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际交流| 学生交流经验分享
【KCL暑期交流项目】个人总结(阿伊莎)
发布时间:2025-10-25      作者:       浏览量:       【关闭

跨越山海,奔赴“心”程——记2025伦敦国王学院暑期项目感想

阿伊莎

时光荏苒,距离伦敦国王学院暑期项目结束已两个月有余,回首这短短两周的伦敦行,这段跨越山海的学术之旅,从行前筹备的满心期待,到课堂上的思维碰撞,再到文化探索中的眼界拓宽,每一个片段都如同镌刻在记忆深处的印记,成为我学术生涯与个人成长中最珍贵的财富。回望这段旅程,心中满是收获的喜悦与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筹备:怀揣期待,筑牢前行基石

早在三月,我便陷入了是否报名项目的纠结当中,一边渴望探索更大的世界,一边却又担心自己的英文水平不能够适应国外的生活,好在得到了父母和朋友们的支持与陪伴,我成功报名了本次KCL暑期项目。KCL在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全球第40位,心理学专业更是稳居全球第13位,能有机会走进这所顶尖高校学习,对我而言无疑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接下来的行前各项准备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却也让我拥有了新奇的体验与宝贵的经验。独自办理护照、签证、visa卡,查天气、攻略等准备行李,在焦虑中我也更加期待本次出行。老师们安排成立了生活、科研、宣传三个小组:生活组负责统筹住宿、饮食问题,科研组牵头整理课程预习资料,宣传组则承担记录行程、分享感悟的任务。我有幸加入了宣传组,负责项目过程的拍照与新闻稿的撰写。三组同学各司其职、互帮互助,那时我便明白,这场旅程不仅是个人的学术探索,更是一场充满温暖的集体同行。

7月13日凌晨,月色笼罩下的北师大东门格外安静,19名同学与两位带队老师已然集结完毕。昏黄的路灯下,大家背着沉甸甸的行李,脸上却满是期待。近24小时的航行充满了疲惫。抵达伦敦后,我们乘坐地铁前往住宿公寓,一切都让我真实地感受到“我真的来到了伦敦”。



课程:解锁新知,拓宽心理学视野

如果说抵达伦敦是“冒险的开端”,那么为期两周的课程学习,便是这场冒险中最核心的“宝藏探索”。围绕决策心理学、学术研究技能、精神健康与相关疗法三大模块,三位教授用深厚的学术功底与生动的教学方式,为我们打开了心理学前沿知识的大门。

7月14日至16日,Dr. Claire Heard的“决策心理学与干预方法”课程让我第一次意识到,“决策”背后竟藏着如此多的心理学逻辑。课程核心是探讨人类决策的心理机制及如何有效干预行为。她系统介绍了决策中的两大核心理论——基于“直觉与偏差”的启发式策略和追求效率的“快速节俭启发式”,并通过具体模型(如最佳选择启发式、快速节俭树)阐释了决策过程。课程进一步深化至语言框架(如故事模型、隐喻)和情感因素(如情感启发式、离散情感)如何塑造我们的认知与风险感知。最后,她讲解了行为改变的理论模型(如跨理论模型、Com-B模型)及其实践工具包,包括不同类型的“助推”和去偏技术,将理论与行为干预的实际应用紧密连接。课堂上,教授没有一味地讲解理论,而是通过大量案例引导我们思考,她还会组织小组讨论。这种“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不仅让我对决策心理学的理解更加深刻,更让我学会了用批判性思维看待身边的现象。



7月17日至21日,由Dr. Rebecca Upsher为我们带来“学术研究技能培养”课程,她全面训练了我们的学术展示技巧,强调从单向知识传递转向引发共鸣的双向交流。在信息素养方面,课程涵盖了从传统文献检索(如使用布尔运算符和数据库)到利用前沿AI工具(如SCITE, LITMAPS)进行高效文献管理的方法,并同时强调了对技术应用的批判性思考和学术伦理边界。此外,她深入讲解了患者与公众参与研究(PPI)的理念与实践,并通过定性研究(特别是访谈设计)的情境实训,系统提升了我们的研究方法论与实践能力。



7月22日至24日,Dr. Fiona Essig的“精神健康与相关疗法”课程则带我走进了一个更具人文关怀的心理学领域。教授深入探讨了多种表达性艺术形式在心理健康领域的治疗机制与实际应用。她详细讲解了音乐疗法的形式、对不同成因抑郁症的疗效及其通过愉悦感、人际联系等起作用的心理机制。在喜剧疗法部分,她分析了不同类型幽默的心理功能与神经基础,并通过个案研究设计了从建立安全感到主动创作的三阶段临床干预路径,同时强调了风险评估与文化适配的重要性。在Dr. Fiona Essig的带领下,第三天的课程我们走出教室,来到泰特美术馆,探索不同艺术表达与心理学、精神疾病的关联。最后,课程还探讨了艺术与心理健康的复杂关联,包括艺术在提升从业者共情能力、对抗社会污名化中的作用,并批判性分析了媒体对心理健康的描绘所带来的社会影响。



这三门课程共同支撑起我们对于心理学应用领域的全新认知框架。它们让我明白,心理学不仅是解释现象的工具,更是干预行为、促进健康、服务社会的强大力量。

除了三位教授的授课之外,小组汇报是另一个让我受益匪浅的部分。课程最后的presentation要求我们在8分钟内完成对于“心理学如何在交通、消费与能源领域帮助我们做出更多生态可持续的选择?”这一问题的研究与回答,我们小组的课题是《Green or Glamorous? A study on Fast Fashion consumption decision-making based on Prospect Theory》。从确定选题、文献调研、构建模型到设计干预方案,我们经历了无数次激烈的头脑风暴。汇报当天,看着前面四个小组精彩纷呈的展示,压力与动力并存。轮到我们时,我们尽可能清晰、自信地阐述了我们的研究设计与发现,获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



文化:行走伦敦,穿行历史现实

在紧张的学术学习之余,我们也走出校园,深度感受伦敦这座城市的脉搏。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与课堂学习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游学体验。

在大英博物馆,走进这座百年建筑,仿佛穿越时空:埃及的罗塞塔石碑、中国的青花缠枝莲纹瓶、古希腊的帕特农神庙雕塑……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不同文明的记忆。我们行走于各个场馆之间,感受着人类文明的厚重与多元。



City Walk当天,我们沿着泰晤士河畔,依次参观了Green Park、Buckingham Palace、Big Ben。站在桥边街头,看云卷云舒,听钟声回荡,我们围着导游,听历史在街头巷尾流淌,原本陌生的城市,渐渐有了温度。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是任何影像资料都无法替代的。



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本初子午线,让我们双脚横跨东西半球,体验了一把“时间与空间”的掌控感。当我双脚分别踏在本初子午线的红线上时,左手边是东半球的晨光,右手边是西半球的微风,手机定位显示“经度0°”——地理课本里“经度起点”的概念突然有了重量。



参观自然史博物馆则让我沉浸在自然科学的奇妙中:巨大的蓝鲸骨架悬挂在大厅中央,仿佛在诉说海洋的故事;绚丽的宝石标本在灯光下闪烁,每一颗都有独特的形成轨迹;生态系统展区里,从热带雨林到极地冰川的场景栩栩如生。看着这些展品,我突然想起课程中“环保决策”的主题——自然的神奇与脆弱,都在眼前,也让我更明白“用心理学干预环保行为”的意义: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结语:满载而归,亦是新的起点

7月27日,当飞机降落在北京,这段跨越山海的旅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但于我而言,这更是一个新的开始。

感谢北师大心理学部为我们搭建了如此宝贵的国际舞台,让我们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更远的世界;感谢KCL的精心筹备与三位教授的倾囊相授,你们的学识与热情点燃了我们探索未知的火焰;感谢闫悦老师和熊炳森老师一路的陪伴与守护,你们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同样感谢我的每一位组员和同行伙伴,是你们的智慧、友爱与担当,让这段旅程充满了温暖与色彩。

这次旅程,带给我的远不止知识。它让我在跨文化环境中锻炼了独立生活与沟通协作的能力,也让我对心理学专业产生了更强烈的使命感与归属感。我看到了它在真实世界中的巨大潜力,也明确了未来深造和努力的方向。我将怀揣这份成长与感恩,在心理学的探索之路上继续坚定前行,努力用所学所悟,为理解人、关怀人、助力人,贡献自己的一份微光。这段寻心之旅,终将照亮我前行的漫漫长路。

上一篇:【KCL暑期交流项目】个人总结(薛润柯)

下一篇:【KCL暑期交流项目】个人总结(黄哲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