对分阶段教学策略优化及深层文本理解能力提升具有重要启示。


图2 核心中介效应结果模型

 

据悉,该文在线发表后,教育心理学和儿童阅读发展领域的顶级专家、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前院长、美国教育研究协会(AERA)前主席Catherine Snow教授专门来信表达了高度关注,体现了该研究在国际儿童阅读领域的广泛影响。

课题组在读博士生王淏蘭为论文第一作者,已毕业博士生陈红君(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心理学系讲师)、在读学术硕士生赵轶、在读专业硕士生陈洁和已毕业博士生赵英(现任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讲师)为共同作者,伍新春教授为论文的通讯作者。研究获得国家语委科研重点项目资助。

 

论文链接:Wang, H., Chen, H., Zhao, Yi., Chen, J., Zhao, Ying., & Wu, X.* (2025). How does mind reading affect story reading across elementary school? Navigating the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pathways. Child Development. https://doi.org/10.1111/cdev.70017

上一篇:科研有方,育人有道:《心理学研究方法:从选题到论文发表》(第2版)正式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