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党建工会| 悼念刘力教授 |
| 纪念文章|似水年华成追忆 |
| 发布时间:2025-11-04 作者: 浏览量: 【关闭】 |
|
似水年华成追忆 ——悼刘力 杨宜音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1986 级心理系社会心理学方向硕士研究生)
11 月 2 日上午,走近躺在鲜花之中的刘力,我突然想,他现在终于可以卸下一身疲惫, 踏踏实实睡一觉了。因为,他实在太累了!
翻看我们个人之间的微信,截止到 2025 年 7 月 7 日(抄录如下): 中午 11:08: 刘力:杨宜音好!我正在准备去马来西亚 AASP 会上的就职演讲 。想讲一下当年杨国枢以后赵和康老师在国内班暑期班的事情 。麻烦您帮我找几张当时的照片 ,好吗? 12:08 我:可以呀! 刘力: 太感谢了, 我明天凌晨出发 。如果可能, 下午给我? 我:现在就给你找。 刘力:谢谢! …… 刘力:杨是哪几年, 赵康是哪几年? 我:杨中芳(1988,1990),杨中芳、黄光国、杨国枢(1991),杨国枢率 17 名港台学者(1992-1997)。 我有一篇文章整理过这个班的情况, 我发给你 。 然后再发你赵康的( 2007-2015;2013-2020, 2024)。 刘力:好的 ,谢谢 (中间发一些照片和文稿) 我:你要站直一点, 怎么现在驼背了呢(捂嘴笑表情) ?要防止脊柱问题! 刘力:哈哈哈, 事情太多 了, 累哦(捂眼笑表情) (中间发一些暑期班师生近年的照片和介绍 2025 年我与赵志裕、李桦老师在中山大学办的 “313 思库 ”的照片) 刘力:哈哈, 有我在场的照片吗? 我:2007 年杭州 。 与你同框( 大笑表情) 刘力:哈哈哈 ,谢谢 刘力:老了( 双泪长流表情) (又发了一些文件) 刘力:谢谢, 够用 了( 四个拱手致谢表情) 17:12 刘力:好的, 非常感谢了!! 我:赵老师还给《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办刊许多帮助。 刘力:是的 ,仅仅 20 分钟的报告 。 可能没有时间讲这段故事 了。 我:谢谢你为亚洲社会心理学会做出的贡献! 刘力:(捂眼笑表情) 刘力:快累趴啦 听他说累,这一两年已经有多次。去年年底我们同去广西师大参加张积家老师组织的会议,我坐在下面给刘力拍下了他代表学会致辞的照片。那时,他已经显出疲惫的模样,身体透支差不多到了极限。
这下好了,他再也累不着了。 一、学术
初识刘力是在我 1986 年考入北师大心理系读硕士期间。学生时代没有太多深度交往, 他当时在读李汉松老师的“心理学史 ”专业的硕士。我们真正相互熟悉是到了 2004 年,他从英国学成归国,参加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的年会。在会上和会后我们有过比较深入的讨论, 对国内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有了一些共识。他回国后,在北师大开设了“质性研究方法 ”的课, 邀请我介绍关于中国人“ 自己人 ”的田野研究。至今还有学生告诉我,是在刘力老师课上认识我的。后来,我介绍他申请有关艾滋病研究的基金,还参与过与他学生的相关讨论。
到了 2005 年我与当时在美国 UIUC 任教的康萤仪、赵志裕两位老师商定接续 80-90 年代 杨中芳、杨国枢老师等港台学者在中国举办暑期班的办法,提升国内社会心理学界年轻学者 的学术水平,继续办班。经过组织落实,2007 年暑假首次在杭州师范大学开班,刘力也成为这一期的学员。
这就是我说的我与他同框的那张照片(2007 年,杭州下沙,杭师大图书馆门前,石向实摄)。 此后,我们的讨论和交流就多了起来。我参加了他在北师大心理学院组织的许多活动,包括与 Marková的演讲讨论和 James Liu 的系列写作培训等。他也被我邀请到社科院,参加 我举办的“社会认同理论 ”的工作坊,介绍社会表征理论。我们邀请到国外学者,也会安排相互顺访。 2005 年我与几位年轻同仁发起创办的《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发刊,刘力担任编委。 在第 5 辑里,我和特约主编徐冰决定收录刘力 2004 年发表在《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ur》上的大作,并请管健等人译为中文。这篇论文的理论意义很强,全面提出社会 表征理论的对话主义立场,以他的博士论文关于“ 占有 ”(having)与“存在 ”(being)的研究发现为例,系统阐释了敏化性、基耦与共享概念。为了修改这篇文稿,刘力下了很大的力气,特别对“基耦 ”等关键概念的翻译斟酌再三。后来我们策划让这一刊物走向世界,并为 此请他出任副主编。 学术上追求创新、前沿和助力解决现实问题,是刘力的抱负。尤其是最近几年,他抓住 AI 这一主题,连续在国际名刊、顶刊发表论文。我的微信里留下过这样的对话: 2023 年 10 月 10 日 15:41: 我:你关于人工智能的论文能发我学习一下吗? 谢谢! 刘力:哈哈哈 ,好的 ,稍等 (发过来 7 篇论文) 16:39 我:该推动智能技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 你已经走在前面了 ,要多带一些人来做啊! 你太低调啦!如果我不去查 ,都不知道你写了这么多高水平论文。 2023 年 11 月 11 日 22:57 (向学生推荐刘力的论文,并以其中一篇为例为学生详解其中的写作逻辑,做了 PPT) 我:《亦敌亦友的 AI :论文写作逻辑》( 上传 PPT), 这是我的学习笔记。 刘力: 哇, 你花费了好多时间呀, 写得太牛了! 我:我是告诉这个小孩,仔细看,看看刘老师和党老师的门道在哪里 。要知道他们的厉害! 人机态度问题是探索建立智能社会心理学的入口 。 可以整个扩展社会心理学。 刘力:(两个大拇指表情) 我:我跟她说,在别人小有名气沉浸在外面受吹捧,接受招待的时候,你看刘老师他们一年写多少论文! 刘力:这是我们 JPSP 的论文清样 。应该很快就会 online 发表了 。 多指正! ( 上传文件) 刘力:哈哈哈, 我拒绝了各种邀请。 几十年来,刘力一直有自己的追求和目标,他不仅“对学术充满热情 ”,又肯“200%地 投入时间和精力 ”(他在另一则微信里的原话)。好在投入有回报,累并快乐着! 二、学会
2010 年适逢中国社会心理学会换届,当时,我担任学会的副会长和秘书长,被常务理事会推选为会长候选人。我跟刘力谈起如果我接任会长,秘书长候选人时,他说,我来帮你吧!那时社会心理学领域已有不少中青年学者作为访问学者出访进修,但像他这样在英国名校社会心理学系完成学业,又在法国“欧洲社会心理学实验室 ”工作一年,担任英文期刊编委的“海归 ”还很少。我也知道他学成回国后在学术上的抱负,更知道对于中国社会心理学会这样一个交叉学科的国家一级学会担任秘书长的工作量,所以,我开始有些犹豫,我舍不得让这样的学者去忙碌琐细的杂务。但是,刘力热情诚恳打动了我,确实,学界太需要有人投入服务性工作了。换届大会上,我和刘力通过了会员代表投票,接任学会工作。 我们这一届为了将中国社会心理学推向世界,在与港台学者的交流之外,也开始接触亚洲社会心理学会(Asian Association of Social Psychology, AASP)。2005 年我在台湾见到了刘豁夫(James Liu),那时他正在担任亚洲社会心理学会秘书长,他热情建议我,通过承接亚洲社会心理学会去推动中国大陆的社会心理学打开国际视野。于是,刘力出面邀请 James Liu 在北师大访问。2009 年我在参加印度新德里 AASP 会议期间,张建新(AASP 候任会长)代表学会在大会申请中国社会心理学会承办下一届会议并通过。与伍锡洪、James Liu 、梁觉等 AASP 的负责人交流,当即确定由我担任 AASP 大陆地区代表。 组织举办 2011 年亚洲社会心理学会双年会期间,由于我所在的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心 理学人员奇缺,行政资源不足,我在办会上困难重重。刘力看到我的困境,主动伸出援手,动员北师大的几位得力干练的年轻同仁参与进来。这样,我和刘力、张建新(时任中科院心 理所副所长)一起,齐心协力,一个一个破解难题。我们三人一起去昆明选定会址,协商价格,落实细节。刘力再次邀请 James Liu 来北师大访问,我又陪他去云南师范大学与校领导、 教育学院院长以及师生们沟通,评估和落实办会条件。在缺人、缺钱、时间紧张的条件下, 我们三人核心团队,不遗余力,与各个方面密切配合,终于把这届国际会议办成 AASP 历史上最成功的大会。回想那些全力投入的日子,刘力后来经常说起,如此默契的合作难以忘怀。 在那届大会后,中国社会心理学人作为一个整体成功在亚洲亮相,我推荐刘力替代了我的职务,更深度地参与到 AASP 的工作中,与张建新配合,不仅使很多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员成为 AASP 集体会员,免费获得 AJSP 期刊,在 AJSP 上发表论文,还有一些人担任了 AJSP 的审 稿人、副主编、主编,2012 年张建新出任了AASP 会长,中国社会心理会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也设立了青年学者 AASP 参会交流的资助项目。在这一系列工作中,刘力事无巨细地周密安排,从写文件到做预算,从动员青年老师参与到与 AASP 沟通,他主动负责,细致周全。有时候为了一个措辞,他都会打电话给我提醒或者建议。最新一届 AASP 是刘力出任会长,就是前文提到的今年 7 月他赴马来西亚就职一事。 在学会里,刘力曾担任过 8 年的副会长,2023 年被选为候任会长。候选会议前,我跟两位候选人都提了陈述重点的建议,特别嘱咐刘力千万不要低调,最终 2025 年他作为会长 上任。此后,他多次与我交流他上任后准备为学会和学界做的工作,并且在常务理事会上与 大家沟通。他首先准备解决学会会刊问题,提议将学会作为《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的办刊 合作者,得到刊物主办单位的支持,也得到大会的通过。仅为这一件事,他安排我在今年的年会上开设一个专题论坛,介绍刊物,推向学会会员。其中的简介内容、时间安排,都经过 我们仔细讨论。我本来说让他来讲,因为他也是该刊的副主编,但是一如既往,他都是往后站,低调做事,不务虚名,当场为我站台。在八宝山等待告别仪式时,我说起刘力的低调,我们心理系的老主任郭德俊老师特别同意,她说,刘力与她搭班子(当时任心理系副主任)“ 干起工作就像一头牛! 可又特别特别内敛低调 ”。 刘力还跟我感叹,最近几年去了东北和西部地区的一些心理系,发现那里的社会心理学急需支持,学会在这方面应该有所作为,我们也为此做了一些讨论。目前已经看到学会的支援西部计划已有一些工作落地。为了学会工作,他积极与主管单位领导请示沟通,多次与我商量具体事宜,极力给学会发展争取到更多政策支持。 正是在学界同仁的支持下,各届会长和其他领导相互配合,学会每年召开学术年会,有了生气勃勃,青年才俊不断涌现的气象。
三、学科
2011年,我得到千人计划中有引进社会心理学国家级特聘教授名额的消息,马上与刘力商量两个单位一起申报,将当时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任教的心理学家康萤仪、赵志裕两 位教授分别引进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事实证明,这一引进确实大大促进了社会心理学学科的人才培养和刊物成长。当时我在主持办《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刘力也主持在办英文刊《Journal of Pacific Rim Psychology》,两位教授为这两个中英文刊物贡献 颇多。我组织的社会心理学暑期班从 2007 年坚持到 2015 年,后面的“文化混搭心理学系列 研讨会 ”从 2013 年延续到 2020 年。2025 年还以“313 思库 ”的形式办了四次短期班,都有两位教授的主持和贡献。在北师大,康萤仪老师带博士生,担任刊物副主编,发挥了非常好 的学术引领作用。 刘力一方面分秒必争地做研究,又作为北师大心理学院/部的领导呕心沥血。每次我去北师大,他知道后总是拉着我聊聊。我看他为各类项目、国家实验室申请、科研管理的改革 操心,也有各种冲突与压力,办公室里显得凌乱,书架里的资料东倒西歪。我会不自觉地顺便理理他的书柜,发现自己想看的书就跟他借。关于社会心理学在心理学设立二级学科的问题,最初也是我先跟他提出并讨论的。他后来告诉我,我们谈完后,他决定马上起草报告。 学者最稀缺的资源就是时间,刘力不知道做这些事耽误自己的科研吗?他肯定知道。刘力放弃自己的学术理想了吗?他肯定没有。要兼顾教学科研,还要推动学界发展,他选择了 做奉献,他选择了牺牲自己的身体。他的目光高远,超出了自己,超出了工作单位,超出了学会,他着眼于社会心理学这一学科,着眼于为社会、为国家、为人类作出贡献。这些字眼说起来都有点大,可是对他来说,也是贴切的。刘力想做的事情太多了,在他眼里,并没有太多头衔的概念,而是做实事,打基础,着眼于学界而不是个人或本单位。当然,这只能会更累了。 2025 年 10 月 21 日,我看到前广东省社会心理学会刘毅会长去世的消息,就在理事长 群里发声,建议学会发个唁电。刘力马上回了: 刘力:谢谢宜音的消息 。开学初,我不幸染上了美国军团菌,好在抢救及时,大难不死。 刚出院不久, 正在卧床静养 。 对刘毅事宜请佐斌和俊秀来组织处理。 许燕:刘力你出院啦? 好点了吗? 一直不敢打扰,这次你可真是大难不死呀,但必有后福,保重。 周晓虹:这么厉害? 好好保重!(鲜花表情) 刘力:谢谢二位! 许燕:死里逃生 刘力:哈哈哈 ,确实如此 (后面都是各位理事长问候刘力) 2025 年 10 月 22 日 15:58 王俊秀:我和健宁已经办完 ,放心(@刘力) 刘力:谢谢@wjx 在生命的最后几天,刚两次从 ICU 出来,就又处理工作了。这就是刘力吧!一个必定一生都会很累的人。
四、学术、学会、学科之外
与刘力交往,主要是学术和科研组织,但也在繁忙工作的缝隙里,瞥见他的生活侧面与性格。 2004 年刚回国时,刘力上课总是一身西装。推荐的外文参考书要求大家买原版,而不同意复印。上课的 PPT ,如果你需要,他会毫无保留地发过来。如果遇到工作责任问题,他也会毫不客气地批评,而不是背后嘀咕,无论对方是熟人还是学生辈。他细致,办事总是稳重周全,仔细倾听,然后逐一提出自己的论据。他不辞劳苦,为别人着想。记得 James Liu 到北师大访问,刘力不仅为他上小学的女儿联系插班听课,还帮忙带着看病。我记得刚有人 用智能手机的时候,在北师大开会,他看我还不会用,就对我说,你也用智能手机吧,一定会有不一样的体验。 大概是 2010 年秋天,有一次去上海开会,我们正好同机返京。去机场之前,他买了好大一袋包子。我笑他,吃个包子还得从上海带啊!他说,我老婆和儿子说这家包子特好吃, 特地买多一些带给他们。还一定要我也尝尝。在机场大厅打开箱子取包子吃,我大概史上只有这一次。我说,还不错,是挺好吃的。没想到,他非要塞给我几个,我也成了从上海坐飞机带包子回北京的人。 有时候他会提起家人,说起儿子,说说他们春节假期在拥挤的丽江度假。他爱学术,爱科研,也爱家人,爱生活。
我比刘力大 8 岁,没想到我成了送他的白发人。看着队伍里心理系 80 多岁满头白发的郭德俊教授、程正方教授还有一些我的长辈以及他的同班同学,唉,大家一定都没想到,一 路走来,竟然是我们送他。心里的遗憾、不舍、难过、叹息,久久挥之不去。
走到刘力身旁,不知道为什么心里会这么说:是不是老天看你太累了,批准你休息?我提醒你休息你从来不听,瞎应付我,微信里都是“哈哈哈 ”。现在老天爷叫你躺在那里,脸色煞白,你怎么不言不语那么乖呢! 是不是某一天你会以上帝视角俯视这个告别过程,然后偷着乐,变身出现在北师大心理学部的楼道里,说,我刚才下楼抽烟去了,你们进入的是 AI 虚拟情境。 刘力,你去吧,该歇歇了!你的生命不算最长,可密度不低!光是我,记忆里全是与你的交往,一会儿冒出来一个碎片,一会儿又想起一个细节。这是你新的活法儿。凡事你都先走一步, 由着你就是了。年华似水,逝者如斯。 写完这些话,似乎有个冲动,应该在微信里发给他看看,问他,你看这么写行吗?也许, 他会一如既往,回一个: 哈哈哈 2025 年 11 月 3 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