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动态 |
【活动】“周六之夜”系列活动之“认知与临床心理学的交叉探索” |
发布时间:2025-05-21 作者: 浏览量: 【关闭】 |
在人工智能与心理学深度融合的浪潮下,认知与临床方向的研究正不断突破传统边界。为帮助同学们深入了解心理学前沿领域的交叉创新,2024年5月18日晚七点,心理学部励耘方向本科生人才培养团队特别邀请到欧阳高翔教授与王乾东副教授,以“认知与临床心理学的交叉探索”为主题,为24级励耘班同学带来两场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启发的专题讲座。 欧阳高翔老师以“脑机接口”这一社会热点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了该技术的发展历程。他指出,脑机接口的“读脑”与“控脑”两大功能虽充满挑战,却为医疗与生活带来革命性可能。讲座中,欧阳老师结合时间轴展示了多个经典应用案例:基于P300脑电波的拼写系统帮助渐冻症患者实现沟通自由;运动想象技术驱动的Graz BCI助力肢体功能重建;脑控机器人及意念驱动机械臂的现场演示视频,更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技术落地的震撼。 针对“控脑”可能引发的伦理争议,欧阳老师强调其本质是“以科技守护健康”——通过深部脑刺激治疗重度抑郁症、癫痫干预、慢性疼痛管理甚至辅助戒烟等案例,展现了脑机接口技术对人类福祉的深远意义。在问答环节,同学们对“赛博永生”的可能性表现出浓厚兴趣。欧阳老师以幽默回应:“将意识从碳基迁移至硅基的理论路径存在,但当前提取意识的难度堪比西天取经,仍需跨越‘十万八千里’的技术鸿沟。” 王乾东老师从个人科研经历出发,讲述了自己与心理学的“双向奔赴”。本科期间,他因一次课题研究接触神经网络模型,由此开启自学编程之路,并深刻体会到“以问题驱动学习”的高效性。他鼓励同学们主动担任本科生科研项目主持人,在实践中提升能力:“认真完成一项本基课题,收获的不仅是成果,更是科研思维的蜕变。” 王老师特别强调编程能力对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性,并以自身为例:因痴迷游戏而自学Python,意外掌握眼动追踪数据分析的核心技能。他还分享了“学霸式浪漫”——与爱人在科研合作中相识相知的故事,引得现场笑声连连。谈及研究方向选择,他建议同学们平衡个人兴趣与导师课题方向,例如其结合自身“面孔加工”兴趣与导师“记忆研究”背景的探索经历。最后,王老师简要介绍了当前针对孤独症儿童的研究成果,包括眼神回避的机制解析、社会视觉同步性干预方案等,为同学们打开了心理学研究的新视野。 本次活动通过两位老师的分享,不仅展现了认知科学与临床心理学的技术前沿,更传递了“兴趣引领、跨界融合”的科研理念。问答环节的热烈讨论、技术案例的生动演示、科研故事的真诚讲述,共同勾勒出心理学与新兴技术交汇的无限可能。同学们纷纷表示,此次讲座为未来的学术规划与职业选择提供了重要参考。 供稿人:邱兆丰 供图人:黄哲雯 审核人:周丽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