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师资队伍 | 专任教师

许燕教授

电话:010-58805360

E-mail:xuyan@bnu.edu.cn

研究方向: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与心理测评。

研究主题:

人格心理:AI人格,善恶人格与社会善念,社会善治,价值观演变,儿童青少年健康人格及人格教育

职业心理:工作压力与心理枯竭,领导者的心理特征及其测评,心理绑架与腐败心理

广告心理:品牌个性等


个人履历

学习经历:

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1991-1995)

硕士,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1986-1989)

学士,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1978-1982)


培训学习

美国马里兰大学北师大高等教育创新培训(2009.10.29-11.16)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咨询博士课程班学习(1999.09-2001.09)

美国莱特州立大学高级访问学者(1998.09-1999.09)

香港大学研究学者(1996.11-1997.02)

香港中文大学接受第一期北师大管理干部培训(2006)

香港中文大学接受第二期北师大管理干部培训(2007)

香港中文大学接受第三期北师大管理干部培训(2008)


工作经历:

(一)学术经历

北师大心理学部二级教授(2013-

北师大心理学院博士生导师(1999-

北师大心理学院教授(1998-

北师大心理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3-1998

北师大心理学系讲师(1987-1993

北师大心理学系助教(1984-1987

北师大青年部教师(1982-1984

(二)管理经历

北师大心理学院院长(2007.07-2013.07

北师大党委常委(2006.09-2012.09

北师大党委组织部部长(2004.01-2007.12

北师大心理学院心理测评研究所所长(2002-2007

北师大心理学系副系主任,分管科研、研究生、外事工作(1999-2001

北师大心理学系党总支书记(1995-1998

北师大心理学公共课教研室主任(1989-1995

北师大心理学系党总支宣委、统战委员、教师党支部书记(1988-1995


科学研究

(一)承担项目

1. 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测评课题(YSM21009-XLCP-1110),主持,2021.11-2022.12

2. Healthy express couriers: Tackling stress at work in a digital era(1212100002),国际合作课题,2020.8-2021.12

3. 中国人道德认知和情绪特点的心理、 脑与人工智能跨学科研究子项目: 中国人道德认知特点的心理与脑科学研究(19ZDA36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合作,2020.1-2023.12

4. 坑道密闭生存环境下核导弹部官兵的心理预警与防护措施研究(SKHX2017243),横向课题,合作,2017.4-2020.4

5. 善良人格的结构、机制及其促进研究(31671160),自然科学基金,主持,2017.1-2020.12

6. 党政干部廉洁自律情况考核评价方法研究(2016002),中组部课题,主持,2016.10-2017.10

7. 基于学校-家庭一体化的纵向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的应用示范研究(2012BAI36B03),“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主持,2012.1-2014.12

8. 领导干部人格特质测评工具的开发,横向课题,主持,2011-2012

9. 非常规突发事件对公众心理影响规律及心理重建策略(9000024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项目,主持,2010.01-2013.12

10. 我国若干重点职业人群心理压力和职业枯竭的评估、预警与干预示范研究(2009BAI77B04),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心理疾患防治研究与示范项目,合作主持,2010-2013

11. 高校领导干部团队的人格与领导风格匹配规律研究,北京市教育规划委托项目,主持, 2010-2011

12. 汶川灾后环境保护软实力影响分析评估——环境心理研究,国家环保部课题子课题,主持,2008-2009

13. 人脑前额皮质、颞叶前部损伤后人格改变的神经基础研究(30770692),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合作,2007-2008

14. 高校教师职业枯竭的产生机制与预警研究(DBA050054),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主持,2006

15. 高校学生隐性自杀行为的鉴别与危机干预(06JAXLX002),教育部规划项目,主持,2006

16. 婚恋匹配度研究,横向课题,主持,2005-2008

17. 北京市高校人才状况分析与战略规划,北京市规划课题,主持,2004

18. 运动员身体、心理及技术诊断研究(2001BA904B03),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奥运科技专项,合作,2003

19. 教师心理枯竭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AHAO2319),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主持,2002-2006

20.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横向课题,主持,2002-2003

21. 陕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横向课题,主持,2002-2003

22. 企业管理人员心理测评,横向课题,主持,2002

23. 大学生人格优化的实验研究,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主持,2001-2005

24. 心理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验体系的改革与实践,世界银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教育改革项目,第二主持(申请报告撰写人),2000-2003

25. 大学生人格实验研究(01BJBJY011),教育部出国留学人员研究基金,主持,2000-2002

26. 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与提高教师相应实施素质的评价研究,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参与,2000-2002

27. 普通心理学创名牌课程,教育部课题,主要成员,1998-2000

28. 大学生个性教育环境的研究,北京市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项目,主持,1997-2000

29. 师范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重点课题,第二负责人,1997-2000

30. 跨世纪社科人才的心理品质与培养机制,北京市社科“百人工程”项目,主持,1996-2000

31. 大学生人际信任研究,北师大跨世纪优秀管理干部基金,主持,1996-1998

32. 文化的比较性研究,香港大学毕业同学会研究基金,主持,1996-1997

33. 21世纪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方案的研究,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重点课题,第二负责人,1995-2000


(二)发表文章(*为通讯作者)

1.       许燕. (2024).社会健康与社会善治的心理学研究.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3), 94-103.  

2.       Han, L., Li, W., Wang, X., Xu, Y., & Zhao, J*. (2024). Social comparison and aggression: The mediating role of relative deprivation and moderating role of covert narcissis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3.       Zhao, J., Guo, Z., Jiao, L., Yu, M., Shi, H., & Xu, Y*. (2024). Do Shy Individuals Engage in Cyber Aggression? The Multiple Mediation of Passive Use and Relative Deprivation and the Moderation of Moral Sensitivity. 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 42(1), 143–161.

4.       Jiao, L., Ren, Z., Guo, Z., Gao, S., & Xu, Y*. (2023).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place attachment and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Pride as an emotional tie.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14, 112357.

5.       Zhao, H., Xu, Y., & Zhang, H*. (2023). Trait awe and integrity violation: Examining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social dominance orientation.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14, 112329.

6.       徐科朋, 欧倩倩, 薛宏, 罗冬丽, 张姝玥*, 许燕*. (2023). 传统宠物主义:养宠人身份、宠物类型与宠物特质对宠物道德地位的影响. 心理学报, 55(10),1662-1676.

7.       郭震, 贝衍沙, 赵锦哲, 焦丽颖, 许燕*. (2023). 共享经济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信任的中介作用. 心理科学, 46(4), 944-951.

8.       张积家*, 舒华, 许燕. (2023). 张厚粲的实验认知心理学思想及其贡献. 心理学探新, 43(1), 3-15.

9.       田一, 王莉, 许燕*, 焦丽颖. (2023). 社会善念测量范式的本土化探索及信效度检验. 心理学探新, 43(1), 90-96.

10.     Zhao, J., Guo, Z., Shi, H., Yu, M., Jiao, L., & Xu, Y*. (202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al Phubbing and Interpersonal Aggression in Adolescents: The Role of Rejection Sensitivity and School Climate. 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 38(11–12), 7630–7655.

11.     Xu, X., Liu, Y., Jiao, L., Wang, Y., Yu, M., Lai, Y., Zhang, Y., & Xu, Y*. (2023). Good personality and social well-being: The roles of orientation to happiness. 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 11, 1105187.

12.     柳恒超, 许燕*, 文柏松. (2022). 工作压力、宽恕与职业倦怠的关系:基于干部群体的研究. 心理研究, 15(6),558-566.

13.     Yu, M., Sun, X*., Xu, Y., Liu, Z., Wu, Y., Yang, S., & Luo, F. (2022). Mirror, mirror, on the social media … WeChat Moments usage and negative body image among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Evidence from ecological momentary assessment data. Applied Psychology: health and well-being.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14.     Jiao, L., Jiang, W., Guo, Z., Xiao, Y., Yu, M., & Xu, Y*. (2022). Good Personalit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A Three‑Wave Longitudinal Study in Chinese Contexts.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15.     Xu, X., Xu, Y*., Zhao, J., Ye, P., Yu, M., Lai, Y., Wang, J., & Huang, Q. (2022). Good Personalit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Presence of Meaning in Life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s Mediato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9, 14028.

16.     于孟可, 焦丽颖, 郭震, 史慧玥, 赵锦哲, 许燕*, 任爱玲. (2022). 重大突发事件下价值观与幸福感的变化:基于潜变量增长和交叉滞后模型. 心理学探新, 42(2), 136143.

17.     焦丽颖, 许燕*, 田一, 郭震, 赵锦哲. (2022). 善恶人格的特质差序. 心理学报, 54(7), 850–866.

18.     Han, L., Zhan, Y., Li, W., Xu, Y., Xu, Y.*, & Zhao, J*. (2021). Associations Between the Perceived Severity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Cyberchondria, Depression, Anxiety, Stress, and Lockdown Experience: Cross-sectional Survey Study. JMIR Public Health and Surveillance, 7(9), e31052.

19.     Jiao, L., Yang, Y., Guo, Z., Xu, Y.*, Zhang, H.& Jiang, J. (2021).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good and evil character traits (GECT) scale.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62(2), 276–287.

20.     Guo, Z., Ren, X., Zhao, J., Jiao, L., & Xu, Y*. (2021). Can Pets Replace Children? The Interaction Effect of Pet Attachment and Subjective Socioeconomic Status on Fertility Inten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8, 8610.

21.     田一, 王莉, 许燕*, 焦丽颖. (2021). 中国人社会善念的心理结构. 心理学报, 53(9), 1003–1017.

22.     Feng, Q., Xu, Y.*, Ye, Y., & Duan, L. (2021). Social Pressure Mediates the Negative Impact of Guilt on Fair Allocation in Multi-Party Interactions. Social Justice Research, 34(1), 97–117.

23.     张和云, 许燕, 赵欢欢*. (2021). 善良人格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心理科学, 44(3), 619–625.

24.     许燕, 李红都. (2021). 学好人格心理学,经营和谐健康婚姻. 婚姻与家庭:婚姻情感版, (7), 3.

25.     Tian, Y., Wang, L., Xu, Y.*, & He, Z. (2021).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version of transcultural nursing self-efficiency scale: using Rasch model analysis. Journal of Transcultural Nursing, 32(1), 30–40.

26.     田一, 王莉, 许燕*. (2020). 社会善念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心理学进展, 10(8), 1069–1078.

27.     许燕. (2020). 后疫情时代的社会心理应对. 心理与行为研究, 18(6), 724–726.

28.     许燕. (2020). 后灾难时代的特征与心理应对. 中国机关后勤, (6), 68–69.

29.     焦丽颖, 史慧玥, 许燕*, 郭震. (2020). 中国人善良人格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心理学探新, 40(6), 538–544.

30.     秦红霞, 许燕*, 史慧玥,蒋奖. (2020). 童年期创伤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早期适应不良图式和负性生活事件的作用. 心理学探新, 40(3), 277–282.

31.     于淼, 许燕*, 叶勇豪, 张和云, 赵欢欢, 高红梅. (2020). 人格可变性:个体视角下的人格变化研究. 中国特殊教育, 2, 83–90+75.

32.     史慧玥, 焦丽颖, 高树青, 于孟可, 许燕*, 蒋奖, 王芳. (2020).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价值观特征及变化趋势探究. 心理学探新, 40(2), 105–110.

33.     潘峰, 徐科朋, 许燕, 崔丽娟*. (2020).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下大学生对医生角色行为的道德判断研究. 心理学探新, 40(2), 111–116.

34.     杨颖, 焦丽颖, 许燕*, 高树青. (2020). 道德“沾光”效应:道德评价对道德自我知觉及道德行为的影响. 心理科学, 43(1), 1–6.

35.     徐科朋, 许燕*, 焦丽颖, 张姝玥, 徐晓丹, 薛宏, 高树青. (2020). 行为者社会阶层特征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科学通报, 65(19), 1946–1955.

36.     冯秋迪, 叶勇豪, 张和云, 许燕*. (2020). 内疚情绪在博弈情境中对结果公平的影响. 科学通报, 65(19), 1967–1974.

37.     张宏宇, 许燕*. (2020). 自传体记忆启动对自杀意念者沉浸唤起的影响. 中国心理学前言, 2(6), 504–516.

38.     许燕. (2020). 社会治理:社会心理与心理健康双路径服务的殊途同归.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8(2), 2–4.

39.     许燕. (2020). 疫情改变了什么:心理简约 生活更轻松. 大众健康, 420(6), 30–31.

40.     许燕. (2020). 后灾难时代的特征与心理应对. 中国机关后勤, 265(6), 68–69.

41.     Ke, Y., Zhang, Y., Jiang, J., & Xu, Y*. (2020). “It's hip to be square”: Grounding moral traits in geometric shap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55(3), 323–331.

42.     Gu, D., Gao, S., Wang, R., Jiang, J.*, & Xu, Y. (2020). The negative associations between materialism and pro-environmental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individual and regional evidence from China.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52(6), 611–638.

43.     焦丽颖, 杨颖, 许燕*, 高树青, 张和云. (2019). 中国人的善与恶: 人格结构与内涵. 心理学报, 51(10), 1128–1142.

44.     赵欢欢, 许燕*, 张和云*. (2019). 中国人敬畏特质的心理结构研究. 心理学探新, 39(4), 345–351.

45.     秦红霞, 许燕*, 杨颖, 蒋奖. (2019) 留守经历大学生儿童期创伤对抑郁的影响——分离和拒绝图式类别与人际关系敏感的链式中介作用. 中国特殊教育, (12), 55–62.

46.     羅竹・堀川佑惟・許燕・藜志軍・岡隆(2019). 日本・中国の大学生における学習動機付けと大学適応感が不登校傾向に及ぼす影響-エフォートフル・コントロールと拒絶反応性の検討から-,日本大学心理学研究, 40, 27–32.

47.     Zhao, H., Zhang, H., & Xu, Y*. (2019). Effects of perceived descriptive norms on corrupt intention: The mediating role of moral disengag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54(1), 93–101.

48.     Zhao, H., Zhang, H.*, & Xu, Y. (2019). How social face consciousness influences corrupt intention: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Honesty–Humility and moral disengagement.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59(4), 443–458.

49.     Zhao, H., Zhang, H., Xu, Y., He, W., & Lu, J*. (2019). Why are people high in dispositional awe happier? The roles of meaning in life and materialism.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0, 1208.

50.     Xu, Y.*, Jiao, L., Xu, R., Feng, Q., Wang, F., Jiang, J., & Chen, C. (2018). The Proces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sychological Kidnapping: An Indigenous Model of Corruption in China. Journal of Pacific Rim Psychology, 12, E13.

51.     Ying, X., Luo, J., Chiu, C., Wu, Y., Xu, Y.*, & Fan, J. (2018). Functional Dissociation of the Posterior and Anterior Insula in Moral Disgust.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9, 860.

52.     张和云, 赵欢欢, 许燕*. (2018). 中国人善良人格的结构研究. 心理学探新, 38(3), 221–227.

53.     张和云, 赵欢欢, 许燕*, 王芳. (2018). 青少年意义幸福倾向与生活满意度:善良人性感知和亲社会行为的作用. 中国特殊教育, 4, 79–85.

54.     许燕,高树青,蒋奖,王芳,任孝鹏,焦丽颖,马一星. (2018). 心理学视角下的价值观研究进展. 见 中国心理学会 (编). 2016-2017心理学学科发展报告 (pp. 107–130).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55.     杨玉芳,郭永玉,杨沈龙,张彦驰,强瑞超,李凯,徐步宵,冯文倩,许燕,et al. (2018). 心理学与社会治理. 见 中国心理学会 (编). 2016-2017心理学学科发展报告 (pp. 3–76).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56.     欧阳林依, 许燕*,高树青. (2018). 内隐人格观对承诺升级的影响——成功期望的中介效应. 心理学探新38(5), 457–463.

57.     Zhao, H., Zhang, H., Xu, Y., Lu, J.*, & He, W. (2018). Relation between awe and environmentalism: The role of social dominance orientation.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9, 2367.

58.     Feng, Q., Xu, Y.*, Xu, R., & Zhang, E. (2017). Moral foundations tell us why guilt induces unfair allocation in multi‐party interactions.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3–4), 191–200.

59.     王馨蕊, 邢艳艳, & 许燕*. (2017). 希望的代际传递效应: 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 心理学探新, 37(2), 161–165.

60.     于淼, 许燕*, & 房志永. (2017). 童年经历能够预测个体当前的人格特征吗——最早记忆, 心理弹性与人格特质的关系初探. 学前教育研究, (6), 21–28.

61.     Zhang, H., Chen, S., Wang, R., Jiang, J.*, Xu, Y., & Zhao, H. (2017). How upward moral comparison influences prosocial behavioral intention: examining the mediating role of guilt 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moral identity.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8, 1554.

62.     Xu, K., Li, S., Ren, D., Xia, R., Xue, H., & Zhou, A & Xu, Y*. (2017). Importance modulates the temporal features of self-referential processing: 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study.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11, 470.

63.     蔡攀, 左世江, 王芳*, 黄旎雯, & 许燕. (2017). 青少年暗黑人格对其幸福动机和幸福感的影响. 中国特殊教育, (12), 60–67+82.

64.     Zhao, H., Zhang, H., & Xu, Y*. (2016). Does the Dark Triad of Personality Predict Corrupt Intention? The Mediating Role of Belief in Good luck.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7(434), 1–11.

65.     张和云, 赵欢欢,许燕*. (2016). 员工网络闲逛的研究综述及管理启示.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1, 41–48.

66.     邢艳艳, 许燕*, 张和云, 王馨蕊, 于肖楠, 赵欢欢. (2016). 家庭环境对学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影响:乐观和心理韧性的链式中介模型. 心理学探新, 36(2), 150–155.

67.     叶勇豪, 许燕*, 朱一杰, 梁炯潜, 兰天, 于淼. (2016). 网民对“人祸”事件的道德情绪特点——基于微博大数据研究. 心理学报, 48(3), 290–304.

68.     许燕. (2016). 如何消除“腐败亚文化”影响. 中国纪检监察, (4), 18–20.

69.     许燕. (2016). 基于学校-家庭一体化的纵向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的应用示范研究. 中国科技成果, 17(3), 31–32.

70.     梁竹苑, 许燕, 李纾. (2016). 决策规则和情境中冲突的作用:决策回避与决策冲突的研究进展. 核心价值观与创新发展:社科学术前沿论坛成果撷英(2014-2015, 233–244.

71.     李亚南, 高红梅, 许燕*, 王芳, 叶勇豪. (2016). 极端环境下作业人员心理枯竭量表的编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4(3), 433–437.

72.     张和云, 赵欢欢, 许燕*. (2016). 青少年善良人性感知特点、影响因素及后效作用. 青年研究, 2, 21–29.

73.     赵欢欢, 克燕南, 张和云, 许燕*, 程琪. (2016).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道德推脱的影响:责任心特质与道德认同的作用. 心理科学, 39(4), 2–10.

74.     Zuo, S., Wang, F.*, Xu, Y., Wang, F., & Zhao, X. (2016). The fragile but bright facet in the Dark Gem: Narcissism positively predicts personal morality when individual's self-esteem is at low level.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97, 272–276.

75.     孙瑞琛, 姜金栋, 晏祥辉, 李旭, 许燕*. (2016). 心理学视角下的政治认同研究. 心理学探新, 6(36), 495–499.

76.     王斐, 苗冬青, 许燕*. (2016). 安全基地启动对非安全依恋者的效应. 中国特殊教育, 194(8), 90–96.

77.     王斐, 苗冬青, 许燕*. (2016). 成人依恋内部工作模型问卷编制和信效度初探.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4(2), 229–234.

78.     程琪, 赵欢欢, 郭德轩, 许燕*, 克燕南, &张和云. (2016). 家庭教养对青少年社会行为的影响:道德认同的中介作用. 中国特殊教育, (12), 41–48.

79.     Yu, M., Alpana, V., Xu, Y*. (2015). Does resilience play a mediating role in the link between the earliest memory and personality traits? Analysis of the positive cognition in a Chinese sample. Psychology Research, 5(10), 553–560.

80.     Zhang, H., Zhao, H., Liu, J., Xu, Y.*, & Lu, H. (2015). The dampening effect of employees' future orientation on cyberloafing behaviors: the mediating role of self-control.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6, 1482.

81.     Zhao, H., Xu, Y.*, Wang, F., Jiang, J., & Zhang, X. (2015). Influence of Parent—Adolescent Conflict Frequency on Adolescent Family Satisfaction and Self-Satisfaction in China: Conflict Coping Tactics as Moderators. Psychological Reports, 117(3), 897–915.

82.     Zhao, H., Xu, Y.*, Wang, F., Jiang, J., Zhang, X., & Wang, X. (2015). Chinese adolescents’ coping tactics in a parent—adolescent conflict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life satisfacti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oping with mother and father.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6, 1572.

83.     徐瑞婕, 许燕*, 冯秋迪, 杨浩铿. (2015). 对腐败的“心理绑架”效应的验证性内容分析. 心理学探新, 35(1), 35–40.

84.     田硕, 许燕. (2015). 心理资本在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中的作用与开发. 江苏高教, 179(1), 105–107.

85.     崔薇, 王芳*, 许燕, 钱惟. (2015). 医生职业承诺对职业倦怠与工作要求关系的调节作用.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9(2), 134–138.

86.     许燕. (2015). 公开利于形成无处不在的“监督网”. 中国纪检监察, (4), 50.

87.     袁莉敏*, 许燕. (2015). 乐观者、悲观者的情绪反应特点:生理的依据. 中国特殊教育, 175(1), 74–80.

88.     冯秋迪, 许燕*, 隆逸芝, 张旻昱. (2015). 人情愧疚感如何“心理绑架”公平的分配行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理科版), 51(4), 423–428.

89.     于淼, 许燕*, 张和云, 赵欢欢, 邹琪, 刘儒德, 郁笑铮. (2015). 成就动机与控制动机在中学生心理需要对成就目标影响中的中介作用. 中国特殊教育, (10), 81–86.

90.     陶塑,许燕, 袁灿灿. (2015). 补偿性刻板印象激活对公平感的影响.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3(4), 647–650.

91.     左世江, 王芳, 许燕. (2015). 黑暗中的一丝光亮:低自尊水平时自恋能积极预测个人道德. 社会心理研究, 203(3), 23–37.

92.     许燕. (2015). 心理学如何研究搭建问题——以“心理绑架”为例. 贵州党建, (2), 38–41.

93.     周蕾, 李纾, 许燕*, 梁竹苑*. (2014). 决策风格的理论发展及建构:基于信息加工视角. 心理科学进展, 22(1), 112–121.

94.     陶塑, 许燕. (2014). 共享现实理论:社会认知研究的新视角. 学习与探索, (3), 32–36.

95.     Gao, H.*, Zhang, Y., Wang, F., Xu, Y., Hong, Y. Y., & Jiang, J. (2014). Regret causes ego-depletion and finding benefits in the regrettable events alleviates ego-depletion. The Journal of general psychology, 141(3), 169–206.

96.     Gao, H., Cao, H., Xu, Y.*, Zhou, Y., Feng, Y., Wang, F., & Chen, Y. (2014). Taking pleasure at another's misfortune: The implicit schadenfreude of disaster spectators. Psychological Reports, 114(2), 439–460.

97.     许燕. (2014). 看客心理特征辩析. 人民论坛, 543(25), 32–34.

98.     许燕, 冯秋迪, 杨浩铿, 徐瑞婕, 程琪, 王馨蕊, 冯阳. (2014). 腐败心理研究的理论与研究范式.社会心理研究, (3), 36–48.

99.     高红梅, 张燕, 许燕*, 王芳. (2013). 后悔的内部发展过程:影响因素、后效及研究展望. 心理学探新, 33(2), 110–117.

100.  Cao, H., Shan, W., Xu, Y.*, & Xu, R. (2013). Eastern sandplay as a safe container for a combined intervention for a child with Asperger syndrome: A case study. The Arts in psychotherapy, 40(1), 134–142.

101.  张燕, 高红梅, 王芳, 许燕*. (2013). 北京学生对日刻板印象及3·11地震后的情绪和援助意向研究. 心理学探新, 33(3), 225–233.

102.  崔妫, 王芳, 许燕. (2013). 我国十地区医生职业倦怠状况的调查分析. 中华医学杂志, 93(47), 3773–3775.

103.  曹红蓓, 许燕*, 辛霞. (2012). 幸灾乐祸:人性“底部”的邪恶快感. 心理科学进展, 20(3), 443–456.

104.  谭树华, 许燕*, 王芳,宋婧. (2012). 自我损耗:理论、影响因素及研究走向. 心理科学进展, 20(5), 715–725.

105.  张宏宇, 许燕. (2011). 自传体记忆测验(AMT)中线索词的标准化评定. 心理学探新, 31(6), 503–507.

106.  陈咏媛, 许燕*, 王芳, 潘益中. (2012). 解释水平在社会距离影响具身模拟中的中介效应检验. 心理学探新, 32(3), 208–214.

107.  陈咏媛, 许燕*, 潘益中. (2012). 社会距离和情绪效价对具身模拟的影响机制研究. 中国特殊教育, (5), 82–86.

108.  王斐, 许燕, 张宏宇. (2012). 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沉浸与大学适应的作用.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8), 1225–1227.

109.  陈咏媛*, 许燕. (2012). 人际-群际非连续性效应介评.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1(2), 103–108.

110.  陈咏媛, 许燕*, 潘益中. (2012). 社会距离和情绪效价对具身模拟的影响机制研究. 中国特殊教育, (5), 82–86.

111.  王芳, 许燕, 蒋奖*. (2012). 特殊教育教师前摄应对、社会支持与工作投入的关系研究. 中国特殊教育, (1), 36–41.

112.  冯秋迪, 许燕*, 陈咏媛, 李潇鋆, 谭树华. (2012). 四川地震灾区自我控制资源损耗对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 中国特殊教育, (10), 67–71+76.

113.  许燕, 王芳, 郭璐, 蒋奖. (2012). 压力与职业枯竭:概念辨析及预警干预路线的差异理论模型.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 42–46.

114.  张姝玥*, 许燕. (2012). 高中生生命意义寻求与生命意义体验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6), 871–873.

115.  王芳, 刘力, 许燕*, 蒋奖, 孙晓敏. (2012). 聚焦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中国科学院院刊, 27(s1), 98–107.

116.  谭树华, 许燕*, 王芳, 宋婧. (2012). 自我损耗:理论、影响因素及研究走向. 心理科学进展, 20(5), 715–725.

117.  许燕*, 张迪帆, 孙嘉卿, 曹红蓓, 贾慧悦. (2011). 人际流言:理论、方法与研究热点.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4(3), 113–120.

118.  蒋奖, 张雯, 王卓, 鲁峥嵘, 许燕*. (2011). 工作场所排斥与员工心理健康、工作满意度的关系:性别的调节作用. 心理科学, 34(3), 686–691.

119.  郑东升, 许燕*. (2011). 中国共产党价值观的心理发生机制. 新视野, (3), 55–57.

120.  杨小青*, 许燕. (2011). 有留守经历高职生主观幸福感与自我价值感关系研究. 中国特殊教育, (7), 13–17.

121.  张姝玥, 许燕*. (2011). 生命意义问卷在不同受灾情况高中生中的应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9(2), 178–180.

122.  杨小青, 许燕. (2011). 童年期有留守经历高职生学校满意度与学习倦怠关系分析. 中国学校卫生, 32(6), 722–723.

123.  许燕. (2011). 人格心理学发展,路在何方? 见 周仁来 等 (主编). 《心理学研究新进展》(第一辑)(pp. 160–178),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24.  陈咏媛, 许燕*, 杨浩铿, 郭璐. (2011). 自我损耗的后效述评.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 14–20.

125.  王芳, 刘力, 许燕, 蒋奖. (2011). 社会心理学:探索人与社会的互动推动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刊, 26(6), 640–649.

126.  谭树华, 王芳, 许燕*, 辛霞, 郭璐, 杨浩铿. (2011). 3.11日本大地震后中国中学生共情与助人关系的研究:文化接触的调节作用. 中国特殊教育, (11), 77–82.

127.  潘益中, 许燕*. (2011). 脆弱高自尊在自我威胁后的归因与情绪转换. 心理科学, 34(1), 166–171.

128.  刘亚楠, 许燕*, 于生凯. (2010). 恐惧管理研究:新热点、质疑与争论. 心理科学进展, 18(1), 97–105.

129.  李佳慧, 许燕. (2010). 自我控制资源模型介绍及其在消费行为领域的应用. 消费导刊, (4), 6+10.

130.  刘亚楠, 许燕*, 李佳慧, 董娇. (2010). 依恋类型与社交焦虑关系间的中介因素研究. 中国特殊教育, (4), 86–89.

131.  王其峰, 许燕*. (2010). 图片-故事练习的测量学特征. 心理科学, 33(3), 673–675.

132.  张姝玥, 许燕*, 潘益中, 王斐. (2010). 支持提供、支持感知与依恋回避在婚姻关系中的相互作用机制. 心理科学, 33(3), 708–711.

133.  张宏宇*, 许燕. (2010). 简版沉浸量表SRRS在大学生中的信效度分析. 心理研究, 3(4), 34–39.

134.  孙瑞琛, 刘文婧, 许燕*. (2010). 不同出生年代的中国人生活满意度的变化. 心理科学进展, 18(7), 1147–1154.

135.  张宏宇, 许燕*. (2010). 自杀意念者何以抑郁——沉浸性反应类型的中介效应. 中国特殊教育(5), 87–93.

136.  王萍萍, 许燕*, 王其峰. (2010). 汶川地震灾区与非灾区儿童动态房树人测验结果比较.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8(6), 720–722.

137.  蒋奖, 王荣, 许燕. (2010). 领导研究新动向:工作场所中的辱虐管理. 社会心理研究, 83(3), 31–37.

138.  蒋奖, 鲁峥嵘, 蒋苾菁, 许燕*. (2010). 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的初步修订. 心理发展与教育, 26(1), 94–99.

139.  柳恒超, 许燕*, 周仁来. (2010). 阈下启动的恐惧和厌恶情绪对人际判断的影响. 心理学探新, 30(1), 37–41.

140.  王萍萍, 许燕*, 陈咏媛, 李佳慧. (2010). 地震灾区高中生外向性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社会期望的调节作用. 中国特殊教育, (6), 65–68.

141.  张姝玥, 许燕*, 杨浩铿. (2010). 生命意义的内涵、测量及功能. 心理科学进展, 18(11), 1756–1761.

142.  许燕. (2010). 中国社会发展与心理学的使命. 见 彭凯平, 钟年 (主编). 心理学与中国发展 (pp. 87–96), 中国轻工出版社.

143.  王磊, 王芳, 王佳楠, 许燕, 王瑞, 张红丽.(2010). 某工程部队持续施工作业人员职业枯竭测查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6(4), 526–529.

144.  刘亚楠, 许燕, 王宇中. (2010). 目标词效价对思维压制即刻激活效应的影响. 应用心理学, 16(2), 154–159.

145.  蒋奖*, 许燕, 蒋菁, 于生凯, 郑芳芳. (2009). 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的信效度研究. 心理科学, 32(1), 193–196.

146.  柳恒超, 许燕*. (2009). 阈下情绪启动对人际判断的影响. 心理学探新, 29(2), 66–70.

147.  柳恒超, 许燕. (2009). 情绪研究的新趋势:从有意识情绪到无意识情绪. 新华文摘, (3), 166.

148.  陶塑, 王芳, 许燕*, 黎坚, 骆方, 翟胜男. (2009). 5·12汶川地震后灾区教师主观幸福感的变化趋势及中介效应分析. 心理科学进展, 17(3), 588–593.

149.  潘益中, 王芳, 许燕*, 张姝玥, 田一. (2009). 班级心理辅导对学生震后心理复原的作用. 心理科学进展, 17(3), 516–520.

150.  张姝玥, 王芳, 许燕*, 潘益中, 毕帼英. (2009). 受灾情况和复原力对地震灾区中小学生创伤后应激反应的影响. 心理科学进展, 17(3), 556–561.

151.  张姝玥, 陶塑, 许燕*. (2009). 应激事件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气质性乐观的调节作用.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7(8), 971–973.

152.  张姝玥, 王芳, 许燕*, 潘益中. (2009). 汶川地震灾区中小学生复原力对其心理状况的影响. 中国特殊教育, (5), 51–55.

153.  袁莉敏, 王斐, 许燕*. (2009). 乐观的本土化内涵初探与测量. 中国特殊教育, (12), 90–96.

154.  Wang, F., & Xu, Y. (2009). An Integrated Model to Explain the Cause of Job Burnout among a Sample of University Teachers. 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10, 1–11.

155.  翁嘉英, 杨国枢, 许燕. (2008). 华人多元自尊的概念分析与量表建构:本土化观点. 见 杨国枢,陆洛 (编). 中国人的自我:心理学分析 (pp. 585–649). 重庆大学出版社.

156.  毕帼英, 张姝玥, 许燕*. (2008). 幼儿教师工作特征、应对方式对职业倦怠的影响. 中国特殊教育, 97(7), 87–92.

157.  朱自立, 许燕*, 单雯, 张宏宇. (2008). 媒体自杀报道对象对大学生自杀态度的影响.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6(3), 299–300.

158.  许燕, 王芳. (2008). 社会变迁与大学生价值观的演变. 见 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上卷) (pp. 277-287).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59.  许燕. (2008). 科学救援心理灾区. 政工研究动态, 457(11), 20–21.

160.  许燕, 王芳. (2008). 社会心理应对:灾后学校稳定工作实例剖析. 见 国家减灾委员会科学技术部抗震救灾专家组 (编). 汶川地震社会管理政策研究 (pp. 83-90). 科学出版社.

161.  柳恒超, 许燕*. (2008). 情绪研究的新趋向:从有意识情绪到无意识情绪.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 43–52.

162.  许燕, 王芳*, 贾慧悦. (2008). 5·12地震灾后四川和北京大学生价值观类型的对比. 心理学探新, 28(4), 46–50.

163.  张姝玥, 陶塑, 许燕*. (2008). 气质性乐观和适应能力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中国特殊教育, (12), 93–96.

164.  张姝玥, 王芳, 许燕*, 王萍萍. (2008). 夫妻支持问卷的编制及其信效度验证.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2(12), 899–902.

165.  陈咏媛, 许燕*, 张姝玥. (2008). 初中生"大七"人格与幸福感的结构模型研究. 中国特殊教育, (8), 86–91.

166.  王斐, 许燕*, 祁占平, 翟胜男, 李旭. (2008). 某艺术院校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0), 1130–1132.

167.  陶塑, 许燕*, 张姝. (2008). 青少年人格与酒精成瘾之间关系研究的综述. 中国特殊教育, (5), 83–89.

168.  蒋奖, 许燕. (2008). 儿童期虐待、父母教养方式与反社会人格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6(6), 642–645.

169.  王爱平, 许燕, 刘云. (2008). 五态人格测验对大学生人格测验的适用性——对16PF的对比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6(7), 737–739.

170.  王爱平, 许燕. (2008). 教师能力和个性特征与教学效果和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 高等理科教育, (6), 142–145.

171.  许燕. (2008). 北京大学生价值观演变及相关因素研究. 见 北京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传播基地 (编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首善之区的实践研究文集 (pp. 287-300).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72.  许燕, 王斐, 潘益中. (2007). 婚恋弹性概念重构及作用初探. 见 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北京师范大学 (编). 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上卷) (pp.334-345).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73.  张姝玥, 许燕, 王芳. (2007). 工作要求、工作资源对警察的工作倦怠和工作投入的预测作用.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5(1), 14–16.

174.  柳恒超, 许燕, 王力. (2007). 结构方程模型应用中模型选择的原理和方法. 心理学探新, 27(1), 75–78.

175.  许燕. (2007). 问世间情为何物——恋爱心理漫谈. 见 名家谈 (pp.123–126). 科学出版社.

176.  王爱平, 许燕, 陈浪, 赵博. (2007). 学校行为适应、个人应对策略和心理控制能力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5(5), 385–389.

177.  蒋奖, 许燕. (2007). 罪犯反社会人格障碍的调查. 中国特殊教育, (5), 80–85.

178.  柳恒超, 许燕*, 赵会春. (2007). 国外学生评价教师有效性教学的研究综述. 中国特殊教育, (6), 89–93.

179.  袁莉敏,李健, 许燕*. (2007). 气质性乐观在国内外的测量概况.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8(4), 30–32.

180.  张宏宇, 许燕*. (2007). 国外认知取向的自杀心理学理论介绍及简评.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8(4), 33–36.

181.  李红菊, 许燕*, 张宏宇. (2007). 情绪劳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5(4), 409–411.

182.  梁竹苑, 许燕*, 蒋奖. (2007). 决策中个体差异研究现状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 15(4), 689–694.

183.  李红菊, 许燕*, 郭永玉. (2007). 中国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不信任:单因素还是双因素. 心理发展与教育, 23(3), 112–116.

184.  王芳, 许燕*. (2007). 日记式追踪研究高校教师职业枯竭的产生原因及内部关系. 心理学探新, 27(4), 42–47.

185.  袁莉敏, 许燕*, 王斐, 梁志祥, 王治国. (2007). 婚姻质量的内涵及测量方法. 中国特殊教育, (12), 85–90.

186.  张宏宇, 许燕*, 柳恒超. (2007). 社会关系模型(SRM)——个体差异研究的新策略. 心理科学进展, 15(6), 968–973.

187.  Zhang, H., & Xu, Y. (2006). Teaching of psychology to university students i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41(1), 17–23.

188.  张姝玥, 许燕, 蒋奖. (2006). Maslach倦怠量表-服务行业版在警察中的修订及应用分析.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2), 85–88.

189.  蒋奖, 许燕*, 梁竹苑, 刘勇. (2006). 反社会人格障碍研究进展. 中国特殊教育, (5), 88–92.

190.  刘嘉, 许燕*. (2006). 团队异质性研究回顾与展望. 心理科学进展, 14(4), 636–640.

191.  蒋奖, 许燕. (2006). 应激的资源守恒理论. 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 (1), 24–27.

192.  许燕. (2006). 带“病”提拔难过“关”. 人民论坛, (16), 8–10.

193.  张姝玥, 许燕*, 蒋奖. (2006). 警察的工作倦怠及与工作要求、工作资源和身心健康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4(4), 391–392.

194.  Wang, A., Chen, L., Zhou, B., & Xu, Y. (2006). First-year students’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 adaptation to college: The role of coping strategies and social support. US-China Education Review, 23(5), 51–57.

195.  许燕, 梁志祥. (2006). 北京大学生多元自尊的解析. 心理学探新, 26(4), 50–53.

196.  许燕, 王芳, 蒋奖. (2006). 职业枯竭:研究现状与展望. 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32(5), 7–11.

197.  许燕. (2006). 自我和谐是构建心理和谐的基础. 北京社会科学, (S1), 61–65.

198.  周莉, 许燕. (2006). 中学生心理社会发展特征的研究. 中国特殊教育, (8), 73–76.

199.  刘在花, 许燕. (2006). 小学生社会智力结构的研究. 民族教育研究, 17(4), 41–46.

200.  许燕. (2006).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变迁的社会取向. 科学时报.

201.  许燕. (2005). 北京高校大学生入党情况调查研究报告. 见 北京市党建研究会 (编). 首都党建研究的探索与创新——20022004年度党建研究课题成果汇编 (pp. 369–393).

202.  许燕, 王芳. (2005). 从中小学教师的职业枯竭看教师的职业压力. 见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编).教师教育论坛论文集 (pp. 100–108). 论文出版社.

203.  刘在花, 许燕. (2005). 小学生社会智力发展特点研究. 中国特殊教育, (1), 80–83.

204.  蒋奖, 张姝玥, 许燕, 邓哲. (2005). 警察工作倦怠的调查.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3(1), 4–6.

205.  刘在花, 许燕. (2005). 社会智力研究的理论评述. 上海教育科研, (4), 30–32.

206.  陈勇嘉, 许燕. (2005). 锻炼心理学中感情测量研究发展的评述. 体育科学, 25(4), 71–73.

207.  许燕, 王芳, 张西超, 蒋奖, 张姝玥. (2005). 中国职业女性的职业枯竭状况调查——中小学教师、警察、职业经理人三个职业的比较研究.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17(3), 39–45.

208.  王芳, 许燕*, 蒋奖. (2005). 职业枯竭的测量方法. 心理科学进展, 13(6), 814–821.

209.  许燕, 王芳, 刘嘉, 王治国. (2005). SARS突发病害与大学生信任感的变化历程. 心理学探新, 25(4), 50–55.

210.  蒋奖, 张西超, 许燕. (2004). 银行职员的工作倦怠与身心健康、工作满意度的探讨.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8(3), 197–199.

211.  蒋奖, 许燕, 林丹瑚. (2004). 医护人员工作倦怠与A型人格、控制点的关系研究. 心理科学, 27(2), 364–366.

212.  蒋奖, 许燕. (2004). 职业倦怠研究进展. 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 (2), 119–121.

213.  蒋奖, 许燕, 张西超. (2004). 银行职员职业倦怠状况及与压力水平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2(2), 178–180.

214.  蒋奖, 许燕. (2004). 心理健康工作者枯竭的研究进展.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 87–90.

215.  许燕, 刘嘉, 蒋奖, 王芳, 郑跃忠, 付涛. (2004). SARS突发病害与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历程. 心理学探新, 24(3), 35–39.

216.  许燕, 蒋奖, 刘嘉, 王芳. (2004). SARS期间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特征的研究. 见 小康社会:文化生态与全面发展——2003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 (pp. 220–229).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17.  许燕. (2004). 旅客心理——航班延误的冲突致因与对策. 中国民用航空, (8), 29–32.

218.  蒋奖, 杨六琴, 许燕, 车宏生. (2004). 工作控制点量表(WLCS)的信效度研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8(9), 628–630.

219.  王芳, 许燕. (2004). 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心理学报, 36(5), 568–574.

220.  蒋奖, 许燕, 张姝玥, 陈浪. (2004). 心理咨询师工作倦怠调查.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8(12), 854–855.

221.  许燕. (2004). 职业枯竭:当工作变成心理负担. 北大商业评论, 5, 156–162.

222.  许燕, 王芳, 高山. (2004). 中国教师职业枯竭特征的研究.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论丛(一) (pp. 195–203). 北京大学出版社.

223.  陶红梅, 许燕, 张小方, 顾莉莉, 洪金侠. (2004). 北京打工子弟学校与公立学校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 中国特殊教育, (9), 86–91.

224.  杨利利, 许燕. (2004). 北京香港两地大学生人性观差异的调查研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8(1), 64–64+57.

225.  高山, 许燕. (2004). 农村小学教师职业枯竭及其与抑郁的关系. 中国特殊教育, (8), 46–49.

226.  刘在花, 许燕. (2003). 学习困难儿童友谊质量、定向、孤独感的研究. 心理科学, 26(2), 236–239.

227.  韦克平, 许燕. (2003). 教师和大学生对教师人格结构评定的因素分析(下)——一项中文人格特质词的基本维度研究.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2), 64–67.

228.  许燕. (2003). SARS的社会心理应激与心理重建. 见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编). 直面SARS的思考 (pp. 216–223). 同心出版社.

229.  许燕, 余桦, 王芳. (2003). 心理枯竭:当代中国教师的职业疾病. 中国教师, (3), 4–6.

230.  刘在花, 许燕, 李士明. (2003). 智力落后研究综述. 当代教育科学, (19), 36–38.

231.  许燕. (2003). 当代人格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心理学探新, 23(3), 15–19.

232.  刘在花, 许燕. (2003). 社会智力评估述评. 上海教育科研, (11), 34–38.

233.  许燕, 刘嘉, 蒋奖. (2003). 北京大学生价值观演变及相关因素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3年专刊, 5–18.

234.  许燕. (2002). 当代大学生核心人格结构的研究. 心理学探新, 22(4), 24–28.

235.  许燕. (2002). 中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心理枯竭的特点和成因分析. 见 小康社会:创新与发展——2002·学术前沿论坛文集 (pp. 220–229).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36.  韦克平, 许燕. (2002). 教师和大学生对教师人格结构评定的因素分析(上)——一项中文人格特质词的基本维度研究.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3), 42–46.

237.  王中会, 许燕. (2002). 应用学习风格理论进行因材施教. 江西教育科研.

238.  许燕, 王砾瑟. (2001). 北京和香港大学生价值观的比较研究. 心理学探新, 21(4), 40–45.

239.  许燕. (2001). 优秀教师心理素质的结构与素质教育的研究. 见 李克东 何克抗 (编). 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成果丛书2——素质教育分卷 (pp. 172–199).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40.  许燕. (2001). 高师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的现状分析与实施策略. 见 李克东 何克抗 (编). 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成果丛书2——素质教育分卷 (pp. 344–356).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41.  许燕. (2001). 21世纪高师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 见 李克东 何克抗 (编). 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成果丛书2——素质教育分卷 (pp. 357–367).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42.  许燕, 张厚粲. (2000). 小学生空间能力及其发展倾向的性别差异研究. 心理科学, 23(2), 160–164+253.

243.  许燕, 曹雪. (2000). 从传统性到现代性的转变上看京港大学生的人格差异. 心理学探新, 20(4), 42–47+56.

244.  Xu, Y., & Wei, K. (2000). The five personality dimensions of Chinese teach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35(3–4), 214–214.

245.  许燕. (1999). 面向21世纪高师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 教育研究, (10), 36­­–41.

246.  许燕. (1999). 心理素质是21世纪未来人的教育通行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10.

247.  许燕, 钱筠. (1999). 大学生人格因素的性别差异研究. 心理学探新, 19(4), 21–25+41.

248.  许燕. (1999). 北京大学生价值观研究及教育建议. 教育研究, (5), 33–38.

249.  李传银, 许燕. (1999). 孤独心理研究的回顾. 社会心理研究, 3, 35–45.

250.  于霞, 许燕. (1998). 京港两地大学生人际接纳的比较研究. 社会心理研究, 1, 38–42.

251.  许燕, 梁觉. (1998). 北京师范生人际冲突处理方式的研究. 青年研究, (4), 20–26.

252.  许燕. (1998). 北京大学生对校园文化评价的研究. 青年学研究, (2), 30–36.

253.  许燕, 张厚粲. (1998). 小学生言语能力及其发展倾向的性别差异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3), 1–4+9.

254.  许燕. (1997). 心理学研究中的差异检验方法. 心理发展与教育, (3), 26–28+43.

255.  许燕. (1997). 认知能力性别差异的探因性研究的现状及未来. 心理学探新, (4), 37–42.

256.  许燕. (1997). 认知能力性别差异的探测性实证研究及评析. 心理学探新, (2), 31–36.

257.  许燕, 梁向芬. (1997). 师范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探析. 青年研究, (11), 7–12.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高等教育)1998年第2期全文转载)

258.  许燕. (1997). 京港两地大学校园文化的比较. 青年研究, (5), 36–42.

259.  许燕. (1997). 京港两地大学校园文化及学校满意度的比较性研究. 见 香港大学毕业同学会奖学金基金学术研究论文集 (pp. 61–76).

260.  许燕, 吴志功. (1996). 研究生价值观的现状分析与建议. 青年研究, (8), 5–12.

261.  张厚粲, 许燕. (1996). 面向21世纪的公共课教学的改革方案. 心理学探新, (3).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心理学), 1997年第11期全文转载)

262.  Xu, Y. (1996). Gender differences in cognitive abilities of Chinese childr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31(3), 24128.

263.  许燕. (1995). 大学生教育价值系统及其与专业兴趣关系的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87–95.

264.  许燕. (1994).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个性特征探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增刊, 86–92.

265.  许燕. (1992). 人格互补理论评介, 心理学探新, (3), 8–13.

266.  许燕. (1988). 儒家思想与民族性格,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4), 101–106.


(三)主要出版书籍

1.       许燕 著(2024). 人格心理学(第3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ISBN 978-7-303-28842-7

2.       钱铭怡,许燕等 著(2024). 这就是心理学,机械工业出版社,北京,ISBN 978-7-111-75439-8

3.       许燕 著(2023). 成为更好的自己(越南版),CHINA MACHINE PRESS CO,LTD(出版机构),越南,978-604-322-493-1.

4.       张厚粲 许燕 主编(2023),心理学导论(第2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ISBN 978-7-303-28953-0

5.       许燕 主编(2023),人格心理学导论(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ISBN: 978-7-300-32062-5

6.       许燕 著(2022),人格心理学第2版(融媒体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ISBN978-7-303-25427-9

7.       许燕 副主编(2014-2021),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第3版)人格心理学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ISBN978-7-5202-0858-1

8.       许燕 主编 (2022). 社会心理研究(上). 上海, 华东师大出版社. ISBN: 978-7-5760-2428-9

9.       许燕 杨宜音 主编 (2022). 社会心理研究(下). 上海, 华东师大出版社. ISBN: 978-7-5760-2428-9

10.     许燕 王芳 编 (2022). 实用心理学(第3版)-开放教育融媒体教材. 北京, 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4-10989-9

11.     许燕 译 (2021). [美]丹尼尔·瑟沃恩 劳伦斯·佩文 著. 人格心理学理论与研究(第13版).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EISBN: 978-1-118-97629-6

12.     许燕 (2021). 社区心理学导论(第四章 社区的仁爱观).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ISBN: 978-7-107-35870-8

13.     王芳 译, 许燕 校 (2021). 人格心理学:经典理论和当代研究(第6版).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 9787111680093

14.     许燕 著 (2020). 成为更好的自己:许燕人格心理学30.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 9787111643661

15.     许燕 著 (2020). 人格心理学(第2版).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3-25427-9

16.     张厚粲 许燕 主编 (2020). 心理学导论.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3-24301-3

17.     许燕 译 (2020). [美]布莱恩·卢克·西沃德 著. 压力管理策略. 北京, 中国轻工出版社. ISBN: 9787518428823

18.     许燕 邹丹 等译 (2018). [美]大卫·范德 著. 人格心理学:人与人有何不同. 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 978-7-5192-0516-4

19.     许燕 主编 (2017). 人格心理学导论.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7057807

20.     陶红梅 译, 许燕 校 (2013). [美]塞缪尔.巴伦德斯 著. 人格解码. 北京, 商务印书馆. ISBN: 9787100096966

21.     许燕 著 (2012). 人格心理学. 北京, 开明出版社. ISBN: 9787513108577

22.     许燕 王芳 等译 (2011). [美]霍华德S.弗里德曼 米利亚姆W.舒斯达克 著. 人格心理学——经典理论和当代研究.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 9787111339212

23.     蒋奖 许燕 译 (2010). [美]詹姆斯·坎贝尔·奎克 洛伊斯·E·蒂特里克 著. 职业健康心理学手册.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 9787040282504

24.     许燕 等译 (2009). 人格谜题.  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 9787506277280

25.     许燕 主编 (2009). 人格心理学.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3095537

26.     许燕 等译 (2008). 压力管理策略.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 9787501962815

27.     许燕 主编 (2007). 救援生命 重建希望——大学生自杀的鉴别与预防.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810778855

28.     许燕 主编 (2007). 实用心理学(第二版). 北京,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4037772

29.     许燕 主编 (2007). 心理咨询与治疗. 合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 ISBN: 9787212030452

30.     许燕 主编 (2005). 思想品德教师教学用书(7年级上册).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1.     许燕 主编 (2005). 滋润心田的春雨——青少年情感教育. 青岛, 青岛出版社.

32.     许燕 主编 (2004). 思想品德(7年级上册).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3.     许燕 主编 (2003). 心理健康教育(小学3-6, 中学1-3, 高中1-2).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4.     张厚粲 许燕 寇彧 (2003). 心理学同步练习册.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10018246

35.     张厚粲 许燕 寇彧 (2002). 心理学.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10016921

36.     张厚粲 许燕 (2001). 大学心理学.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3056156

37.     许燕 主编 (2000). 实用心理学. 北京,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4037772

38.     许燕 (2000). 人格——绚丽人生的画卷.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3053209

39.     许燕 (1997). 让孩子人格出众. 长春,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ISBN: 9787538513462


教学工作

本科生:人格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心理学导论、广告心理学、公共课心理学

研究生:人格理论与研究方法、实用人格测评技术、人格心理学研究进展、心理学进展


社会工作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长(2016-2018),候任会长(2014-2016),前任会长(2018-2020),副理事长(2010-2014),学术委员会主任(2018-2020

中国心理学会第12届常务理事(2017-2021),第9-13届理事(2005-2025)

北京社会心理学会理事长(2008-2018),监事长(2018-

北京心理学会副理事长(2008-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2018-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2019-

中国心理学会积极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2020-

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与社会治理专业委员会委员(2019-2021

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咨询师工作委员会委员(2019-

中国心理学会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007-2018

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2001-2013

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3-2018

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公职人员心理健康管理分会副会长(2018-2022

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心理健康分会学术顾问(2018-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社会心理服务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副主任委员(2018-2023

卫健委的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专家会成员(2018-2020

国家减灾委员会第二届专家委员会专家(2009-2014

中日合作地震灾区心理援助培养项目专家领导小组组长,全国妇联和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2009-2014

北京市公安局民警心理健康保护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2013-

全国家庭教育专家团成员,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2009-

中共北京市委讲师团专家团成员(2010-

中共北京市委党的建设专家顾问组成员(2005-2010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学科专家组成员(2010-

北京市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教育学)成员(2009-2012

《心理学报》副主编(2018-2022),编委(2010-2022

《心理学探新》副主编(2016-2020),编委(2003-2020

《社会心理研究》主编(2017-2018),副主编(2015-2016

《心理科学》编委(2006-2010

《本土心理學研究》(TSSCI)編輯顧問(2007

The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编委(1998-2000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人格心理学分支副主编(2015-2021

其他

荣誉奖励:

中国心理学会认定的第二批中国心理学家(2011)

《人格心理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6)

《人格心理学》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2004)

中国心理学会学科建设成就奖(2018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3

北京市优秀本科生论文指导奖(2020

北京师范大学教学名师奖(2010

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代表(2002

北京市社会科学跨世纪人才培养“百人工程”第一批人选(1995

北师大华为奖教金(2001

北师大励耘奖学金优秀青年教师一等奖(1998

北京市社会科学界优秀学会工作者(19931998

“以核心课程为龙头, 全面推进心理学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

《实用心理学》(第二版)第八届高校出版社优秀畅销书二等奖(2008

CIC教学模式——普通心理学课程建设”,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1)

《普通心理学》(第三版)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3


学生指导:

博士后:

2008  郑东升

2002  王稳


博士研究生:

2024级 庞卉

2023级 李昌锦  邢锦荣(教育博士)

2022级 刘嘉颖  周静逸(教育博士) 杨子滢(教育博士)

2021级 史慧玥、张漠子、陈功兴(教育博士)

2020级 赵锦哲

2019级 郭震

2018级 徐晓丹

2017级 焦丽颖

2016级 高树青、秦红霞(教育博士)

2015级 徐科朋

2014级 赵欢欢、田一、常雪亮(教育博士)

2013级 张和云、冯秋迪

2012级 应小萍、兰天    (教育博士)

2011级 赵宏玉、克燕南

2010级 高红梅、曹红蓓

2009级 陈咏媛、谭树华

2007级 潘益中、陶塑、刘亚楠、张姝玥

2006级  王斐、王其峰、王萍萍、孙瑞琛、杨智辉

2005级 柳恒超、袁莉敏、张宏宇

2004级 李红菊

2003级 王芳、孙晓峰、刘勇、梁竹苑

2009级 陈咏媛、谭树华

2002级 陈勇嘉

2001级 蒋奖、刘在花


学术硕士研究生:

2024级 邓云喆

2023级 魏星雨

2021级 薛莲

2020级 寇翼麟

2019级 于孟可

2018级 史慧玥

2017级 杨颖

2016级 李丹露

2015级 焦丽颖

2014级 王馨蕊、程琪、朱德轩

2013级 于淼、李亚楠、邢艳艳、邵琪、田硕

2912级 徐瑞婕、叶勇豪、吕秀芝

2011级 冯秋迪、郭璐

2010级 张燕、向振东

2009级 辛霞、杨浩铿、张迪帆

2008级 贾慧悦、郁笑铮、郭洪波

2007级 毕帼英、陈咏媛、李佳慧、 杨小青、周恒、张建明

2006 级 李旭、翟胜男、田一

2005 级 陶塑、张姝玥、周鹏、何茜、付丹丹

2004级 刘亚楠、梁志祥、潘益中、张珊珊

2003级 赵昕庭、谢国平、王艳萍、刘嘉

2002级 王治国、陶红梅、高山、姚雪莹

2001级 郑跃忠、付涛

2000级 王芳、刘颖

1999级 王中会

1998级 刘硕、李连杰

1997级 梁向芬

1996级 古丽娜、韦克平、李传银

1995级 于霞


专业硕士研究生:

2023级 许恒彬

2022级 陈圳  黄可  王晗  王静

2021级 丁广志、焦静、张安琪、吕静怡

2020级 任卓、王焱灼、代艳

2019级 刘明轩、王婵、杜鑫、赵小云、彭逸云

2018级 任小星、贝衍沙

2017级 蒋壮、孙明月、朱勤、蔡雨桐、叶昊静、段亚利、牛道平

2016级 陈昌盛、马一星、余丽超、刘在、郭凯利、张俊、连鹏程

2015级 胥晓霞、华淑婷、欧阳林依、赵永欣、刘洪川、邓佑琴

2014级 郭思航、孙哲、李栩栩(教育硕士)

2013级 申晴


进修教师:

2013年,王秋月

2014年,吴全全

2005年,张纯辉

2003年,张雅凤,金玉龙

2002年,李士明

2001年,武世龙、任凤彩

2000年,杨国龙


浏览次数:

上一篇:无
下一篇: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