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师资队伍 | 专任教师 |
![]() 林丹华教授 电话: E-mail:danhualin@bnu.edu.cn 研究方向:青少年积极发展与身心健康;心理弹性视角下的(处境不利)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及促进研究;基于生理-神经-行为等多水平的健康行为预防干预研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家庭婚姻治疗等。 个人履历 学习经历: (1)博士(2000年9月-2003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2)硕士(1998年9月-2000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3)本科(1989年9月-1993年7月):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 工作经历: (1)教授(2013年7月至今):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2)副教授(2006年7月-2013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3)讲师(2003年8月-2006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4)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2013年9月至今):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5)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分党委副书记(2009年3月-2013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6)访问学者(2012.8-2012.11,2003.12-2004.2):美国韦恩州立大学Prevention Research Center
科学研究 科研项目: (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15年):流动背景下处境不利儿童青少年发展数据库及积极发展体系研究(查看网站) (2) 北京市共建科研项目(2015年):情绪调节干预对早期虐待经历儿童的作用:生理-神经机制-行为等多水平的干预效果评估 (3) 北京师范大学自主科研基金项目(2014年):心理弹性视角下的艾滋孤儿干预研究——基于fMRI脑成像的干预效果评估 (4)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2013年):心理弹性视角下的受虐待流动儿童干预研究—多水平的干预效果评估 (5) 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2012年):基于心理弹性干预的艾滋病感染者心理关怀研究 (6) 北京师范大学文科跨学科沙龙(2012年):流动与儿童青少年的积极发展——基于心理弹性视角 (7) 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计划(2011-2013年):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及其干预研究 (8) 2007年美国NIH(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资助课题(2011-2012年):文化与年轻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干预研究 (9) 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课题(2009-2012年):城市贫困家庭青少年家庭复原力的特点及对其心理健康影响的追踪研究 (1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08-2012年):社会转型期外来农民工文化适应问题、影响机制及干预研究, (11) 第三轮中国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多部门和社会参与项目(2007年2月):女性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干预活动 (12)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资助子课题: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机制及干预研究 (13) 国家艾滋病防治社会动员项目(2006年):工读学校学生艾滋病综合预防干预模式探讨 (14)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以学校为基础的青少年吸毒预防干预研究 (15) 北京师范大学教学建设与改革项目(2010年):通识教育课程《家庭与婚姻心理学》的建设 (16) 北京市团市委中少部委托课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及团队辅导员调查研究 (17) 北京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03年):青少年吸烟行为的预防干预及推广研究 科研成果: (一)发表的学术文章 1. Chen, L., Chi, P., Li, X., Zilioli, S., Zhao, J., Zhao, G., & Lin, D. (2017). The effects of trait and state affect on diurnal cortisol slope among children affected by parental HIV/AIDS in rural China. AIDS Care, 29(8), 1034-1040. (SSCI,IF= 1.90,5 Year IF=2.21) 2. Ye, Z., Chen, L., Harrison, S. E., Guo, H., Li, X., & Lin, D. (in press). Peer Victimization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Rural-to-Urban Migrant Children in China: The Protective Role of Resilience. Frontiers in psychology,DOI: 10.3389/fpsyg.2016.01542. (SSCI,IF= 2.46,5 Year IF=2.89) 3. Yu, N. X., Chen, L., Ye, Z., Li, X., & Lin, D. (2017). Impacts of making sense of adversity on depression,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d posttraumatic growth among a sample of mainly newly diagnosed HIV-positive Chinese young homosexual men: The mediating role of resilience. AIDS Care, 29(1), 79-85. (SSCI,IF= 1.90,5 Year IF=2.21) 4. Xiao, Z. W., Li, X., Lin, D.H., (second correspondence author) & Tam C. (2015). Mass media and HIV/AIDS prevention among female sex workers in Beijing, China. Journal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20(9), 1095-1106. (SSCI,IF= 2.01,5 Year IF=2.95) 5. Wen, Ming, Lin,D.H. (second correspondence author). (2012).Child development in rural China: children left behind by their migrant parents and children of nonmigrant families. Child development, 83 (1), 120-136. (SSCI,IF= 3.79,5 Year IF=5.81) 6. Wen, M., Su, S Li, X., & Lin, D. (correspondence author). (2015). 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 in rural China: The role of parental migration.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132, 261-269. (SSCI,IF= 2.81,5 Year IF=3.60) 7. Su, S.B., Li, X.M., Lin, D.H. (correspondence author), Xu X.Y.N., & Zhu, M.L. (2013).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among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China: the role of parental migration and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Child: care, health and development, 39(2), 162-170.(SSCI,IF= 1.75,5 Year IF=2.44) 8. Lin, D.H., Li, X.M., Fan, X. H., & Fang, X. Y. (2011). Child sexual abus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health risk behaviors among rural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Hunan, China. Child Abuse & Neglect, 35(9) , 680 -687. (SSCI,IF=2.40,5 Year IF=2.97) 9. Lin, D.H., Li, X.M., Wang,B., Hong, Y., Fang, X., Xiong, Q., & Stanton, B. (2011). Discrimination, perceived social inequality, and mental health among rural-to-urban migrants in China.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Journal, 47(2) , 171-180. (SSCI,IF=0.98,5 Year IF=1.36) 10. Lin, D.H., Li, X.M., Fang, X.Y., & Lin, X. Y. (2011). Childhood sexual abuse and sexual risks among young rural-to-urban migrant women in Beijing, China. AIDS Care, 23 (Suppl.), 1, 113-119. (SSCI,IF= 1.90,5 Year IF=2.21) 11. Lin, D, Li, X., Stanton, B., Fang, X., Lin, X., Xu, X., Ma, L., & Xia, C. (2010). Theory-based HIV-related sexual risk reduction prevention for Chinese female rural-to-urban migrants. AIDS Education and Prevention,22(4) , 344-355. (SSCI,IF=1.52,5 Year IF=2.16) 12. 胡潇林, 李晓燕, 郭海英,林丹华(通讯作者). (2017). 流动儿童心理弹性潜在类别及内外化问题比较.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5(3), 507-511. 13. 卜钰, 陈丽华, 郭海英, 林丹华(通讯作者). (2017). 情感虐待与儿童社交焦虑:基本心理需要和自尊的多重中介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5(2), 203-207. 14. 郭海英, 陈丽华, 叶枝, 潘瑾, 林丹华(通讯作者). (2017). 流动儿童同伴侵害的特点及与内化问题的循环作用关系:一项追踪研究. 心理学报, 49(3), 336-348. 15. 陈丽华, 郭海英, 朱倩, 卜钰, 林丹华(通讯作者). (2016). 情感虐待与儿童抑郁症状:情绪调节策略的中介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4(6), 1042-1050. 16. 左培颖, 陈丽华, 林丹华(通讯作者). (2016). MSM HIV感染者的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问题—自尊的调节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4(4), 627-630. 17. 陈丽华, 苏少冰, 叶枝, 李冰心, 林丹华(通讯作者). (2015). 同伴饮酒人数与青少年饮酒行为:饮酒动机的中介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3(6), 1079-1083. 18. 许颖, 林丹华(通讯作者). (2015). 家庭压力与青少年抑郁、孤独感及幸福感——家庭弹性的补偿与调节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31(5), 594-602. 19. 朱倩, 郭海英, 潘瑾, 林丹华(通讯作者). (2015). 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问题行为—心理弹性的调节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3(3), 529-532. 20. 郭海英, 朱婉灵, 朱倩, 朱茂玲, 左培颖, 林丹华. (2014). 亲子沟通与农村青少年幸福感的关系: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中介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30(2), 129-136. 21. 刘杨, 陈舒洁,林丹华. (2013). 歧视与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家庭环境的调节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1(5), 807-810. 22. 胡伟, 王芳, 马丽霞, 林丹华.(2012). 歧视知觉、逆境评价和流动人口心理适应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5), 679-683. 23. 朱小爽, 曾祥龙, 周瀚, 林丹华.(2012). 大学生性态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4), 535-538. 24. 许颖, 苏少冰, 林丹华. (2012). 父母因素、抵制效能感与青少年新媒介依赖行为的关系. 心理发展与教育, 28(4), 421-427. 25. 苏少冰, 黄桢炜, 张锦涛, 林丹华. (2011). 饮酒期望、饮酒拒绝自我效能与青少年的饮酒行为:有中介的调节效应分析. 心理发展与教育, 27(1), 90-96. 26. 林丹华, Xiaoming Li. (2010). 青少年吸毒行为预防干预研究述评及展望. 心理发展与教育, 26(6), 665-672. 27. 林丹华, 苏少冰, 胡伟, 何立群. (2010). 工读学校和普通中学学生的毒品使用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8(5), 618-621. 28. 林丹华, 范兴华, 方晓义, 谭卓智, 何立群, Xiaoming Li. (2010). 自我控制、同伴吸毒行为与态度与工读学校学生毒品使用行为的关系. 心理科学, 33(3), 732-735. 29. 林丹华, 范兴华, Xiaoming Li, 潘瑾. (2010). 环境和个体因素与青少年饮酒行为的关系. 心理发展与教育, 26(3), 288-293. 30. 林丹华, 马丽霞, 徐晓叶楠, 蔺秀云, 王芳. (2010). 年轻女性流动人口高危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8(2), 183-186. 31. 林丹华, 杨阿丽, 王芳, Xiaoming Li, 张琢诗. (2009). 工读学校学生的物质滥用行为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心理发展与教育, 25(4), 101-108. 32. 林丹华, 陈晓晨, 翟冬梅. (2009). 中学团干部教师职业倦怠特点及其与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7(4), 498—500. 33. 林丹华, 方晓义, 李晓铭, 蔺秀云. (2008). 年轻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的歧视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6(5), 531-533. 34. 林丹华, Xiaoming Li, 方晓义, 冒荣. (2008). 父母和同伴因素对青少年饮酒行为的影响. 心理发展与教育, 24(3), 36-42. 35. 林丹华, 方晓义, 李晓铭. (2008). 环境和个体因素与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发生. 心理科学, 31(2), 304-308. 36. 林丹华, 方晓义, 李晓铭, 蔺秀云. (2007). 不同职业流动人口社会适应比较.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1(6), 400-403. 37. Murnan, J., Sharma, M.,&Lin, D. (2007). Predicting childhood obesity prevention behaviors using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children in China. International Quarterly of Community Health Education, 26(1), 73-84. 38. 林丹华, 苏文亮, 邓林园, Xiaoming Li. (2006). 流动人口的饮酒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心理发展与教育, 22(4), 52-57. 39. 林丹华, 方晓义, 蔺秀云, Xiaoming Li. (2006). 女性流动人口的流动性、抑郁情绪与烟酒使用行为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4(6), 614-616. 40. Lin, D., Li, X., Yang, H., Fang, X., Stanton, B., Chen, X., Abbey, A., Liu, H. (2005). Alcohol intoxication and sexual risk behaviors among rural-to-urban migrants in China. Drug and Alcohol Dependence, 79(1), 103-112. 41. 林丹华, 方晓义. (2005). 不同干预者在青少年吸烟行为预防干预活动中的作用. 心理科学, 28(3), 702-705. 42. 林丹华, 方晓义, 李晓铭. (2005). 健康行为改变理论述评. 心理发展与教育, 21(4), 122-127. 43. 林丹华. (2005). 年轻流动人口的心理健康与预防干预. 心理发展与教育, 21, 增刊:99-105. 44. 林丹华, 方晓义, 李晓铭, 苏立增. (2004). 年轻流动人口的流动模式与其社会适应的关系.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4), 49-55. 45. 林丹华, 方晓义. (2003). 青少年个性特征、最要好同伴吸烟行为与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关系.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1), 31-36. 46. 林丹华, 方晓义. (2002). 青少年吸烟行为的预防和干预研究综述. 心理科学进展, 10(2), 199-205. 47. 林丹华, 方晓义. (2001). 同伴、父母对青少年吸烟认识、吸烟行为的相对影响力. 心理发展与教育, 17(4), 28—34. 48. 林丹华, 方晓义, 郑宇. (2000). 社会榜样与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关系. 心理发展与教育, 16(3), 18-24.
教学工作 健康心理学——研究生和本科生课程
社会工作 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学分会委员。担任《Health Psychology and Behavioral Medicine》杂志编委会编委,《AIDS Care》杂志、《BMC Public Health》、《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和《心理科学进展》等杂志审稿人。担任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特聘专家,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理事,北京市教委德育处特聘专家等。 多年来一直为团中央、全国关工委、国家计生委等单位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等培训,尤其致力于为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和社会工作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流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等培训。
其他 荣誉奖励: (1) 2016 年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 心理学创新型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构建,2016年。 (2) 北京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教学成果特等奖:心理学创新型研究生的国际化培养, 2014年。 (3) 获得2013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2013年10月 (4) 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青少年吸烟行为的预防与干预研究(方晓义,林丹华) 2006年12月 (5) 获得2008-2009学年度、2009-2010学年度、2010-2011学年度以及2011-2012学年度“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学生工作干部”称号, 2009年-2012年 (6) 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奖,2010年12月 (7)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效奖,2010年12月 (8) 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中共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2010年7月 (9) 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中共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2012年7月 (10) 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11年7月 (11) 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08年7月 (12) 北京师范大学参加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优秀工作者,2009年10月 (13) 北京师范大学抗震救灾优秀工作者,2008年11月
学生指导: 2009届毕业生: 连东方 工作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心理咨询中心 2010届毕业生:
我的研究兴趣是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亲子关系以及农民工的城市适应。热爱心理咨询和家庭治疗,喜欢跟来访者一起共同成长。 热爱心理学,并从中受益良多。希望在探索心理奥秘的路上与你同行。
我的研究兴趣是婚姻家庭治疗以及家庭对青少年的影响。 我现任北师大珠海分校外国语学院团委书记。将自身专业所学结合到学生工中是目前的工作重点。感谢每位Familynners的陪伴与支持,希望能保持一颗年轻的心以及充满爱的生命!
苏少冰 美国韦恩州立大学Prevention Research Center研究助理 我的研究兴趣是儿童青少年积极发展。 虽然毕业了,但familynn永远都是我的家!虽然还在学术路上闯荡,但估计很难再找到这么一个温暖的地方,有用心有大爱的导师,有可爱善良的同门, 怀念,感恩!带着familynn给我的力量和勇气,继续勇往直前!
谭卓智 美国韦恩州立大学Prevention Research Center研究助理 我的研究兴趣是处境不利儿童心理弹性研究、健康行为干预研究和家庭治疗。用爱和真诚与每个人连结,点亮心灵,跟世界彼此分享心中宝藏! 潘瑾 工作单位:北京通州区永顺镇中心小学教师
许颖 工作单位:福建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我的研究兴趣是贫困家庭的家庭弹性,流动儿童个体弹性干预,青少年手机依赖等方面的研究。 汪婷 工作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三帆中学 我的研究兴趣是流动人口的心理健康,尤其致力于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挖掘他们的积极资源,提高其心理弹性。同时热爱心理咨询,努力在心理咨询的道路上助人自助。 外表柔软但内心坚定,努力地去拥抱灿烂的生命,欣赏生活的美好,坚信任何人都有成长的力量!
我的研究兴趣是处境不利儿童的心理弹性干预研究,同时对心理咨询充满热爱。
陈丽华 北京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生 李佳工作单位:中国法制出版社
郭海英 北京师范大学林丹华老师研究助理
朱倩 工作单位:秦皇岛市社会劳动力管理服务中心
2017届毕业生: 卜钰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我的研究兴趣是处境不利儿童(流动儿童、受虐儿童、艾滋孤儿等)的心理弹性发展及心理弹性的神经机制,关注大脑(结构、功能等)与心理弹性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在学习心理咨询,希望在帮助他人的同时提升自己。 顺生而行,不沉迷过去,不狂热地期待着未来,生命这样就好。
胡潇林合思信息咨询 我的研究兴趣是特定条件下的人的行为决策,包括中国文化下的心理行为,博弈在行为分析中的运用等。 发现均衡,创造均衡。 翁欢欢 研究兴趣:青少年积极发展和婚姻与家庭治疗。 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潜能,也永远对生活抱有希望,认为困难和挫败蕴含着进步的契机,只要认定方向并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张冲 我的研究兴趣是情绪情商的研究与干预,它里面既有相关的理论研究,还有相应的应用部分,同时也很喜欢家庭与婚姻咨询,咨询是理论的最好实践。 我的座右铭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2014级在读博士生: 陈丽华
2015级在读博士生: 格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2015级在读硕士生: 苏双 我的研究兴趣是采用fMRI等方法,从认知神经科学角度研究处境不利群体(留守儿童、流动儿童、艾滋孤儿)的心理行为特点,也对青少年问题行为(如网络成瘾、智能手机成瘾)比较感兴趣,同时也正在进行婚姻家庭治疗方面的训练。 相信每个人都有改变的可能,更加相信自己有改变的可能,悦纳自我,做好当下,让自己过得更加平和淡定。也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为这个世界奉献自己的一点光 。
张念慈 我的研究兴趣是幼儿情绪类产品研发,探讨儿童情绪能力提升的方法。同时热爱心理咨询,希望个人能够不断成长,帮助更多的人。 努力生活,耐心等待。
2016级博士生: 柴晓运 我目前的研究兴趣是中国文化背景下青少年积极发展的结构、原因和结果,也关注青少年的网络心理与行为、学业与健康和社会网络等。 有智慧的人不是不走弯路,而是在弯路上走得更快。在心理学的路上,不断自我探索,寻找积极的人生! 陈蒲晶 我的研究兴趣是儿童青少年、大学生学业坚韧性和心理健康的测查和干预研究 用积极的目光去看待每一个生命 用广博的胸怀去遇见每一种可能
王晓蕾 我的研究兴趣是流动儿童心理健康与皮质醇之间的关系,以及心理弹性视角下处境不利儿童的心理健康。 人生是一场未知的冒险,既然选择了一条认为适合自己的道路,便要只顾风雨兼程。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杜金梅 博学善思,行知合一 2017级博士生: 李晓燕 我的研究兴趣是儿童青少年积极发展与身心健康,儿童青少年积极品格(character)的发展特点及其大脑神经机制研究。 我相信每一个个体都本是积极、主动、友爱、向上的,希望在个体引导、推动环境创设这条路上,努力当下、期待未来、遇见更好的自己!加油!
刘旭 从个体-环境互动的角度研究儿童青少年内外化问题行为,尤其注重研究儿童青少年情绪调节的神经—心理—社会文化机制。 探索人类发展的奥秘,并将知识用于之于优化个体发展成长,是一件有趣且有意义的事情。 2017级在读硕士生: 李羽萱 我的研究兴趣是环境和个人因素对青少年积极发展的影响的研究,了解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会主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同时,努力深入研究心理咨询方面的知识,通过自己所学能够帮助更多的人,通过自己绵薄之力,能够让身边的人和更多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人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心理学带来的影响。 人生最遗憾的不是失败,而是我本可以。勇敢向前,做自己想做的事,成为更好的自己,因为所有的伟大都源自勇敢的开始!
浏览次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