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际交流| 学生交流经验分享
【2024第三十三届国际心理学大会】王寿湜参加国际会议总结
发布时间:2025-04-17      作者:       浏览量:       【关闭

     2024年7月21日至26日,我前往捷克布拉格参加了国际心理学大会(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 ICP)。此次大会汇聚了全球各地的心理学专家和学者,涵盖了广泛的心理学领域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我有幸在大会中进行了15分钟的口头汇报,题为“Longitudinal Links between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cross Ages: Use Cross-Lagged Network Analysis(不同年龄段焦虑抑郁的纵向关联:一项交叉滞后网络分析研究)”。通过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行互动,我不仅拓宽了学术视野,也收获了宝贵的合作机会。

这次大会选择在布拉格举办。布拉格是一座兼具历史与现代活力的城市,以其独特的中欧风情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而闻名。整座城市仿佛一座开放的博物馆,鹅卵石铺成的街道与哥特式、巴洛克式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相映成趣。老城广场上的天文钟、查理大桥、布拉格城堡等标志性建筑为游客带来视觉盛宴,而伏尔塔瓦河静静流淌,为城市增添了几分宁静。布拉格的艺术氛围浓厚,街头随处可见的艺术家和音乐表演为城市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同时,这座城市也充满了现代的活力,咖啡馆、餐厅和艺术画廊交织,体现出它的多元与包容。因此,布拉格一直是一座激发灵感的城市:弗兰克·卡夫卡在这里创作了他的小说,沃尔夫冈·莫扎特也曾赞赏道:“布拉格人理解我。”

当然,布拉格也与心理学有着深远的渊源。布拉格是多位重要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的故乡。最著名的是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埃德蒙·胡塞尔(Edmund Husserl),他是现象学的创始人之一,对现代心理学,尤其是认知心理学和意识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布拉格的学术氛围也曾吸引过许多思想家和学者,包括卡尔·荣格(Carl Jung)等,他们曾来此进行学术交流。作为中欧文化和思想的交汇点,布拉格深受德国、奥地利等邻国的心理学影响。20世纪初,维也纳学派(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和柏林学派的研究成果通过布拉格传播到东欧和中欧地区。因此,大会选择在布拉格举办,促进心理学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同样也是一种对于历史的传承。

ICP 2024 的主题词是“Psychology for the Future: Together in Hope”。在当今世界,人们正面临着许多挑战,战争、老龄化、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无论是作为专业人士还是普通民众,都需要用更多的心理学的知识进行应对。这一次的大会倡导全球的心理学家应该团结一致、汇总知识和共享经验,使所有人可以一起更加强大,能够帮助他人。 呼应这一主题,本次大会邀请了3000余名来自全球各地的心理学人士,共同分享自己在心理学领域的发现。而在倾听这些学者的讲述中,我也收获了很多。

我目前对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感兴趣,因此我在会议中着重关注了老年有关的议题。在第一天,我参加了“Aging Well?”专题研讨。这一研讨会邀请了四位来自全球各地在老年心理学领域的专家,一起交流自己关于如何帮助更多人实现积极老龄化的观点。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会中有观众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的家人有很多看起来不太好的习惯,他孤僻、不爱与人交流,也不热爱运动。我作为一个心理学者,我知道应该向他推广更多健康的生活方式,但我时常觉得,强迫他去更‘健康’的生活好像并没有让他比现在更快乐。所以,我们现在极力推广的各种促进健康的方式,真的适合所有人吗?”这个问题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身为一名临床心理学领域的学生,我好像总是在关注如何“帮助”别人矫正“不正确”的行为或者想法,却忽视了与这些缺憾共存的意义。其中一位专家分享了自己的研究,为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带来了新的启发。他的研究主要关注老年人如何才能更好地适应自己的孤独。他说,我们总觉得独自一人是一种非常可怕的孤独,但其实孤独可以完成很多事情,可以看书、可以思考、可以被享受。现在人们总是在关注老年人机能的下降,却忽视了他们在人生路上逐渐积累的强大的内心力量。我们需要做的,应该是发现如何让老年人们看到自己内心的富足,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找到一个人自身的能量。这样既可以减轻社会养育的负担,同时也可以帮助老年人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这一段发言给我提供了一个新的干预思路。中国有庞大的空巢老人群体,他们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然而这往往在现实的生存问题面前是难以改变的。结合我目前所在研究组的正念研究主题,我想到可以结合正念的思想,帮助老年人觉察到自己生活的愉快之处。

研讨会结束后,我进一步参与了几位专家的专题报告来进一步了解他们所做的研究。来自英国拉夫堡大学的Hogervorst教授分享了她对于痴呆早期测评的跨文化研究。以往的痴呆早期测评设备有各种各样的限制,包括文化水平、视力、听力等等。对于有痴呆问题的人群来说,他们在注视人脸的时候往往没有重点,而不是像正常人群一样关注五官。于是,Hogervorst教授基于这一现象,开发了一种基于人脸识别眼动追踪的痴呆识别应用。他们将这一应用在印度尼西亚的原始部落以及中国进行了跨文化测试,收获了很不错的结果。我与Hogervorst教授相约,在其报告结束后聊一聊对于老年心理研究的看法。Hogervorst教授非常和蔼可亲,我向她讲述了我的研究兴趣以及未来想要研究的内容。她对我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想法,并邀请我来参与她的跨文化研究。在大会结束后,我和Hogervorst仍以邮件的形式继续联系,一起沟通开展合作研究的想法。我非常幸运,也非常荣幸能有与这位来自英国的教授有深入交流的机会。在Hogervorst教授身上,我看到了自己未来想要成为的样子,对自己的研究饱含激情,对世界亟待解决的问题有自己的想法和努力,从而成为一名闪闪发光女性。

来自以色列海法大学的Palgi教授分享了自己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代际传递的研究。以色列战争频发,因此有大量军人和遭受到战争威胁的人们罹患创伤后应激障碍。而这样的问题可能影响不只一代人,家中的老人经历过的战争事件可能通过讲述的方式被年轻一代所知,应激由此传递给下一代。坐在台下认真倾听研究者的讲述,我看到了国际层面上有价值的研究是怎样的结构与面貌。跨文化的研究可以增强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与此同时,研究内容也应与身边着重应当解决的问题相关。此外,我还参与了北京大学刘兴华教授组织的专题报告,报告内容关于刘兴华教授研究组自主开发的情绪困扰的正念干预的机制及效果研究,让我感受到了我国学者的创造力与贡献。

我自己的报告在会议的第四天的早晨进行。此次会议,我准备报告的题目是自己撰写的一篇文章,研究内容是不同年龄段焦虑和抑郁症状之间的纵向关联。由于研究使用交叉滞后网络分析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如何能在短短的十几分钟的报告中讲明白方法与结果是我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此外,需要采用全英文进行报告,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挑战。报告开始前,我认真地梳理了文章的结构,反复斟酌,最终决定以报告文章最主要的关于网络整体特征的发现作为核心的报告内容。从前一天晚上到报告前10分钟,我一直在不断反复练习报告,修改逻辑不通畅的地方,完善报告的流利度,最终迎着清晨的阳光顺利完成了报告。报告结束后,一位学者向我询问文章是否有在期刊上完整发表,希望可以再仔细阅读;还有一位来自印度正在读博士的女生,在会议结束后夸奖了我的研究非常有趣,我们交换了邮箱以期未来有机会合作。虽然只是一句小小的赞扬,但对我来说,第一次在国际上报告能够收获不错的结果,是一个莫大的鼓励。这样的经历也让我增强了达成自己未来在海外读博的信心,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向前迈进。

回顾本次会议,无论是在拓展更宽广的国际视野上,还是在锻炼自己的个人能力上,我都收获颇丰。站在布拉格最高的瞭望塔上眺望这座美丽的城市,我想这次大会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迈向更加国际化的开始。沐浴在来自全球各地心理学研究者的学术热情中,我更感到自己未来充满动力。感谢徐慰老师的指导,让我能够有机会来本次国际会议进行报告;感谢学部的支持,让我的布拉格之旅畅行无忧;感谢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组织了这样一次盛会,让知识得以交流,让心理学各领域的百花齐放。未来,我也会将在会议中受到的启发落实到自己的研究中,为心理学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上一篇:【2024年心理科学协会年会】刘明宵参加国际会议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