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国际交流| 学生交流经验分享 |
| 【KCL暑期交流项目】个人总结(周怡君) |
| 发布时间:2025-10-25 作者: 浏览量: 【关闭】 |
|
一、行程安排 本次课程为期两周,采用讲座、研讨、工作坊和小组展示等多种形式,涵盖心理学理论、研究方法、应用实践与学术技能训练。整体日程安排紧凑,体现了从理论到实践、从知识到技能的递进结构。 第一周主要聚焦于心理学基础理论和研究技能,内容包括决策心理学、情绪与风险感知、启发式与偏差、语言和叙事的作用、AI 文献检索工具的应用,以及学术诚信与展示技巧。 • 周一以导论为起点,介绍课程框架,随后进入风险感知与情绪的主题,并结合决策启发式理论,最后在工作坊中进行实践演练。晚上参与暑校项目开幕仪式和社交晚会 • 周二围绕行为改变与决策理论展开,强调情绪框架的影响,并在课堂中探讨语言、隐喻与故事对决策过程的作用。下午的工作坊进一步介绍快速启发式的应用。 • 周三的重点是人工智能工具在文献检索中的使用,辅以干预设计框架与叙事性语言的分析。当天的工作坊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干预工具箱”。 • 周四关注学术诚信与生成式 AI 的合理使用,并设置了展示技巧训练。小组在研讨环节中开始筹备展示。 • 周五安排了“患者公众参与”的导论,同时进行文献检索训练与小组展示准备,巩固一周所学。 第二周则转向心理健康干预与定性研究,结合音乐、艺术、喜剧等主题,探讨非传统干预方法在心理健康中的作用,并辅以实践工作坊。 • 周一介绍定性研究方法与访谈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非量化研究的价值。 • 周二以音乐治疗为核心,探讨其在痴呆与抑郁治疗中的应用,并联系音乐与日常幸福感。 • 周三关注喜剧干预与艺术治疗,安排了干预设计研讨与艺术创意工作坊。 • 周四重点是艺术与媒体,既有“艺术表现与心理健康”的讲座,也有关于媒体中心理健康呈现的讨论,并安排了泰特现代艺术馆参观。 • 周五则是最终展示环节,分为上下半场,所有小组依次呈现成果并接受反馈。 这一安排从知识获取到技能实践再到成果展示,构成了完整的学习闭环。 二、项目内容 决策心理学与启发式
课程首先介绍了人类在面对复杂环境与有限信息时如何依赖启发式进行快速决策。Kahneman 与 Tversky 的经典研究指出,启发式虽然提高效率,但也导致系统性偏差,如代表性启发式与可得性启发式。课堂通过实际案例演练,例如在医疗情境下医生如何依赖有限线索做出诊断,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启发式的双刃剑效应。工作坊进一步介绍了“快速与节俭启发式”,强调其在高风险环境中的应用。晚上进行了开幕式演讲和社交晚宴。
情绪与风险感知 Dr Claire Heard 的课程展示了情绪在风险判断中的调节作用。例如,恐惧常使人高估风险,而愉快心情则可能导致低估。课程中通过疫情决策与金融投资的案例,说明情绪不仅影响个人行为,也影响政策制定。学生分组讨论了如何在公共卫生干预中利用“情绪框架”改变人群行为,从而加深了理论与应用的结合。 语言、隐喻与故事在决策中的作用 Dr Rebecca Upsher 强调语言与叙事的力量。隐喻能帮助个体理解抽象概念,例如将癌症描述为“战斗”会激发不同的态度。故事则能提升干预的说服力。课堂中分析了不同宣传语的效果,并通过练习创作短小的干预故事,让学生体会叙事策略在心理学中的实际价值。 人工智能与学术诚信 在人工智能课程中,教师展示了 Elicit、Litmaps、Scite 等工具的功能,包括快速生成文献综述表格、追踪引用链路、导出数据表格等。与此同时,课程强调了这些工具的局限,例如覆盖范围有限、存在偏见、算法不透明。学术诚信部分则通过两个案例进行对比:研究团队合理使用 AI 辅助文献综述,并声明使用方法;学生完全依赖 AI 生成论文却未作说明,因而构成抄袭。教师总结道:“AI 应该提供选择,而不是提供答案”。这一部分让学生在掌握工具的同时,强化了批判性使用的态度。 展示技巧与小组合作 展示课程结合了演讲学和心理学传播技巧,涵盖结构设计、故事化表达、观众互动、肢体语言与语调变化。学生通过小组练习完成了一次短小展示,以“如何在伦敦当游客”为题进行模拟演讲。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表达与合作,也帮助学生认识到如何将复杂信息转化为观众易于理解的叙事。 定性研究方法 进入第二周,课程转向定性研究。首先区分了定性与定量研究:前者以文字为核心,关注经验与意义;后者以数字为核心,强调统计分析。访谈作为定性研究的核心方法被详细讲解。结构化、无结构化与半结构化访谈的差异逐一阐述,其中半结构化访谈因其平衡性而最为常用。教师强调设计问题时需避免引导性、双重、封闭与评判性提问。通过“好访谈”与“坏访谈”的对比视频,学生直观学习到倾听、开放与建立信任的重要性。 音乐治疗 音乐治疗部分由 Dr Fiona Essig 主讲。她介绍了音乐在痴呆治疗中的作用:通过熟悉的旋律唤起情感记忆,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和社会互动。在抑郁治疗中,音乐被证明能够帮助个体调节情绪,减轻孤独感。课堂还探讨了音乐在日常生活中的幸福感功能,如提升学习效率、缓解压力等。 喜剧干预 课程进一步扩展到幽默与喜剧干预。幽默被划分为自我提升型、亲社会型、攻击型与自我贬低型四类。不同风格对心理健康有不同影响。例如,自我提升与亲社会幽默通常带来积极效果,而攻击性与自我贬低幽默可能损害人际关系或自尊。课堂中,学生分组讨论了如何设计一项喜剧干预,使其既有趣又不冒犯。 艺术治疗与创意工作坊 艺术治疗强调非语言表达的重要性。通过绘画、雕塑或其他艺术创作,个体能够释放情感、重建自我身份。教师指出艺术治疗的优势在于沉浸感与创造性体验,但局限在于研究方法不足,难以形成普遍推广的标准化干预。课堂还安排了创意工作坊,学生亲自体验艺术创作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其疗效机制。 媒体与心理健康 这一部分探讨了影视作品中对心理疾病的呈现。多数作品倾向于负面化,患者常被描绘为危险或幼稚,治疗则被误导性地简化为极端手段。这种失真加深了公众偏见。与之相对,一些作品如《美丽心灵》《This Is Us》《Eastenders》则较真实地呈现了治疗过程,对改善公众态度起到了积极作用。 艺术与公众教育 最后,课程介绍了艺术在反污名与教育中的应用。例如 Bethlem Gallery 展出了心理疾病患者的作品,让公众重新认识其人性与创造力。伦敦国家美术馆与国王学院的合作项目开发了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导览应用,虽然项目已停止,但显示了艺术与教育结合的潜力。 美术馆参观与小组展示 课程安排学生参观美术馆,在艺术作品前进行讨论,反思文化、悲伤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这一体验不仅是学习,更是一种实践性探索。最终,小组展示环节要求学生整合两周所学,从研究内容、方法应用到展示技巧全面呈现成果。下列两张图是在泰特现代艺术馆随老师参观讲解的图片:
三、项目收获 在知识方面,本课程让我系统理解了决策心理学的多维度内容,包括启发式、情绪影响与语言叙事作用。同时,我对定性研究有了扎实的掌握,尤其是访谈方法与数据分析。音乐、艺术与喜剧的课程开拓了我对心理健康干预的视野,让我认识到非语言、非传统的干预方式同样具有深远价值。 在技能方面,我掌握了 AI 文献工具的使用方法,学会了批判性地利用其结果。通过学术诚信课程,我意识到研究者需要保持透明与自律。展示技巧训练提升了我的沟通与表达能力,使我能更自信地在团队中承担展示任务。小组合作培养了我的协调与协作能力,也让我体验到跨文化交流的挑战与乐趣。 在实践与反思方面,我亲身体验了艺术与音乐干预的过程,感受到非语言表达对情绪调节的独特效果。我意识到研究方法的选择不仅影响学术结果,也影响干预实践的有效性。媒体呈现的讨论让我反思公众态度的形成机制,并强化了我作为心理学学习者的社会责任感。 整体而言,这段学习让我认识到心理学并非孤立的学科,而是与文化、艺术、技术、伦理紧密交织。作为未来的研究者,我不仅要掌握方法与理论,更要具备批判性思维、社会责任感与跨学科视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