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国际交流| 学生交流经验分享 |
| 【KCL暑期交流项目】个人总结(郑心璐) |
| 发布时间:2025-10-25 作者: 浏览量: 【关闭】 |
|
在英国伦敦国王学院(KCL)为期两周的暑期项目中,我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学术与心灵之旅。这个项目以其紧凑而科学的课程设计,将心理学的前沿理论、实践应用与跨学科融合完美结合,不仅拓展了我的学术视野,更让我对心理学促进人类福祉的广阔前景有了全新的认识。 本次交流项目日程紧凑且内容丰富:KCL团组于7月13日启程飞往伦敦,正式开启学术之旅。项目伊始,第一周的课程为我们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从“行为改变与决策制定”的宏观框架引入,到人工智能辅助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创新,再到风险感知与情绪影响机制的深入探讨,课程设计层层递进。第二周则转向更具实践性的领域,音乐治疗、喜剧治疗、艺术与心理健康的课程模块,以及到泰特现代艺术馆的参观,完美诠释了“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这种从理论到实践、从课堂到场景的流畅过渡,体现了项目设计的精心与深度。最后我们于26日至27日返回北京,结束这段充实而富有启发性的学术旅程。
在众多精彩的课程中,三位教授的讲授令我受益匪浅。Dr. Heard专注于决策与启发法、风险与情绪领域,她介绍了多种决策理论,也为日常生活中的快速决策提供了高效策略。Dr. Upsher则为我们介绍了科研的必备技能,从文献检索中的关键词策略与布尔运算符应用,到利用AI工具辅助研究,这些方法都是科研学习的必备工具。而Dr. Essig的音乐治疗和艺术疗愈课程,通过丰富的临床案例展示了音乐如何辅助抑郁症和痴呆症治疗,通过实地参观艺术馆让我们体会艺术作品中展现的心理现象、心理疾病等,也体现了艺术创作本身可以成为治疗过程,通过外在化内心体验,帮助创作者实现情感宣泄与整合。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第四天的科研技能课与第九天的艺术馆参访课程。第四天的科研技能课堪称一场学术启蒙。文献检索课从选择精准关键词、运用布尔运算符写检索式,到使用筛选器快速定位核心文献,都是我闻所未闻的实用干货,老师还带领我们进行实战演练,搜索自己小组想要做的主题下的文章。第九天的艺术馆参访课程将学习体验推向高潮。在泰特现代艺术馆的参访中,老师引导我们从心理健康视角解读艺术作品:有的作品第一眼看让人有些一头雾水,结合作者的生平背景仔细赏析才能理解它的内涵,有些作品像平静的湖水,隐藏着深深的漩涡。这些作品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们的真实性。没有迎合市场品味的企图,没有遵循某种艺术流派的刻意,只有本真的情感流露。这种真实使得观者能够越过审美的表层,直接与创作背后的心灵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我意识到艺术不仅可以表现美,更可以成为理解人类心理复杂性的窗口。这次艺术馆参访让我深刻理解到,艺术不仅是被动的审美对象,更是主动的心理表达与社会对话媒介。它给予那些难以用常规语言表达内心体验的人们一个发声的渠道,同时也为社会大众提供了理解与共情的可能性。 在最后的“通过城市绿道与共享单车改革鼓励骑行”的小组汇报中,我们针对城市汽车保有量激增、骑行率骤降、交通污染等问题,基于现有的理论基础,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构想——用引导线无意识引导骑行、通过不同颜色调节骑行心理、设置实时骑行计数牌强化社会规范、结合宣传与品牌联动提升参与感等等,来促进自行车骑行,促进环保发展。在几次小组讨论中,我们不断探讨解决方法的可行性,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努力让方案兼顾科学性与实用性,可以真正得到推行。如今回归,无论是小组讨论时大家意见的碰撞,还是大家合作完成汇报付出的努力,都是促我前进的珍贵财富。
回顾这段学习经历,我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技能的提升,更是研究范式的转变。首先,我对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有了新认识。Dr. Upsher的文献检索课和AI工具培训让我掌握了对信息去伪存真的能力,通过学习专业数据库的高级检索功能,我能够精准定位高质量研究,从海量文献中找到自己的研究目标。 其次,我对心理学的应用前景有了更开阔的视野。传统心理学干预往往局限于咨询室内的语言交流,但这个项目展示了艺术、音乐甚至喜剧等各种媒介的治疗潜力。Dr. Essig的音乐治疗课程显示,非语言媒介能够绕过认知防御,直接触及情感核心,这对特殊人群(如痴呆症患者、自闭症儿童)具有独特价值。而泰特现代艺术馆的参访则进一步证明,艺术创作本身就可以是一种治疗过程,通过外部化内心体验,创作者能够获得情感的释放和整合。 最重要的是,这个项目让我深刻理解了交叉学科研究的魅力。心理学不再是封闭的学科,而是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城市设计等领域不断融合。比如,AI不仅可以辅助文献检索,还能通过分析语言特征帮助诊断心理健康问题;艺术不仅是表达媒介,还能成为社区心理健康干预的有效载体。这种交叉视角为我们解决复杂问题提供了更多元的工具包。 除了上课之外,在课余时光,每一次的出行也是润物无声的课堂,给予了我生命的养料。我忘不了在摄政公园看到的鲜花与晚霞,忘不了在海德公园和肯辛顿公园漫步于自由宁静的绿色之中,忘不了亲人的鸽子天鹅松鼠,忘不了同伴们的笑颜。我在大英博物馆走过历史的沉重,在V&A博物馆沉浸于珠宝的流光溢彩,在格林威治天文台感叹时间的无尽绵长。我体验了来自各国的美食,希腊菜、英式早餐、意餐……每一种都有着独特的风味。坐地铁、坐公交、坐船,但最多的是走路。在伦敦的经历无疑是丰富多彩的,我也终于理解了这句话,“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在这座世界性的都市里,这句话不再只是文字,而成了我每日生活的生动注脚。如今回想起来,伦敦给我的最大礼物,不是那些著名的地标景点,而是这种对生活、对多元文化保持开放、好奇和包容的态度。这种态度让我相信,人生的精彩不在于固守一隅,而在于勇敢地走出去,尝遍人生的“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然后在各种滋味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味道。 此次伦敦之行,我不仅收获了知识和技能,更获得了一种新的视角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在KCL的教室里,在泰特美术馆的展厅中,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里,在课余的出行里,我看到了心理学的无限可能——它既是严谨的科学,探索人类心智的奥秘;也是温暖的艺术,滋养人类心灵的成长;更是积极的行动,推动社会向更加包容、健康的方向发展。这两周的学习经历将成为我学术道路上的宝贵财富,激励我在心理学领域不断探索前行,用专业知识为促进人类福祉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此,我愿以最诚挚的心意,向这段旅程中所有给予我们支持、指导与陪伴的人们表达深深的衷心的谢意。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为我们搭建通往国际学术平台的桥梁,让我们得以接触前沿心理学领域、拓展全球视野,并在跨文化学习中实现自我成长。感谢伦敦国王学院(KCL)的周密组织与精心安排——无论是科学系统的课程设计,还是丰富多样的实践环节,都体现出对学生深度学习与全面发展的重视,为我们营造了高效而充实的学习环境。特别感谢各位授课教师——Dr. Claire Heard、Dr. Rebecca Upsher、Dr. Fiona Essig 等,她们不仅以渊博的学识和生动的教学将复杂的理论深入浅出地讲述,更在互动与点评中不断肯定我们的作品,为我们指明进一步探索的方向。她们的每一堂课,都是知识与灵感交织的馈赠。衷心感谢带队老师——肖希瑶老师、闫悦老师、熊炳森老师等一路的陪伴与付出。从行前细致的准备,到每一个环节的协调与支持,他们始终如一地为我们排忧解难,是我们学习上最温暖而可靠的后盾。最后,感谢我们团队中每一位成员的真诚合作与全情投入。无论是在学术探讨中的思维碰撞,还是日常生活中的互助关怀,这段并肩同行、共同成长的经历,已成为此次项目中一份闪耀而难忘的礼物,促我不断向前、继而修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