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国际交流| 学生交流经验分享 |
| 【KCL暑期交流项目】个人总结(薛润柯) |
| 发布时间:2025-10-25 作者: 浏览量: 【关闭】 |
|
一、行程安排与在外学习生活概述 作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25年KCL暑期交流项目的参与者,我有幸与其他18位同学、两位带队老师一同前往伦敦,度过了为期两周的高强度学习与文化探索时光。这段经历无疑成为我学术与人生旅程中一段极其宝贵的篇章。 7月13日凌晨2点,我们在北师大东门集合,乘坐大巴前往首都机场,经过托运行李、安检、出关等流程,正式启程。历经近24小时的长途飞行,我们终于抵达伦敦希思罗机场。在KCL接待团队的热情引导下,乘坐伦敦地铁抵达Great Dover Street Apartments,完成入住手续,标志着我们的学术旅程正式拉开序幕。 7月14日至7月16日,我们迎来了第一阶段的课程,由Dr. Claire Heard主讲,核心主题为“决策心理学及其干预方法”。我们深入学习了启发式与偏差、决策影响因素、语言框架作用、情感对决策的调节效应以及行为改变理论。课堂内容高度启发性,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使我们对心理学中决策研究有了系统而深刻的认识。 7月17日至7月21日进入第二阶段的科研能力集训,由Rebecca Upsher博士带领。我们学习了学术展示技巧、系统文献检索方法、患者与公众参与研究(PPI)的理念与设计,探索了AI赋能科研的工具及其伦理边界,并通过模拟访谈与小组讨论,系统掌握了定性研究的设计与分析思路。这一阶段的学习极大提升了我们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思维。 7月22日至7月24日,由Dr. Fiona Essig带领的“Creativity and its Application”系列课程成为我们的第三阶段学习重点,主题涵盖音乐治疗、幽默治疗、艺术与心理健康、媒体呈现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等前沿议题。通过课堂讨论、工作坊和参观泰特现代美术馆,我们深刻理解了创造力在心理健康促进与社会沟通中的独特价值。 课程之外,项目组还安排了丰富的文化活动。7月18日,我们前往大英博物馆,近距离接触世界文明遗产;7月21日的伦敦地标步行游,让我们在Green Park、白金汉宫和大本钟前留下合影;7月22日乘船前往格林尼治天文台,在本初子午线上感受时间与空间的交汇;7月23日参观伦敦自然史博物馆,探索自然演化的奥秘。7月24日的告别派对更是让我们在轻松氛围中与国际友人交流,分享学习成果与感悟。 7月25日,各小组在Bush House进行了Presentation展示,汇报两周学习成果。7月26日启程返回北京,27日顺利抵达,圆满结束此次交流。 二、参会内容与活动回顾 本次KCL暑期项目的课程体系完整、内容前沿。以下是我个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几个环节: 1. 决策心理学核心理论学习 Dr. Claire Heard通过Kahneman和Tversky的“启发式与偏差”理论以及Gigerenzer的“快速节俭启发式”模型,向我们揭示人类决策常常依赖有限理性和直觉捷径。通过消防员应急反应和“哈德逊河奇迹”案例,我深刻理解到直觉与分析的互补作用。 2. 语言与情感对决策的影响 课堂上我们讨论了陪审员决策的“故事模型”,学习到人们倾向用叙事整合信息;同时,语言框架效应和情绪状态对风险感知有显著影响。愤怒会让人低估风险,而恐惧则促使更谨慎的分析决策。这些知识为我日后研究消费者冲动行为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3. 行为改变与干预方法 跨理论模型(TTM)和Com-B模型帮助我们理解不同行为改变阶段的干预策略,如如何在沉思阶段呈现后果信息、在行动阶段提供执行支持。这部分内容直接启发了我们小组研究“时间贫困与冲动消费”的干预设计。 4. 科研能力训练与AI工具探索 Rebecca博士的课程尤其强调学术规范与批判性思维。通过对比TED演讲和学术海报,我们总结出高质量展示应兼顾科学性与感染力。在AI工具环节,我第一次系统了解了SCITE、ELITIC、LITMAPS等平台的使用方法,感受到AI提升科研效率的巨大潜力,但也明白了数据偏差与学术诚信的重要性。 5. 定性研究设计与访谈实践 通过模拟访谈,我学会了避免引导性问题,确保提问中立客观,深刻体会到优质数据收集对研究结论可靠性的决定作用。 6. 创造力与心理健康课程 音乐治疗与幽默治疗课程不仅拓展了我的学科边界,也让我意识到心理学干预不仅限于传统谈话疗法和药物,还可以借助艺术、幽默等多元化手段促进情绪调节与社会功能恢复。 三、个人演讲与小组展示内容 我所在的小组研究主题是“时间贫困对冲动消费的影响及改善策略”。我们的研究从“时间贫困”概念入手,探讨其对大学生日常消费行为的影响。通过文献回顾和问卷调研,我们发现时间贫困会降低个体的主观控制感,从而增加冲动消费倾向。为了缓解这种影响,我们提出了两类干预方案: 增强控制感的策略:设计“三步确认”购物流程,增加购买决策的自觉性与延迟性;倡导设立“无消费日”,通过正向反馈提升自我效能感。 优化时间管理:推广时间日志记录与简易优先级排序工具,帮助个体提升时间感知和计划能力。 在最终Presentation中,我负责展示研究问题、理论框架及干预策略设计的部分。我尝试运用在课程中学到的结构化表达技巧,先用一个生活化场景引入问题,再用图表呈现数据,最后总结改进建议。老师们的反馈非常积极,指出我们研究兼顾了理论与实践,且具有较强的可推广价值。 四、主要收获与反思 1. 学术收获 本次交流项目让我系统学习了决策心理学、行为干预、定性研究方法、学术展示技巧等知识,极大丰富了我的理论储备。我掌握了从研究问题提出、文献检索、方法设计到结果展示的完整流程,科研思维更加严谨。 2. 研究能力提升 通过小组合作和Presentation准备,我锻炼了数据分析、逻辑组织、跨文化表达等综合能力。AI工具的学习让我明白在数字化时代保持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未来我将更主动地使用技术提升科研效率。 3. 国际视野开拓 在KCL的课堂上,我们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共同学习、讨论问题,感受到多元文化碰撞带来的思想火花。通过参观博物馆、地标建筑,我更加理解英国历史文化与学术传统,这也帮助我反思心理学研究如何在不同文化语境下落地实施。 4. 个人成长 第一次独立完成海外学习与生活,我学会了更好地管理时间与精力,提升了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无论是在课堂上主动提问,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同学解决问题,都让我更加自信与成熟。 五、结语 KCL暑期项目不仅是一次学术之旅,更是一次自我成长的历练。它让我看到了心理学研究在现实社会中的广阔应用,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未来继续深造、投身学术的决心。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和KCL为我们搭建的平台,感谢所有授课教师的专业指导和带队老师的悉心关怀。未来,我将把这段经历转化为持续学习的动力,不断探索心理学的更多可能性,为推动学科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