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动态 |
【党建】研究生第十五党支部顺利召开1月组织生活会——《我本是高山》电影学习及研讨 |
发布时间:2024-02-20 作者: 浏览量: 【关闭】 |
2024年1月27日晚上19:30,心理学部研究生第十五党支部通过腾讯会议平台成功召开线上1月组织生活会。本次活动共有18人于线上参会,其中7人为党员,11人是入党积极分子。 奏唱国际歌之后,刘爽同学通过“人生三章”带领大家学习了张桂梅校长从一名普通语文教师到一所免费女子高中的创办者的感人事迹。 第一幕“农村女孩”:张桂梅时任丽江市华坪县民族中学的语文老师,同时兼任华坪儿童之家(福利院)院长,在教学过程中,她发现女孩辍学率远高于男孩,被遗弃在福利院门口的女婴也相当多。这些女孩们渴望读书成才的梦想被无情磨灭,被兑换成家里的免费劳力或一份冰冷的彩礼,女孩们的命运触动了张桂梅,一个创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的想法萌发了。 第二幕“女子高中”:要把想法变成事实要面临的困难是巨大的,没有教学管理经验,没有资金,张桂梅像“乞丐一样”到处筹措资金,却被人当成骗子,五年时间只换来一万元,远不够开办一所学校所需。幸而皇天不负有心人,2007年的党代会上张桂梅的破洞裤子引起了一名女记者的注意,也让她的梦想广为人知,政府拨款和各地捐款纷纷用来,华坪女高诞生了! 第三幕“战斗般的意志”:女高成立后依旧面临后续资金不足,师资短缺等种种问题,面对困难,张校长拒绝了适度收费、扩大招生规模的提议,始终坚守她创办免费女子高中的初心,以顽强的战斗般的意志苦苦支撑着女高,而最终这些女孩们也没有辜负张校长的苦心,第一届毕业生以100%的综合上线率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此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张校长不顾病弱的身躯,从讲台到幕后,从学习到生活,始终陪伴在艰苦奋斗的女孩们身旁,改变了一代代大山女孩的命运,谱写了一首首顽强拼搏的赞歌! 学习完张校长的事迹,周兆霆和袁毅同学带领同学们回顾了电影《我本是高山》的情节,该电影改编自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张桂梅真实事迹,讲述了张桂梅创办华坪女高,招入大山里的贫困女孩,带领她们从开学到高考落幕的一个完整的故事。 电影主线讲述了张校长带领一群初出茅庐的老师,克服种种苦难,付出巨大心血,将一群原本无心学习、不听管教的大山女孩送入大学,从而改变了她们命运的故事,电影中还包含了众多令人感动或心痛的支线故事,比如山月的悲剧、山英的觉醒,张校长为玖朵云验配助听器,帮助唐小萍妈妈重新振作等等。当然,电影中还有很多部分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比如张校长对学生严厉严苛的形象与本人不符,张校长与亡夫的感情线扭曲了张校长坚守女高的动机,酗酒母亲疑似丑化女性,并不符合普遍的现实等等。 回顾完电影情节后,同学们针对前面同学的分享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有同学分享了从电影中感受到的收获和力量,比如赵睿同学提到:“在大山这样贫穷闭塞并且压抑的环境中,张老师遇到了巨大困难依旧坚定创办女高,能从张老师身上感受到强大的力量。从女学生们的转变中看到她们从迷茫中开始觉醒,展现出喷薄出来的自我意识和生命力。”谢思琪同学提到:“怀孕女老师和张校长的冲突那段情节给了我极大冲击,在那瞬间张校长不单单是一个崇高的圣人,自我意识和小我的那一部分被尖锐的言语刺破防御暴露了出来,但这一部分落脚到与丈夫的感情线上是不太合适的,所以我更愿意将丈夫的存在视为一种隐喻。” 当然更多同学批判了部分情节。袁毅同学讲到:“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张校长与丈夫的感情线是在矮化张校长,张校长曾经在采访中提到创办华坪女高是出于共产党人的信仰,影片中将其表现为出于对丈夫的感情是完全不符合现实情况的。而酗酒的母亲的设定更是不具备现实意义和普遍性。” 李佳凯同学补充到:“作为由真实事迹改编的电影,有更多更合适的素材去表现这个故事的动人之处,比如花絮中有一段是一个母亲对张校长讲自己以前就想读书但没有机会,感谢张校长让自己的女儿有了读书的机会,我认为这更加适合表现张校长的精神。而电影中抹去了这一部分,确实令人感到失望。” 郑丹同学补充到:“电影开头将大山女孩们表现成不务正业、不听管教,这与自己所知的真实的贫困地区的孩子是不太相符的,他们会更加渴望和珍惜读书的机会,而不是像电影中那样。”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无论是从电影中得到的是感动还是失望,同学们对这部电影的热烈讨论恰恰反映出大家对张桂梅校长的敬意,对教育、性别不平等现实问题的深切关注。张桂梅校长身为一名党员,其崇高的精神、顽强的意志让每一个了解其感人事迹的人无不肃然起敬,正如电影片名《我本是高山》,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景仰高山,向往高山,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观影学习和研讨会,而我们的同学们也必将在像这样的一次次讨论和学习中逐步迈向高山,成为高山! 供稿:谢思琪 供图:谢思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