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际交流| 学生交流经验分享
【2024第三十三届国际心理学大会】苗晓燕参加国际会议总结
发布时间:2025-04-17      作者:       浏览量:       【关闭

布拉格,这座历史与现代交织的城市,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静静地坐落在伏尔塔瓦河畔。2024年7月20日,当我从北京启程前往布拉格时,心中充满了期待,因为我即将在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参加2024年第33届国际心理学大会(ICP),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共同探讨心理学领域的前沿课题。历时6天,我在本次学术会议中汲取了丰富的学术养分,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也领略了布拉格的文化底蕴。以下是我参加ICP国际心理学大会的行程安排与收获感悟:

一、参会的基本行程安排

国际心理学大会(ICP)每四年举办一次。第33届国际心理学大会(33r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于2024年7月21日-26日在捷克共和国的布拉格举行,故又简称为2024 ICP 会议。本届会议由捷克摩拉维亚心理学会(CMPS)与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IUPsyS)联合举办,会议主旨为“面向未来的心理学:携手共创希望”(Psychology for the Future: Together in Hope),从基础到应用,会议涵盖心理学科的各个领域,包含变态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应用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行为分析、社会心理学、环境心理学、冲突与解决、消费与广告、文化心理学、欺凌、灾难、人权、创伤、焦虑、咨询心理学、进化心理学等100多个主题。据ICP开幕式中所公布的数据显示,本届会议汇聚五大洲九十五个国家的6000多名学者,堪称心理学界在世界范围内最盛大的会议。

我于北京时间7月20日凌晨出发,经转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于当地时间7月20日中午抵达布拉格机场,前往酒店的路上初步领略了欧洲的建筑风格,散步于布拉格广场和查理大桥,熟悉布拉格的生活方式,于当地时间7月21日进行会议注册并参加了ICP会议开幕式,在随后几天听取主题报告、口头报告,期间参观了捷克的国家博物馆,了解其历史文化。于当地时间7月25日上午,进行了我们的研究展贴报告,介绍了我们的研究,进行学术交流。当地时间7月26日下午离开布拉格,经转卡塔尔的哈德,于北京时间7月27日抵达北京大兴机场。

二、本人的参会内容和表现

我的展贴报告时间在7月25日上午9:00-11:00,分属于社会心理学会场,报告主旨通过构建感知资源稀缺的调节模型,探讨不同资源情境下共同威胁对群际合作的影响。该研究为我的毕业论文设计的大研究一,具体内容为,人类社会一直饱受全球危机的困扰,例如大流行病、地震、气候变化和恐怖主义,这些危机不可避免地将人类置于共同的威胁之中,使得群体间合作成为生存的必要前提。矛盾的是,历史和最近的实证研究表明,共同威胁未必一定会促进群体间的合作。例如,研究显示,创新科技(例如,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广泛的智能机器顾虑,这种顾虑有可能减轻人们对其他人类群体的偏见,促进群际合作;但也可能加剧了群体间的就业竞争和反移民情绪,阻碍群际合作。一个引人注目的重要问题随之而来:什么因素决定了人们在共同威胁下的群际合作倾向?

综合以往研究,我们从社会心理学视角出发,提出人类在应对共同威胁时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方面,共同威胁引发的跨群体共同命运,将促进群际合作;另一方面,共同威胁的应对需要消耗资源,牺牲群体利益,群体利益的潜在受损将阻碍共同威胁下的群际合作。在共同威胁下,如果人们对以上两个方面给予不同程度的关注,便会引发不同的群际合作倾向。基于稀缺理论所提出的,感知资源稀缺会让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稀缺相关的事情而忽视其他,我们提出感知资源稀缺促使人们对共同威胁的两个方面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关注,从而对群际合作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对此,我们提出感知资源稀缺调节了共同威胁对群际合作的影响。我们通过三项研究(N = 1272)检验该假设。研究1基于真实的新冠传染病背景,测量了COVID-19共同威胁感知、感知疫情防控资源的稀缺性、以及群际合作意愿。研究2设置了一个虚拟传染病(ZIAVID-26)情景,操纵共同威胁和感知资源稀缺,改编公共品博弈任务测量群际合作,从而检验调节模型的因果关系。为检验结果是否可推广传染病之外的共同威胁情境,研究3操纵地震共同威胁和感知资源稀缺,并改编公共资源困境范式测量群际合作。研究一致发现,当感知资源稀缺较低时,共同威胁促进群际合作;而当感知资源稀缺较高时,则阻碍群际合作。研究结果拓宽了我们对共同威胁的理解,并为在面对无尽的全球危机时增强群体间合作提供了途径,比如面临共同威胁时,需要迅速调动资源保障资源充足,并及时发布公告降低公众对资源不足的恐慌。

在展贴报告期间,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心理学者前来交流。比如,来自波兰的一位社会科学方向的学者前来了解研究一的具体内容,我向其介绍了研究1的情境和具体测量,并说明了设置不同研究情境目的为检验研究结果的普适性,该学者表示非常喜欢这种跨情境检验方法,对我们的研究表达了高度的赞赏。来自南非一位学者来咨询我们研究中的感知资源稀缺测项,并建议我们更明确地呈现稀缺的是哪些方面的资源,这对我后续完善毕业论文也提供了参考。此外,还有其他方向的学者来探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我们对不同的研究取向进行了交流,对方对我们从社会心理学微观视角切入以探讨国际社会重大问题感到惊喜和喜欢。两个小时的展贴报告,不仅介绍了我们的研究内容,也从其他学者身上得到了新的研究思考。

除了以展贴报告的形式分享我们的研究外,我还听了其他各个领域学者的研究分享,涉及人工智能、自然灾害、群际威胁、气候变化、亲社会行为等不同的主题。很有感触的一个报告来自于南加州大学的Wändi Bruine de Bruin教授,报告主题是关于气候变化术语使用对公众态度的影响。de Bruin教授具体介绍了气候变化各种破坏性影响,需要人们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和“全球变暖”(global warming)长期以来被用来描述由于人为温室气体增加所带来的气候影响。为了提高公众关注度,气候变化传播者建议使用替代术语,如“气候危机”(climate crisis)、“气候紧急状态”(climate emergency)和“气候正义”(climate justice)。态度形成的心理学理论表明,措辞可能会影响公众反应,但这些替代术语可能不为人熟悉。据此,de Bruin教授在美国调查了5168名美国居民,他们被随机分配到五个术语条件下,然后评估对五个术语的熟悉度、关心程度、支持气候友好政策的意愿以及减少红肉摄入的意愿。结果显示,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是最熟悉、最受关心以及最紧急的用词,而气候正义最低。支持意愿和减少红肉摄入意愿较少受到术语使用的影响,但在气候正义上的评分仍然最低。对此,de Bruin教授得出结论,在美国通过改变气候变化术语可能并不是增加公众关注特别是改善气候变化的关键解决策略。de Bruin教授报告的这项研究简单有趣且具有社会实践意义,这项研究与我毕业论文的另一个大研究有异曲同工之妙,我关注的是关于共同威胁内容的术语表达(资源共同威胁、安全共同威胁)如何影响应对威胁方面的群际合作,但不同的de Bruin教授并没有采用framing或者frame相关的词汇,这也是我所好奇的一个点,经过报告后与教授的交流与确认,明确她的研究也属于framing或者frame的一种形式。由此,结合我们的研究可知,关于气候变化及其相应威胁的术语表达将影响公众的个体感知以及群际态度和行为,但这一重要研究话题的相关研究也是有限的,有待进一步探讨。

三、参会收获

参加此次国际心理学大会,收获良多。首先,在学术研究提升上,不仅坚定了我的学术信心,还让我明确了跨学科或跨方向研究的关键,比如不同于我们侧重社会心理学的行为实验,de Bruin教授更多的是基于公共政策视角调查关于气候变化的公众态度和政策支持,故而多采取几千的大样本调查,问题的和引入也主要从公共政策的有效性入手,这也启发我,开展交叉学科或者交叉方向的研究,有必要把握其中的共性和差异,这也为后续投稿和跨学科交流夯实了基础。其次,在拓展国际视野上,会议期间,我有机会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进行广泛的交流与讨论,以前参加学术会议多为口头报告,这次会议丰富了我作展贴报告的经验,明确把研究做扎实是关键和基础,同时也需要锻炼讲好研究故事的能力,从而让更多的学者了解我们的研究,有机会进行学术合作。此外,在文化体验上,我参观了捷克国家博物馆,漫步在中世纪的骑士盔甲和文艺复兴时的文物之间,了解了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加深了我对欧洲文化的认识,有助于更具体地感受跨文化相关的研究。


上一篇:【2024第三十三届国际心理学大会】金梦菡参加国际会议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