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动态 |
| 【喜报】心理学部许燕教授课题组研究成果入选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影响力提名论文 |
| 发布时间:2025-10-24 作者: 浏览量: 【关闭】 |
|
2025年8月7日,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影响力提名论文名单正式公布,这是针对具有创新性和影响力的单篇学术论文设立的。经过期刊录用、学会推荐、综合审查与公示等多重程序,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95篇论文从千余篇优秀论文中脱颖而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许燕教授研究团队发表于《心理学报》2025年第57卷第6期的论文《当AI“具有”人格:善恶人格角色对大语言模型道德判断的影响》成功入选。论文是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与人工智能发展”专题中推选出的论文,体现了心理学界对人工智能“科技向善”伦理研究的高度重视,也彰显了本成果在人工智能与心理学交叉领域的创新性与影响力。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大语言模型在人类社会中的角色日益重要,这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引发了全球对科技伦理的深刻关切。如何确保AI的决策与人类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对齐,已成为当下推动人工智能治理和科技向善发展的核心议题之一。许燕教授研究团队从人格心理学理论出发,将“善恶人格”这一构念引入AI研究,首次系统性地探讨了一个关键问题:如果让大语言模型(LLMs)“扮演”具有善良或邪恶特质的人格角色,是否会影响其在道德困境中的判断与决策?根据实验结果,研究团队构建了“道德判断领域的LLMs善恶人格理论模型”,该模型指出,通过有意识地塑造AI的“善良人格”,特别是强化其“尽责诚信”的核心特质,可以有效引导LLMs做出更符合人类伦理规范的决策。 该项研究为人工智能的伦理设计与风险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心理学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也是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国发〔2025〕11号)中所提出的“探索形成智能向善理论体系”进行了初步尝试。 本论文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许燕教授作为通讯作者,确立研究方向、指导研究选题、技术路线与论文撰写。许燕教授深耕人格与社会心理学领域,在人格结构与测评、善恶人格、社会善念、社会善治、儿童青少年人格教育,以及职业心理健康、心理枯竭、领导者心理特征及其测评、腐败心理、等领域取得了系列成果。近年来,许燕教授前瞻性地关注人机共生时代的AI治理与科技向善,积极开拓“AI+心理学”前沿交叉领域研究,其深厚的学术积淀为研究提供了关键理论支撑。论文第一作者焦丽颖(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与教育学博士后)与第二作者李昌锦(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在读博士生)共同承担了核心实验设计、数据分析以及论文撰写工作,第三作者陈圳与第四作者许恒彬(均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25届硕士毕业生)在数据收集与文献梳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论文信息 焦丽颖, 李昌锦, 陈圳, 许恒彬, 许燕*. (2025). 当AI“具有”人格:善恶人格角色对大语言模型道德判断的影响. 心理学报, 57(6), 929–946. 相关链接 论文链接:https://journal.psych.ac.cn/xlxb/CN/10.3724/SP.J.1041.2025.0929 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影响力提名论文名单链接:https://www.cast.org.cn/xs/TZGG/art/2025/art_042866d9fc0c4d2da9ea1f78f2d66182.html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