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生发展| 理想信念| 心党员之声 |
心思想 · 优秀思想汇报|对流量新闻的认识——2024级学术硕士第二党支部窦佳宁 |
发布时间:2025-03-21 作者: 浏览量: 【关闭】 |
敬爱的党组织: 我近期在浏览社交网络平台时,发现在许多网络事件中,尤其是在事件发生反转时,公众往往一边倒地站队,迅速做出断言和评论。“小英”一家的故事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走出大山实现逆袭”到“造假卖惨”,再到“情况部分属实”,事件性质不断变化。但不论事件如何发展,网络上的评论往往是以“非黑即白”的方式展开:公众一开始赞扬、打赏,事件反转后迅速转向“网暴”的极端方向。我认为这种现象的存在固然离不开自媒体机构的营销炒作,但更重要的是公众常常陷入“非黑即白”的简单二元思维模式,在看待问题时缺乏必要的理性和深度。因此这一季度我深入思考了应该如何看待流量新闻,以及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以下是我在深入思考这一问题后得出的一些见解,恳请组织批评指教。 首先,我认为应当更为理性地看待流量新闻,并采取更加全面的视角来审视网络上的每一则新闻,不能单纯地把流量新闻划分为“对”与“错”,而应认识到其背后可能有复杂的灰色地带。为此,我将流量新闻粗略分为三种类型:“白流量”、“黑流量”和“灰流量”。 首先大家最熟悉的流量新闻类型是“白流量”和“黑流量”。“白流量”代表了通过正当方式传播积极、有益社会的信息。这类内容不仅促进公众的认知建设,还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例如,文物鉴赏博主“听泉赏宝”,在直播时表示“一直在思考可以如何为社会做出贡献”,并通过实际行动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如协助素人“让文物回家”、向军事博物馆捐献抗战历史资料、协助警方鉴定文物真伪等。这类白流量利用网络平台实现知识的普及和文化传承,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具有长期的社会效益。“黑流量”是指通过虚构事实、编造谣言或者恶意炒作事件来吸引眼球和获取经济利益的内容。这类内容不仅误导公众认知,甚至可能触及法律红线,对社会造成严重负面影响。例如,某些“表演农村生活”的网络红人通过夸张和虚构情节赚取收入,甚至违反法律、虚假宣传产品,严重损害公众利益。 本次思考中最想讨论的,就是最难界定且最容易被误解的、介于黑流量和白流量之间的“灰流量”。这种流量新闻虽然可能并非完全真实,或不完全符合社会的道德标准,但它依然有可能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或价值,不能简单地将其与黑流量一并批判。然而,灰流量的虚假成分也往往会扰乱公众视线,产生误导性的影响,因此同样不能轻易地将其视作白流量予以全然的赞扬。例如,金泉少侠通过“以身入局”帮助患病母女筹款,尽管自己遭遇了网暴,但他确实为他人做出了贡献,这种“灰流量”虽然部分信息不实,却带来了实际的社会帮助,不能简单视为恶意炒作。类似的还有近期走红的“八个瑞士卷”事件,尽管事件的真实性存疑,但它体现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对于母亲应该“无私奉献”的错误认识和道德绑架,也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传统的性别角色和家庭责任。因此,“灰流量”具有复杂性,既不能不能仅仅因其虚假性就大加批判,也忽视其潜在的负面影响就简单地给予正面评价。 在思考如何正确看待流量新闻的同时,我也思考了在这个信息过载的网络环境中,媒体平台和公众应该做些什么。 首先,媒体平台应当承担起正确引导舆论和传播信息的社会责任,尤其是在信息过载的环境中,应该加大审核力度,调整推送算法,更多地呈现那些具有社会意义和价值的内容,而不是更可能获得流量的“黑流量新闻”。这不仅有助于净化舆论平台,也能让更多有价值的新闻和讨论能够获得广泛关注。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严肃新闻才能逐步占据主流,避免低俗新闻主导舆论。 但同时,我认为最关键的是作为公众的我们应该保持冷静、具备清晰的辨别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在认识到网络事件和流量新闻不是“非黑即白”的同时,也能够区分并正确对待不同类型的新闻,而不被社交媒体和营销号“牵着走”。应对“黑流量”保持高度警惕,避免被误导;应该积极支持和传播那些能够为社会带来正面影响的“白流量”;对于灰流量,则需要保持理性,意识到它可能存在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也要警惕其潜在的负面影响,避免对事件过度简化。网络的发展为社会带来了许多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在这个崇尚“流量为王”的网络时代,我们要学会正确辨别流量的“颜色”,保持清醒,避免被流量的泡沫所迷惑。 希望党组织加强对自己的培养和教育。 此致 敬礼 汇报人:窦佳宁 汇报时间:2024年11月10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