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际交流| 学生交流经验分享 |
【2023儿童发展研究学会(SRCD)2023双年会】 刘思含参加国际会议总结 |
发布时间:2024-03-10 作者: 浏览量: 【关闭】 |
很荣幸受到Society of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SRCD;儿童发展研究学会)的邀请及北师大心理学部的资助,我于2023年3月22日–3月25日,在美国犹他州盐湖城参加SRCD 2023 Biennial Meeting。感谢三年疫情终于结束啦,我们终于可以踏上国际的学术交流之旅。虽然二十多个小时的路途遥远且波折,但这仍然是非常开心且收获满满的一周。这次的国际会议,一方面是很渴望可以跟自己所在领域的同行有更深的交流、了解更前沿的研究设计;另一方面也是抱着适应和学习的目的,提前和要去联培的实验室有些接触。 在这次参会中,我进行了关于青少年抑郁发展及其性别差异的报告,题为《Loneliness or Fatigue? Gender Difference in Initial Symptom of Adolescent Depression: Cross-Lagged Panel Network Analysis》。这篇研究是以中国的全国数据库CFPS作为样本,探究了青少年抑郁产生和维持的机制,并从中分析了性别差异。在报告的过程中,我与多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国际同行进行了深入交流。我们一起聊了关于不同性别青少年抑郁产生和发展的可能性,例如,男性抑郁的躯体特点及女性抑郁的人际易感性,以及这一表现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差异;我们也探讨了纵向网络分析这一方法能够给不同的研究领域带来的启发,感慨这一方法或能给学术领域带来的新视角。每当收到大、小同行给我的正反馈时,会让我继续走在这条学术研究路上有更深的渴望。 大会的报告非常精彩。虽然倒着时差,但还是兴奋地听了很多场有趣的symposium和与多个poster进行交流。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有三场研讨会,一场与我博士论文做的最相关,是关于亲子同步性的,题为《Parent-child biobehavioral synchrony at multiple levels of analysis》;一场关于家庭系统视角,也是我博士论文开展的一个重要视角,题为《Understanding family functioning from a family systems perspective: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and practice》;另一场则是《The role of parents and environments in shaping the children's gendered attitudes and cognition》,是我一直以来很关注的性别议题,也是最近一年广受社会关注的议题。 行为-生理同步性(biobehavioral synchrony)的研讨由Dr. Kelley E. Gunther主持,非常惊喜地发现她在我年底要去访学的ARC(Affect regulation and cognition)实验室(Dr. Joormann Jutta, Yale University)里post-doc。这可谓此行最大的收获之一——认识了未来大概率会有合作的小同行。在街角星巴克喝着咖啡,借机了解了更多关于ACR实验室风格,导师mentoring style以及在美国post-doc的要求,让我对年底要去这个实验室联合培养有了更深刻的向往和更强的动力!回到在这一场研讨中,四位研究者就行为、生理和脑间同步性展开报告。亲子二人之间的行为协调,这个过程被称为同步,被认为是儿童学习在他们的社会世界中适应性发展的工具。先前的工作已经记录了从行为到生理的一系列过程中的亲子同步性。在各种模式中,更大的同步性通常被认为是有利的,与儿童调节过程的发展有关。丰富的二元数据也为各种统计方法提供了机会,以最好地捕捉亲子同步的复杂双向性质。 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Kelley报告的《A person-centered, network-based approach to mother-infant neural synchrony with functional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在这项研究中,作者使用功能近红外光谱(fNIRS)超扫描测量了自由玩耍过程中PFC(前额叶皮层)的脑间同步性。父母被要求像往常一样和孩子玩耍,坐在婴儿前面的椅子上,婴儿坐在高脚椅上,fNIRS信号分别记录在母亲和婴儿的10个额叶部位。这个研究评估fNIRS数据同步性的方法包括传统的小波变换相干性(WTC),它使用来自同源光电装置的时间序列数据来确定皮层位置的人际同步程度。而与我之前看到的大多数研究不同,这个研究团队使用群体迭代多模型估计(GIMME)在感兴趣的区域(ROI)之间构建特定于人的网络。从这些网络中,我们根据网络连接性派生出数据驱动的子组。GIMME不同于相关方法,它评估所有ROI之间的同期和滞后关系,以及自回归路径。考虑自回归路径既能建立格兰杰因果关系,又能最小化误报率(Gates & Molenaar, 2012)。此外,在fMRI数据中,GIMME可能与传统相关方法呈正交关系(Gunther et al., 2022)。这是我们第一次使用GIMME分析fNIRS数据中的人际同步性。因此,这种方法可能为亲子神经同步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GIMME为二元连接产生了两个数据驱动的子组,亚组1的特征是母亲和婴儿ROI之间没有联系,而亚组2的特征是存在这些联系。在已有的12对母子参与者中,研究者发现,亚组2的婴儿负性情感显著低于亚组1的婴儿,亚组2的母亲焦虑症状也明显少于亚组2。在婴儿年龄和母亲抑郁方面,亚组间没有显著差异。这些初步的发现表明GIMME检测到一个二分体成员之间神经同步性的异质性,这些同步性的差异可能与婴儿的负面情绪和母亲的焦虑有关。这个研究让我跳出传统的分析fNIRS同步性的思路,意识到不同的亲子对存在同步性模式差异的可能。而且在如此小样本的探索中都存在异质亚型,也让我看到了继续探索脑间同步性这个领域的希望。 与此同时,上述研究团队(Dr. Koraly Pérez-Edgar,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的其他研究也发现了有趣的研究结果《Authoritarian style relates to changes in neural synchrony between mothers and infants across the Still-Face paradigm》。例如,利用小波变换相干性(WTC)检验了母婴fNIRS数据的同步性,关注的脑区是左、右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和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然后为每个感兴趣的区域(ROI)计算基线和恢复期之间的差异分数,在静止脸(Still face)之前和之后。静止脸范式是一个经典的任务,它破坏了母婴的互动过程。在基线期间,母亲被指示像往常一样与孩子互动。在基准线之后,母亲们被要求没有表情。最后,指导母亲在恢复阶段再次与婴儿互动,每个阶段持续两分钟。研究者发现,专制型育儿(authoritarian parenting; 专制型父母的特点是高度控制和低反应性)与右侧dlPFC的差异得分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因此当母亲报告专制型育儿水平越高时,母婴神经同步性从基线到恢复的增加越高。在趋势上,我们发现专制型育儿与左侧dlPFC之间存在类似的正相关。这一研究发现与我们团队通过互动过程中观察的教养行为与亲子脑间同步性的关系类似,也强调了父母教养与亲子脑间同步性潜在的紧密关系。 这场亲子同步性的报告可以说重拾了我对同步性这一研究领域及开展我博士论文的希望感。在遇见了这么多的小同行,看着大家在这个彼此都充满热情和兴趣的研究问题上,分享着彼此的发现,也回应着对方的发现,这种感觉实在是太美妙了!以至于回来北京之后,第一件事就是重新打开了尘封半年的博士开题报告,开始重新梳理研究框架,继续写作,后劲十足。我想我需要这样的力量和启发。 除了脑间同步性的研究,我也参与了几场关于家庭研究的研讨,试图想拓展自己对毕业论文的设想,见到了多位在经典理论和实证研究上经常遇到的大佬,例如关注教养与协同教养交互影响的Dr. Sarah Jane Schoppe-Sullivan(Ohio State University)和关注父亲教养的Dr. Natasha J Cabrera(University of Maryland),这些从文献走向现实的遇见都让人非常兴奋。聆听这些报告时,让我有诸多感触。首先,这些小领域的同行在很具体的研究问题上却是有许多自己深入的思考,研究做的非常扎实,有种听闻故事的感觉。其次,即使是在一个非常细分的研究领域,每个研究者也保有自己的特色,或在研究问题引入的视角、又或在数据分析方法等等,不同的报告间有较高的异质性,让人大饱眼福,这点是在我过往参加学术会议时没有过的体验,让我很是惊讶,也对学术研究的横向与纵向拓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除了学术本身,美国的社会文化氛围也让我有许多新的感受和思考。这是我人生第一次去美国,那天下午在洛杉矶下飞机,看到特大字“Welcome to the United States”时有种非常不真实的感觉。而听觉作为人体另一非常敏感的器官,我从下飞机开始听到机场到处放着的美式乡村音乐时,整个人突然就放松了下来,一种很真实的生活的感觉。另外机场随处可见的bar,大家上飞机或者下飞机前后都去随意地喝一杯的心态,其实也很让人羡慕,恍然觉得很久没有过慢慢走路、认真感受当下的时刻了。出租车司机随口的“how is your day”,也会让人觉得有种人与人接触的真实感。可惜就是时间太多了,还有很多没有体验更充分的地方,希望未来一年的访学有更多机会体验。最后,很感谢和我一起同行的Tina,在美国生活过四年生活经验非常丰富,出行的各种大小事都打点着,是个非常可靠的出行搭档和学术搭档! See you soon!!!
刘思含 2022.3 与方慧婷合作制作的视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