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际交流| 学生交流经验分享 |
【2023第15届亚洲社会心理学双年会】黄铃铃参加国际会议总结 |
发布时间:2024-03-10 作者: 浏览量: 【关闭】 |
本人,心理学部2020级博士研究生黄铃铃于2023年7月9日至7月15日参加了由亚洲社会心理学协会主办的第15届亚洲社会心理学双年会及其暑期班。现本人就参会过程及感受进行总结。 简要行程概括: 本人于7月9日于北京市乘坐飞机直飞香港,并于当日下午四点半抵达香港国际机场。在完成手续办理后,本人乘坐巴士等交通工具于晚上八点半间抵达会议主办地点,即香港教育大学。在志愿者的带领下,本人完成了暑期班的注册工作,并成功入住教育大学的学生宿舍(赛马会学生宿舍)。 本人于7月10日开启暑期班学习历程。在为期三天的暑期班学习中,本人与来自世界各国的硕博生们在香港教育大学的教室中上课、讨论与交流,并在12号下午代表小组完成了小组研究计划报告演讲,并以次结束了暑期班的行程。 随着暑期班行程的结束,本人于7月12号下午搬离了赛马会学生宿舍,并入住了事先预定的位于沙田区的凯悦酒店。在接下来的三天(13-15)间,本人均住在该酒店中。在13-15号的早上,本人于上午八点至八点半间于酒店楼下的公交站台乘坐会议方安排的大巴至香港教育大学,参加会议,完成学术报告的同时聆听不同领域学者的学术报告与成果,并与不同学者交流学术思想,学习不同的研究思维与方法。在每天下午大概六点半的时候,会议结束,本人便会乘坐专门的会议大巴回到酒店附近,结束一天的行程。 14号下午,会议结束时,我们在会议方的指引下来到沙田区的会所一号粤菜馆出席了由主办方主办的会议晚宴。在该晚宴上,我们品尝了粤菜美食,与其他国家的学者进行了学术交流。在晚上十点左右,晚宴结束,我们各自返回酒店,结束行程。 15号下午,随着闭幕式的介绍,本次会议宣告结束。本人回到凯悦酒店,带着行李坐上了通往深圳罗湖的地铁,并在罗湖口岸通关回到了深圳本人的家中,从而结束了本次会议的所有行程。 参会内容和表现: 在本次会议中,本人主要参与了暑期学校和正式会议中的论文报告两个部分。 在暑期学校中,本人与另外两名分别来自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博士研究生共同组成了学习小组,围绕“乌托邦内容及其影响”这一主题进行讨论与交流,并最终提出了从性别平等乌托邦切入,探讨性别乌托邦对集体行动的影响这一研究设想。在三天的学习时间中,本人与两名小组成员积极沟通讨论,对给定的研究主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并共同努力明确研究问题、理论背景、现实意义、方法设计等方面。在研究计划呈现方面,本人负责了理论背景、概念界定、模型建构及方法流程等部分的ppt与文稿的制作,并代表小组在最后一天(7.12)下午完成了研究计划的报告展示,得到了各位指导老师与同学们的认可与支持。 此外,在暑期学校中,本人有幸在Yoshi教授的指导下与组员共同完成研究计划。Yoshi教授是乌托邦思维与乌托邦内容领域研究的开拓者,他耐心地向我们讲解了探讨乌托邦问题的社会心理学意义、为我们答疑解惑、帮助我们发现研究设想中的不足与可以改进的地方,给予了我们充分的支持与鼓励。Yoshi教授作为我们的良师,锻炼了我们的研究思维与能力,让我们对“何为重要的研究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最后,在暑期学校中,不同组别的老师均就科研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为我们进行了全方位的答疑解惑,并以主题报告的方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背后的本质及可能的解决思路。这个部分对于科研初学者的我们而言意义重大,本人也在一次次的主题报告中收获颇丰。 在正式会议中,本人于13号下午在“道德的认知基础”模块完成了全英的论文报告。论文报告主题为“外群体人性化促进碳排分配正义”。在12分钟内,本人向听众介绍了气候变化的危机程度,国际碳排分配作为缓解气候危机的重要手段及其面临的社会困境。基于社会认同理论视角,本人的研究通过引入外群体人性化及公平圈解答了如何促进国际碳排分配正义,进而促进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难题。在完成报告后,部分听众提出了诸如“如何控制潜在因素的影响作用”、“外群体人性化的作用是否有足够强的生态效度基础”等学术问题,本人对上述问题一一进行了解答,得到了积极的反馈。 除了完成自己的学术报告,本人也积极聆听了不同领域的学术研究者的研究报告,并在此过程中收获了许多。由于聆听学习的报告较多,无法一一列举,本人仅挑选几个印象较为深刻的报告进行介绍。本人第一个想分享的报告探讨了各国处理新冠疫情差异的文化基础。研究者提出了应对新冠疫情的处理行为文化模型,并引入互依性与独立性以及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等文化差异核心维度,从理论和实践上阐明了为何东西方国家在应对新冠疫情的处理方式上存在巨大差异。该系列研究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了不同国家应对新冠疫情的差异性政策及措施,为理解这种差异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本人第二个想分享的研究报告在已有个体主义及集体主义理论模型的基础上针对中国文化特征进一步区分了理性个体主义及功利主义个体主义。这种维度的细分并非毫无缘由,而是从现实中国文化的特色出发,精准定位了中国文化下个体主义的不同表现形式。该研究从理论上拓宽对个体主义的理解的同时,在实践上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中国文化背景下人们行为模式的不同心理基础,有着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本人想分享的第三个研究则是针对“内卷”这一社会现象进行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该研究不同于其他研究从概念或理论出发寻找研究问题,而是着眼于社会现象及热门问题,针对“内卷”这一新兴社会现象及热点,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探讨了“内卷”背后的心理基础及作用机制。该研究从问题提出到理论建构到研究方法及理论意义等方面均给本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对该研究的了解,本人更深刻地认识到了社会心理学的魅力,社会心理学能将从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抽丝剥茧,提取出现象背后的心理本质,并从描述、预测、干预等层面逐步递进,为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们幸福水平提高多维度多层次的思路与方向。同时,社会心理学从现象出发,针对有趣的现象或问题,从深刻的理论出发,为人们理解社会提高不同的视角。 最后,本人想分享一个针对人工智能与人类关系领域的研究报告。该报告围绕人们在孤独的情况下是否更可能拟人化人工智能的研究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并逐步递进完成了三个非常优秀的研究,且均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中。本人对该研究问题并不熟悉,但该报告展现的如何针对一个特定的研究问题不断深入思考,并基于实证研究不断验证相关的假设的研究思路给了本人巨大的启发。在过去,本人针对某个特定问题完成研究后往往陷入不知道下一步研究应该如何开展的困境中。受限于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及研究经验太少,本人往往不知道该如何针对一个主题开展不同的研究,从不同的侧面验证一个核心的观点,并丰富研究结果,从而给读者提供更为丰富的知识与理解。而该报告则层层递进地演示了如何完成系列研究的思路。 参会主要收获: 在本次会议中,通过聆听报告以及与各位研究者交流,本人收获了许多。在本领域中,本人聆听了众多与道德心理学及气候问题相关的报告,了解到不同领域研究者均尝试将道德心理学相关理论应用于解决现实重大问题中,并且在此过程中丰富及拓宽了对已有理论的理解。此外,新研究方法及思路的引入亦为拓展及深化对已有研究的理解提供了重要支持。再者,通过本次参会,本人意识到本国学者在将道德心理学理论本土化上做了大量工作,并尝试从实证研究上论证中国特有的道德意识形态及其对人们行为认知的影响。这些研究对于本人后续研究有着重要的启发。另一方面,本人在参会期间有幸与来自不同国家的研究者进行多次深入会谈。通过这些交流,本人学习到了不同的研究思路及提取研究问题的方法。不同的研究者往往在思考问题上有不同的侧重点,并且在分析和提取研究问题上有不同的方法,而学习这些方法能有效提高我们的研究质量。同时,通过对不同思路与方法的学习与吸收,有助于我们跳出单一的研究取向及方式,对于个人学术水平的提高亦有着重要的意义。最后,通过与这些不同背景领域的学者建立联系,有助于未来开启跨方向跨研究问题的合作,对于促进学科发展同样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黄铃铃 2023.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