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际交流| 学生交流经验分享
【2024阅读科学研究年会第三十一次年度会议】范奕敏参加国际会议总结
发布时间:2025-04-17      作者:       浏览量:       【关闭

一、在外行程安排

本次参与的国际会议是阅读科学研究学会(Society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ading, SSSR)的第31次年度学术会议,此次会议于2024年7月10日至13日,在丹麦哥本哈根举办。

整体的参会行程从7月9日到15日。

具体的行程安排如下:

7月9日: 中午乘坐飞机从北京飞往哥本哈根,于当地时间下午五点抵达哥本哈根。

7月10日:上午抵达SSSR2024会议场所签到,下午参加SSSR2024的会议前工作坊,听取报告并参观海报展示。

7月11日:全天参加SSSR2024会议,听取报告并参观海报展示。

7月12日:全天参加SSSR2024会议,听取报告并参观海报展示,于当天中午张贴了我自己的学术海报,与对我的研究感兴趣的研究者们进行问答互动。

7月13日:全天参加SSSR2024会议,听取报告并参观海报展示。

7月14日:上午和中午参观哥本哈根城市景点,下午赶赴机场,于当地时间晚上七点乘坐飞机飞往北京。

7月15日:于北京时间上午十点抵达北京。

二、 参会内容和活动:

学术会议的日程共包含4天(7月10日至13日),7月10日的会议内容包含会议前的工作坊、获奖研究者分享以及海报展示,7月11日至13日为正式会议,每日的会议内容均包含专题口头展示以及海报展示。

(1)本人展示内容:

我于7月12日中午时段进行了海报张贴,并与对我的研究感兴趣的研究者们进行问答互动。我投稿的研究标题为“Individualized lexical coverage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Children: Toward a Chinese Lexical Coverage Threshold Hypothesis”(识读率与儿童阅读理解:中文识读率阈限假设)。海报内容如下图:



图中展示了该研究的背景以及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结果与讨论,以及结论。具体而言,该研究的目的是提出一个中文识读率阈限假设,识读率指的是对于特定儿童而言,一篇特定文本中已知汉字占总字数的比率,识读率阈限假设认为存在这样一个阈限(识读率水平),当识读率数值未达到这个阈限时,儿童的识读率与其对文本的阅读理解间关系较弱,而当识读率数值达到这个阈限后,儿童的识读率与其对文本的阅读理解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随着识读率水平提高,儿童对文本的阅读理解显著提高。该研究共收集了1075名普通话母语的2~6年级学生的数据,每个学生完成阅读理解测验(约16篇完形填空测验)、汉字识别测验(测验汉字从完成的阅读理解文本中分层抽取)、一分钟读字测验和词语理解测验。计算每个学生对每篇文本的回答正确率为阅读理解分数(因变量),根据学生的汉字识别测验表现,估算每个学生对特定文本的识读率水平(自变量)。通过相关分析和分层线性回归可知,对于各年级儿童而言,识读率均能在控制一分钟读字和词语理解后对儿童的阅读理解有独特并且显著的预测作用。折线回归揭示了识读率水平与阅读理解之间存在非线性的预测关系,即存在识读率阈限,阈限前二者的关系较弱,而阈限后随着识读率的提高,阅读理解显著提高,且这个阈限值随年级提高而增长。因此,基于研究结果,我们初步提出中文识读率阈限假设,并强调了识读率在儿童阅读发展理论中可能具有其重要作用。

在海报张贴后的问答互动中,对我的研究感兴趣的研究者们在看了我的海报后对我提出了问题,并在得到我的解答后,给予了我一些建议,对我后续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带来了较大帮助。

(2)听取分享以及参观展示:

在四天的参会过程中,我积极听取了感兴趣的口头展示,参观感兴趣的海报展示,并与几位研究者进行了问答互动。

我参与了7月10日下午的会议前工作坊,该工作坊中对开放科学(Open Science)的内容进行了充分的介绍,研究者们从数据分享、预登记等方面介绍了相关的概念、具体的操作步骤以及需要考虑的问题,分享了各自在开放科学方面的经验,以及对开放科学前景的畅想。在10日稍后的海报展示中,我重点参观了组内相关研究方向的海报展示,如,使用可解码文本的阅读教学干预研究以及汉字听写研究等,对具体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提问并得到了展示者详尽且清楚的回答。

在7月11日到13日间,我重点听取了阅读早期发展、统计学习、词语学习通道、阅读流畅性、阅读系统表征基础等方面的口头分享。

其中,由于我毕设的研究方向与统计学习相关,我重点关注了Wang等人的统计学习相关的元分析研究,该研究的题目是“Can explicit instruction boost statical learning? A meta-analytic review”(外显指导语是否促进统计学习?基于元分析视角的回答),在该元分析研究中,研究者们重点探究了外显指导语是否以及在何程度上促进统计学习,通过系统的文献搜索共得到59个研究中的172个效应量,基于稳健方差估计方法探究外显指导语对统计学习表现的影响,并基于元回归亚组分析探究被试特征(年龄、被试状态)、统计学习任务特征(通道、领域、范式等)以及外显指导语特征等调节变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外显指导语显著促进了统计学习表现,其中对多通道比单通道统计学习的影响更大,对语言领域比非语言领域的统计学习的影响更大。因此,结果不仅证实了外显指导语对统计学习有促进作用,而且还探究了在何方面更有影响作用。

另外,由于我海报展示的统计方法与阈限估计有关,我重点关注了Ludewig等人的阈限估计研究,该口头报告属于专题“Contextual dynamics in reading: Navigating challenges and leveraging opportunities across texts” (阅读中的情境变化:文本中的挑战与机遇),研究题目是“Reading fluency and word knowledge thresholds for higher-order reading comprehension”(高级阅读理解的阅读流畅性和词汇知识阈限)。该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究要较好掌握高级阅读理解(即整合信息或评估内容)所需达到的阅读流畅性和词汇知识阈限在何水平,针对德国4年级学生参与的阅读测验PIRLS 2021数据,通过二元高斯混合模型(Bivariate Gaussian Mixture Model)分析,发现阅读理解与词汇知识间关系最好分为2组,阅读理解与解码速度间关系最好分为3组,估算组间的折点(即阈限),并针对各组进行关系估计,结果发现词汇知识高的组别中词汇知识和阅读理解间的相关关系显著更强,而对于解码速度则没有类似的发现,因此,结果支持词汇知识不足时无法使得学生实现复杂且高级的文本理解,而解码速度则可能不是一个限制阅读理解能力的因素。

除上述内容之外,我还听取且记录了组内研究相关的研究内容,并计划于开学后在组内进行简单分享,例如,Norman等人关于情景多样性对词汇加工影响的研究,Shechter等人使用瞳孔变化测查词汇学习中认知努力程度的研究,Godde等人使用阅读卡拉OK程序促进阅读表现的干预研究,Lonigan等人对2~5岁学前儿童语音加工能力构念探索的研究,Law等人的人工语言学习实验研究,Silva等人的说明文听力理解研究等。

三、 参会主要收获

(1) 本领域学术收获:

本次参加的国际会议是集中在阅读研究领域的,因此不同于以往参与过的会议,这一次的会议对于我们实验组而言是真正的小领域会议,参与会议的来自各个国家的研究者们都带来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代表了阅读研究领域的新兴进展。我将从两个方面简单总结此次参加国际会议的学术收获,分别为与本人研究最为相关的学术收获以及与组内研究方向相关的学术收获。

首先,在与本人研究最为相关的学术收获方面,如我在前面已论述的内容,我的收获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与我毕业研究方向相关的统计学习研究,另一方面来自与我海报展示的研究相关的阈限估计相关的研究。在统计学习研究方面,尽管这一次会议中仅有Wang等人展示的研究是直接与统计学习相关的,但是仍可以从其他一些研究中看到研究者们对统计学习的关注,例如,Law等人的人工语言学习实验研究,以及Toh等人使用视觉非语言三联体分割任务探测内隐学习的汉语阅读机制研究,了解这些研究内容让我能从更多视角窥探统计学习研究领域。在阈限估计相关的研究方面,我从Ludewig等人的研究中学习到了目前阈限估计研究所使用的统计方法以及新发现,使得我计划后续学习该统计方法,并对现有数据进行进一步的统计分析。

其次,在与组内研究方向相关的学术收获方面,我重点关注了阅读暴露量、汉字书写、阅读流畅性、阅读干预、听力理解、文本分析等研究内容的展示,且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收获。一方面是了解到相关研究领域的新进展,如McCarron在作者识别测验的基础上开发了作者识读流畅性任务(Author fluency task)用于测查二语学习者的阅读暴露量,Gerde等人使用一个多维度书写任务测查学前儿童的早期书写发展等,了解这些研究新进展可能有助于组内相关方向的师姐师妹们对自己的研究进行更多思考;另一方面是学习到之前不了解的测验方法以及统计方法,如,Shechter等人使用瞳孔变化测查词汇学习中认知努力程度,Choi等人使用分段线性的线性混合效应模型(Piecewise linear-linear mixed effects model)探测学生的书写能力发展等,学习这些之前不了解的方法也许会启发组内同学们产生新想法。

(2) 国际视野开拓等内容:

由于之前参与的国际学术会议均为线上举办的,此次参与的国际学术会议是我第一次线下参与学术会议,也是第一次体验参与学术会议的整体流程。第一,我在此次学术会议中认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国内相关领域研究者,包括来自其他国内大学的博士生和青年教师,在与大家的交流中增进对国内研究进展的了解;第二,我在此次学术会议中见到了一些仅看过名字的优秀研究者,在听他们报告时,体会到了他们对学术研究的热忱以及积年累月得来的丰富经验;第三,我充分认识到了国际学术会议的召开让有共同话题和奋斗目标的人们聚集在一起,让大家可以尽情分享彼此的经历和感悟。


上一篇:【2024第八届亚洲阅读与写作协会年会】陈红君参加国际会议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