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际交流| 学生交流经验分享 |
【2024第三十三届国际心理学大会】彭文雅参加国际会议总结 |
发布时间:2025-04-17 作者: 浏览量: 【关闭】 |
1. 行程安排 1.1 时间与地点 第33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于2024年7月21日至7月26日在捷克布拉格的O₂ Universum举行。这次大会汇聚了全球各地的心理学专家和学者,共同探讨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未来发展趋势。 1.2 大会内容安排7月21日是大会的预热日,从上午9点到下午5点主要是工作坊。工作坊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团队辅导、个人和团体的职业构建咨询、人工智能应用、正念、团队合作等。每个工作坊由领域内的知名专家主持,内容深入浅出,极具启发性。7月21日下午17点到19点30,大会正式开幕,举行了隆重的开幕式。7月22日到26日,大会进入正式的学术交流环节,包括poster presentation、oral presentation、keynote oral presentation、symposium和invited panel discussion等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 Poster Presentation每天按主题分时段进行。例如,7月22日9点到11点展示的主题是临床心理学、学校与教育心理学、教育与培训心理学;12点到14点展示的是发展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工业与组织心理学;15点到17点主要展示积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每个时段都有几十张海报展示,参会者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海报进行讨论和交流。 Oral Presentation的安排同样丰富多样,涵盖了心理学的各个分支。例如,7月22日的主题包括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危机与创伤心理学、人工智能与网络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社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神经心理学以及心理测试与评估等。每位演讲者的汇报时间为15分钟。参会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场次进行聆听和交流。 Symposium和Invited Panel Discussion也是本次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心理学研究的前沿课题。例如,7月22日的Symposium包括性取向与性别认同、跨文化心理学、理论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心理学的多样性等主题。每个专题都有多位专家学者进行深入的报告和讨论,为参会者提供了丰富的学术盛宴。7月26日,大会依旧进行上述各种Parallel Sessions,并在当天举行了隆重的闭幕式。闭幕式上,大会总结了此次会议的成果,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2. 参会内容和活动2.1 本人的演讲内容我投递的oral presentation论文摘要有幸被接收,并被安排在7月24日下午13点15分到13点30分进行汇报。我的演讲主题是“Creating New Resources: The Impact of New Group Memberships on Posttraumatic Growth in China”。汇报内容包括引言、研究概览、研究一、研究二、研究三及研究总结,共六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介绍了创伤后成长的概念,以及它包含的五个成分:个人力量、与他人关系、新的可能性、精神性变化、欣赏生活。我回顾了创伤后成长领域的研究视角和理论基础的发展演变,指出过去20年来的研究大多基于认知和进化视角的理论观点。然而,近年来有研究者开始从社会认同取向的角度关注创伤后成长,并提出了创伤性认同变化的社会认同模型,该模型强调社会群体身份在创伤后适应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引出本研究会基于这个理论模型考察新群体成员身份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接下来,我介绍了新群体成员身份的概念,并且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新群体成员身份会影响创伤后成长。 在研究概览部分,我提出本研究基于社会认同理论,考察新群体成员身份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并提出了三个独立的研究来验证这一关系。研究一通过相关性研究为新群体成员身份与创伤后成长的关系提供了相关性的证据支持。研究二为了改善研究一的局限,采用了单因素被时间的实验设计。结果显示,新群体成员身份不仅与创伤后成长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而且在实验条件下,这种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研究三在研究二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了操纵材料和创伤后成长的测量工具。通过更加严谨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研究三的结果再次验证了新群体成员身份对创伤后成长的积极影响。研究三的结果表明,通过加入新的社会群体,个体可以在创伤后重新构建自我概念,实现创伤后成长。 最后,进入研究的总结部分。在这一部分,我讨论了本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理论层面,本研究为创伤后成长的形成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即通过社会群体层面重塑个体的自我概念,可以帮助个体实现创伤后成长。实践层面,本研究为创造成长干预提供了一些新的观点,例如可以通过创建新的社会资源,帮助创伤后个体开发积极、有意义的群体成员身份,从而促进创伤后成长。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未来研究进一步去改善。例如,研究二和研究三虽然采用了假想的创伤情境作为操纵材料,但假想情境与真实创伤经历仍有一定差距。未来研究可以采用纵向研究设计或实验室实验设计,在真实创伤经历的情境下进一步验证本研究的假设。此外,本研究主要关注新群体成员身份与创伤后成长的关系,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在这一关系下的潜在机制,例如新群体成员身份如何以及何时影响创伤后成长。 为了确保汇报顺利进行,我提前制作并预演了口头汇报的内容。通过多次预演,我熟悉了演讲的节奏和重点内容,确保在汇报时能够流畅表达。最终,汇报顺利结束,得到了现场听众的积极认可。 2.2 其他报告和海报展览区交流活动除了我自己的口头汇报,我还听取了多场口头汇报,并在海报展览区与其他研究者进行了深入交流。例如,在健康心理学的专题报告会上,我听了Yanping Duan关于面对面和电子健康混合生活方式干预对身体活动、饮食和体重相关结果影响的报告,Sonia Lippke关于地球健康与生态焦虑和孤独之间相互关系的报告。专题报告结束后,来自柏林自由大学的Ralf Schwarzer进行了总结性发言,讨论了“健康与压力:与营养有关的最新进展”。Ralf Schwarzer对压力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概括,在这一领域,不同研究者进行一系列研究发现了压力的前因和调节因素,例如,父母与子女在社会经济地位成长型思维上的一致性、工作环境、人际环境和生态焦虑是个体压力的前因。基因型、自我耗竭和压力成长型思维对压力与饮食行为的关系具有削弱或促进作用。例如,在某些基因型中,健康饮食会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减少。总结了压力的前因和调节因素之余,Ralf Schwarzer认为没有一种一刀切的干预策略,强调了个性化干预的重要性。 在海报展览区,我重点关注了健康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并与相关研究者进行了深入交流。例如,来自香港教育大学(The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的Dr. Norman B. Mendoza展示了“成长实践对成长型思维与学业成就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的研究成果。他认为成长型思维与学业成就相关联,但关于这种关系的驱动机制仍存在疑问。成长实践是以努力为基础的学习行为,专注于改进,这些行为可以将成长型思维的信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因此,他考察了成长实践是否在成长型思维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中发挥调节作用。具体而言,他分别探讨了适应性成长实践和主动性成长实践在成长型思维与成就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适应性成长实践和主动性成长实践都调节了成长型思维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成长型思维与成就之间的关联在较高水平的成长实践中更为强烈。因此,成长实践是将成长型思维信念转化为学业成果的重要机制。干预措施应关注培养成长型思维信念以及具体的成长导向学习行为。教育工作者可以设计促进适应性和主动性成长实践的活动,以增强成长型思维对学业成就的影响。 来自阿姆斯特丹大学(University of Amsterdam)的Tengku Nila Fadhlia探讨了难民心理弹性的社会生态因素。她认为目前对难民心理弹性的文献尚缺乏系统性的总结,可以从个体、家庭、社区和社会四个社会生态层面,全面回顾影响难民心理弹性的保护因素和风险因素。她在PsycINFO、Web of Science 和 SocINDEX 数据库中进行了系统搜索,最终筛选出223项研究(171项定量研究,52项定性研究),对这些研究进行了系统性的内容编码。最终发现了多个具有实质性影响的风险因素,包括个体层面的创伤经历和性别,以及社会层面的迁移后压力和失业。而且,Tengku Nila Fadhlia还发现社会支持和社区参与是促进难民心理弹性的重要因素,建议政策制定者应加强对难民的社会支持网络建设。 来自拉脱维亚大学(University of Latvia)的Aleksandrs Kolesovs阐述了对于“国家认同、认同感和归属感:归属感在各因素中的核心地位”的思考。Aleksandrs Kolesovs采用因子分析和网络分析探讨了国家认同、认同感和对拉脱维亚的归属感的复杂互动,发现了归属感对个体认同、认同感和国家层面感知完整性的体验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研究比较特别的是,将网络分析的方法应用到社会认同研究中,去回答研究领域中存在已久的研究问题。 此外,我还和来自御茶水女子大学(Ochanomizu University)的Xiaofeng WANG进行了讨论,她关注哪些心理因素有助于失独父母参与基于正念的自助训练的意图。通过结合计划行为理论,她在中国被试群体中考察了正念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对参与基于正念的自助训练意图的影响。结果发现,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对正念意图的显著影响,这为后续创建正念干预提供关键信息。通过进一步沟通,我了解到她所在的团队已经开发了自主训练干预,而且请开发了一款正念自助训练小程序,在线上小程序进行的自主训练干预。 3. 参会主要收获通过本次大会,我在学术上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不仅了解了健康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还拓宽了我的研究视野,还提供了很多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例如,Ralf Schwarzer的总结发言则让我认识到,未来的健康心理学研究应更加注重个性化干预,以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在海报展览区与其他研究者的交流也让我获益良多。通过与Melinda Reinhardt、Norman B. Mendoza、Tengku Nila Fadhlia、Aleksandrs Kolesovs和Xiaofeng WANG等研究者的交流,我不仅了解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还获得了很多新的研究灵感和方法。例如,Aleksandrs Kolesovs的研究方式让我了解到,可以采用新的研究方法(如网络分析)去回答已有研究领域存在已久的问题。Dr. Norman B. Mendoza关于成长实践的重要作用的探讨,为我研究主题的开拓提供了灵感。Xiaofeng WANG关于正念自助训练意图的研究让我认识到,除了开发干预方案,也可以开发更多的线上自主训练工具,以提高干预效果。通过本次大会,我不仅获得了很多学术上的收获,为未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很多新的灵感和动力。而且,还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研究者,为未来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的来说,第33届国际心理学大会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学术盛会,通过参加这次大会,我不仅在学术上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还拓宽了自己的国际视野,并获得了很多未来研究的启发。非常感谢能够参加此次大会,这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知识,也为未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灵感和动力。希望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我能够将本次大会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应用到实际研究中,并不断取得新的研究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