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际交流| 学生交流经验分享
【2024年多元实验心理学学会研究生年会】罗晓慧参加国际会议总结
发布时间:2025-04-17      作者:       浏览量:       【关闭

2024年10月9日至10月15日,我有幸前往美国纽约伊萨卡(Ithaca)参加2024年多元实验心理学年会(the 2024 Annual Society of Multivariate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Conference)。这项国际会议主要聚焦于心理学中多变量统计方法的发展及其前沿应用。相比于一般较大规模的国际会议,这个会议以其小规模和高度互动的特点著称,参会人员之间有非常充分和深入的学术讨论和交流反馈。会议包括相关领域内前沿学者的成果展示和分享,以及学生海报展示。作为一名心理统计与测量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此次参会经历让我收获颇丰,下面我将从行程回顾、报告交流和参会收获三个方向进行总结。

一、行程回顾

10月9日,在当地时间晚上11点,我们顺利度过约35小时的飞行旅程,成功抵达纽约州伊萨卡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的酒店,满心期待地准备开启接下来几天的参会“旅程”。

10月10日,会议第一天,我有幸亲眼见到了许多同领域的专家,看着在学术论文中见到了一位位前沿学者本人出现在我的眼前,亲切地与我们问好,听我们介绍自己,相互交流想法,让我感到倍受鼓舞,能有幸听这些领域前沿学者具体生动地介绍自己近期的工作和未来的研究想法也让我感到深受启发。在这一天下午4:45到5:45,我也有幸进行海报展贴报告,向大家介绍我近期完成的一项研究。

10月11日,这天下午是整个会议期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部分。心理统计方向的重要奠基人之一John Nesselroade教授在不久前去世。John Nesselroade教授是此会议最早的组织和参与者,也是我们领域众多前沿学者的导师,为心理学及其方法研究领域贡献了无限的智慧。这天下午,会议安排了缅怀John Nesselroade教授的专题环节。在这个过程中,许多John Nesselroade教授的合作者和学生向我们生动介绍了教授的生平经历,讲述了教授是多么智慧和真诚的学者,多么循循善诱的导师。几位老师还分享了John Nesselroade教授的一些重要思想,及其对自己工作的启发。John Nesselroade教授在心理学追踪研究(longitudinal studies)领域的贡献尤为突出,这也正是我的研究兴趣所在,John Nesselroade教授的思想对我也有很多的启发和鼓舞,在这次会议中有幸深入了解这位教授,让我对自己的研究兴趣和学术追求有了更强的信心。

10月12日,这一天在正常的参会日常之余,会议方还贴心地为我们预留了下午3个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我们也有幸参观和了解美丽的康奈尔校园。康奈尔大学的校园风景优美,充满了浓厚的学术氛围。校园位于伊萨卡的山丘上,俯瞰着壮丽的卡尤加湖(Cayuga Lake),校园建筑风格独特,既有传统的哥特式建筑,也有现代的科研设施。在这次参观中,我们漫步于康奈尔标志性的图书馆和植物园之间,感受到了一种宁静与学术精神并存的氛围。最令人难忘的是康奈尔钟楼的钟声,悠扬的钟声在校园中回荡,为我们带来了一种安静且深刻的体验。

二、报告交流

在此次会议中,我的海报报告主题是“Beyond quantitative differences: Improving between-person analysis of within-person effects by incorporating qualitative distinctions”,即通过纳入个体间质的差异促进个体内动态效应的个体间分析。随着近年来密集追踪数据在心理学等社会行为科学领域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许多研究者开始分析探讨个体内动态过程的异质性,以实现对动态关系的个体间差异更深入的理解。然而,以往研究大多直接在个体间水平考察对个体内效应的可能解释变量,而忽略了正和负以及不显著的个体内效应可能意味着个体间“质”的不同。比如,某些个体压力对心理痛苦的个体内预测效应显著为正,意味着当这些个体压力较多时,心理痛苦感也会更强,这些个体可视为压力反应型(stress-reactive)个体。但实际研究中,有些个体的压力对心理痛苦的预测效应可能不显著,或者负向显著,这分别对应无压力反应型(stress-nonreactive)/压力免疫型(stress-resilient)个体,或者反向压力反应型(stress-reactive but in reverse direction)个体。以往研究的个体间差异分析方法直接将上述“质”不同的个体混淆在一起进行分析,可能会得到关于个体内效应个体间差异的误导性结论,且可能无法揭示个体内效应“质”不同的各个群体间不同的影响模式。

因此,我在此次会议上的报告主要是提出一种新的贝叶斯多层建模(Bayesian multilevel modeling)方法,以期促进个体间动态效应更好的个体间分析。我的研究包括两项子研究,第一项子研究主要希望通过蒙特卡洛模拟研究检验本研究提出的新建模方法的有效性,研究最后通过100次的重复实验证实了提出方法在样本量为300且重复测量时间点数量为30的情景下较好的模型收敛率、参数估计准确性和参数检验力/第I类错误。在第二项子研究中,我们收集了355名大学生连续7天,每天5次的密集追踪数据,比较已有分析方法和本研究提出方法得到的实证结果的差异,以进一步展示采用新的建模方法考察个体间“质”的差异的重要性。

在海报展示的过程中,我有幸得到许多领域专家宝贵的提问和建议。比如,有两位专家都提到我们后续可以考虑在模拟研究中进一步考察,当数据生成机制中不存在不同质个体(即只有一个潜在类别)时,我们提出的方法的表现。我非常认同和感谢两位专家的建议,增加这部分探索能有效帮助我们完善我们的研究内容,回国后我也第一时间和我的导师讨论了这项建议,目前我们正在努力补充完善这部分研究内容。

三、参会收获

参加此次多元实验心理学学会会议让我从多个方面受益匪浅,下面主要总结三点收获:

  1. 拓宽国际视野

参加这次国际性会议,我有机会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直接交流,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通过与不同背景的学者探讨问题,我了解到心理统计学领域内许多最新的发展动态和研究趋势。无论关于是多变量统计模型在各种研究情境中的应用,还是当前领域中尚未解决的问题,这样的讨论都帮助我从更广泛的视角理解学科的前沿进展和发展挑战。此外,与国际同行的互动也让我深刻意识到全球学术界在解决共同研究难题时所采取的多样化路径,进一步激发了我对跨学科和跨文化合作的兴趣。

2. 学术思维的深化与反思

此次会议不仅给了我展示自己近期研究的机会,还让我能有幸听取其他学者的报告以进一步加深了我对心理统计学复杂性及其实际应用的理解。关于我的海报展示(个体内效应的异质性分析),听取不同学者的反馈和建议,让我对自己研究思路和方法验证有了更深刻的反思。通过和多位领域专家的细致讨论,我发现了当前研究中提出的方法在某些方面可以进一步完善,我也获得了宝贵的修改完善方向指引。这种有思想深度兼具多样化的学术交流帮助我从他人的视角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让我不仅对自己的研究方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强化了我对研究问题的思考和认识。

3. 英语交流与表达的提升

参加此次会议也是一次非常好的英语交流和表达的磨炼。在多次学术讨论以及日常交流中,我逐渐克服了最初对用英文表达复杂学术概念以及与他人交流研究想法的紧张情绪,我也在与同行的互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特别是在与几位专家深入讨论我的研究方法时,我学习到了如何更为清晰、准确地表达我的观点,并有效回应他人的提问和反馈。这次经历让我更有信心在未来的国际学术交流中自如表达,同时也让我意识到在日常科研生活中继续提升语言能力的重要性。

通过参加这次多元实验心理学学会年度会议,我不仅在学术研究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更在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上收获了许多。学术讨论不仅是分享成果和观点的机会,也是对学术前沿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维的磨炼。这次会议让我深刻体会到,学术研究不仅需要精湛的技术与知识储备,更需要不断拓展的国际视野和开放的思维。此外,我也更加明确了自己未来的学术追求。通过这次会议的经历,我深感自己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无论是学术能力、语言表达,还是跨文化交流的能力,都需要持续精进。面对未来的学术挑战,我将带着在此次会议中获得的灵感和自信,坚定不移地追求卓越,不断学习、创新和成长。

总的来说,这次参会不仅是一次重要的学术旅程,更是一次个人成长和未来职业发展的里程碑。我相信这段经历将为我今后的学术探索注入新的动力,也为我未来的学术生涯铺就更广阔的道路。


上一篇:【2024阅读科学研究年会第三十一次年度会议】范奕敏参加国际会议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