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际交流| 学生交流经验分享
【2024第三十三届国际心理学大会】胜瑞珂参加国际会议总结
发布时间:2025-04-17      作者:       浏览量:       【关闭

     我是心理学部2022级博士研究生胜瑞珂,于2024年7月21至26日在捷克布拉格参加第33届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收获颇多。对此次参加国际会议总结如下。

一、行程。

本人和课题组成员(导师:徐慰老师,课题组成员:黄莹、王寿湜、马冉)于2024年7月20日从北京出发并抵达布拉格,当天整理安顿。21日报道注册,并参加开幕式。22日-25日听汇报。26号口头汇报。27日返程,并于28日抵达北京。

二、参会内容和活动:本人的演讲内容。

关于正念和进食问题,以及抑制控制的中介作用,来自追踪测量和动态评估的证据。我们都知道食物会给人体活动提供热量,并满足口腹之欲,然而现在流行的“以瘦为美”的价值观会让人们对食物产生又爱又恨的心理,不能够正确恰当地去进食,那这就是进食障碍产生的基础。对于进食障碍的治疗和预防成为研究者们关心的问题。

以往研究发现正念是预防进食障碍的有效方法,但是正念如何作用于进食行为目前有待研究。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为什么要关注进食障碍这个问题。进食障碍是一种异常进食行为模式,对食物和体重、体型的过度关注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综合征;会反复出现暴食或节食;除了较为常见的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症和暴食症,还有一种是具有进食障碍的临床特点,但不完全符合诊断标准,叫做非典型进食障碍,或者说是进食障碍亚临床状态。从上海精卫中心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最近几年进食障碍门诊就诊人数是骤增的;在2020年,对上海地区大学生进行筛查,发现进食障碍倾向检出率为 30.6%。近年进食障碍患病人数在增加,而大学生又是进食障碍的高危群体,所以对于大学生进食障碍的预防以及机制值得研究。

正念是对于进食障碍很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手段。它是指有意识、此时此刻和对当下不加评判的注意。既可以作为特质去研究,也可以作为状态去进行研究,特质是指对当下经验保持觉知和专注的总体倾向,状态正念会受外界环境和自身内部的影响而波动。正念在状态和特质水平上的评估,可能会对进食障碍症状的关系产生不太一样的结果,所以我们将它分为特质和状态两个层面进行研究。除了整体性的概念,正念还细分为五个维度,分别是观察、描述、有觉知的行动、对内在经验的不评判和不反应。

根据正念认知模型,正念练习过程中强调的就是保持对呼吸的注意力,人们需要将已经漂移的注意力持续拉回到感受当下的状态,抑制跑神的过程,所以高正念的个体可能就能够更好的抑制自动反应,也就是降低了去抑制水平,去抑制是抑制解除的行为。

抑制控制过程有助于缓解不适应应对行为,比如说不适应的进食模式、暴饮暴食等。去抑制可能会导致进食障碍行为。那么总的来说,因为正念能力高的个体能够更好地应对脑海中自动化的想法,具有较低的去抑制水平,又因为低水平去抑制会减少进食失控等异常进食模式,那么正念很有可能通过去抑制进一步作用于进食障碍行为。

对于正念我们刚刚提到的,它不仅是有这个整体性的概念,同时也细分为五个维度,对不同维度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哪些成分对于进食障碍行为的预防和影响的效果更强。根据以往研究发现正念的五个维度在进食问题行为上发挥着不一致的作用,观察维度和其他四个维度的作用效果是相反的,因为观察和不适应的负性心理结果相关,可能会产生对体重和食物线索的过度关注,这也是进食障碍的核心特质。

因此,提出以下假设,对于高观察水平的个体,可能会通过去抑制作用于较为严重的进食障碍行为水平。对于正念及除观察外的四个正念的维度来说,可能就能够通过低水平的去抑制,进而作用于较少的进食障碍行为。

以往研究从内容上来说,大多是探究正念对于进食问题的直接影响,较少探讨机制。从方法上来说,较少采用追踪的方法从纵向的角度去探究。也有研究者采用实验法,去看短时间的正念干预是否会对进食障碍亚临床个体的进食障碍行为产生影响,结果是不显著的。这可能是因为在实验室情境下,缺乏生态效度。为了弥补以往研究的不足之处,我们采用动态评估的方法,对进食障碍亚临床大学生进行研究。

首先来看研究一。研究一采用追踪测量的方法,测量3次,为期6个月,第一次测量特质正念和进食障碍水平,第二次测量去抑制,第三次再进行进食障碍水平的评估。三次都参加的大学生共791人,采用SPSS进行中介分析。

研究工具包括被试的基本信息、五维度正念问卷、去抑制和进食障碍检查量表。

控制基线期的进食障碍水平和性别年龄后,结果发现,从自变量到因变量的总效应来说,正念和有觉知的行动这个维度对于进食障碍行为的预防有显著作用,其他四个维度没有显著作用;在考虑到去抑制的中介后,正念、描述、有觉知的行动和不评判对于去抑制有显著负向作用,与假设一致的是,正念观察这个维度正向预测去抑制,并且去抑制会显著正向作用于进食障碍行为。除了不反应这个维度,去抑制在正念其他维度到进食障碍行为的中介效应显著。

我们不仅仅关心普通大学生群体,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大学生是有进食障碍的倾向,我们想要知道,除了正念保护大学生降低罹患进食障碍的风险外,对于这些稍微特殊一点的人群来说,正念和五个维度是如何影响日常生活中的进食问题行为的。那么研究二就采用动态评估的方式,针对处于进食障碍亚临床的大学生,探究状态正念对于日常进食问题行为的动态作用,以及状态去抑制的中介作用。

首先筛选处于进食障碍亚临床的大学生,接下来给研究对象发送问卷,连续十天,每天固定五次时间点填写相同的问卷,要求半小时内填写完毕,最后共96人符合条件纳入分析。

具体结果,从个体内水平来说,也就是横虚线上面这个,日常生活中的状态正念可以显著预测接下来一段时间的进食问题行为,也就是说,某一时刻状态正念水平越高,那么接下来出现进食问题就越少,状态正念对于去抑制没有显著作用,去抑制的中介作用也不显著;在个体间水平来看,一个人整体的状态正念水平越高,那么总体的进食问题行为越多,去抑制水平越低,正念可以通过去抑制作用于进食问题行为。但是观察这个维度,只有个体内水平对去抑制有显著正向作用,其他路径以及去抑制的中介效应都不显著。

对于正念的描述和对内在经验不反应维度,不管是在个体间还是个体内,除了去抑制对于进食问题的关系显著外,其他路径还有中介作用都不显著。

有觉知的行动和不评判维度类似,不管是个体内还是个体间,有觉知的行动水平越高,那么接下来或者整体的去抑制和进食问题水平就越低,在个体间水平去抑制的中介显著,但是个体内水平不显著。

总的来说,通过追踪测量和动态评估的方法,分别对普通大学生和处于进食障碍亚临床的大学生进行研究。对于普通大学生来说,特质正念和有觉知的行动作为保护因素,可以减少进食障碍发生的可能性;对处于进食障碍亚临床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状态正念、有觉知的行动、不评判对于进食障碍行为有保护作用。去抑制作为正念作用于进食障碍行为的机制,更有可能从特质层面发挥作用。研究不仅从正念这个整体性的概念出发,还将其具体为五个维度,这对大学生进食障碍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了侧重思路。

三、参会内容和活动:所听报告的主要内容

题目: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positive body image throughout lifespan. Speaker: Mika Omori

身体不满是进食障碍、吸烟、抑郁、运动减少、体重增加和不健康饮食的危险因素。通常,身体不满研究强调的是希望变瘦的年轻女性,尽管此类研究的目标在性别和年龄方面已经变得多样化。积极的身体形象对健康相关行为的重要性。对个人来说,保持积极的身体形象以保持健康至关重要。演讲者介绍了身体形象在人一生中的重要性,并讨论心理对制定积极身体形象的有效干预措施的贡献。

那么如何树立积极身体意向?个人层面来说,关心关爱自己,需要有自我同情,强调身体功能,而不是身体作为对象,更多关注功能比如健康、身体能力、感官功能而不仅仅是形象。社会层面上,积极建立身体形象,营造健康的环境,改变人体模型的大小等。

题目:Does a brie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decrease or increase self-enhancement and wellbeing.

Speaker: Ivan Nyklicek

正念冥想项目对心理健康的有益影响部分是由于自我功能的减少。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一些冥想形式实际上可能会增加自我提升。目的是在异质样本中研究短暂的正念冥想对自我提升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在四周的时间里,人们每周在练习在线15分钟正念冥想前后完成关于自我提升、享乐和幸福感的在线问卷。正念冥想导致自我提升和自尊略有但显著的增加,但没有带来享乐或幸福感。

有证据表明,在进行短暂的正念冥想后,自我增强略有增加。虽然效果很小,但它与正念冥想所声称的自我减少效果不一致。

题目:Integrating lifestyle management into primary mental health care: a five factor treatment model.

Speaker: Robyn Vines

综合的、多学科的、初级精神卫生保健可以帮助解决西方世界大部分地区仍然存在的“不快乐的医学化”和占主导地位的生物医学范式问题。药物治疗往往仍然是初级保健中首选的也是唯一的治疗方法,使心理和一般健康的关键心理社会维度得不到充分治疗。介绍一项重度抑郁症的治疗案例研究,说明一种综合初级心理卫生保健模式,其中包括一个生物心理社会治疗框架,这在医学和心理学中经常被提及,但在患者首先寻求帮助的初级保健中仍然很少提供。它涉及一种协作护理方法,在这种方法中,专业人员在“现场”共同努力,为患者的常见共病疾病提供最佳、多方面的治疗,并从“人”及其复杂的相互关联的个人、心理和健康叙述开始,以综合的方式思考这些疾病。它需要对相互关联和共存的精神和生理并发症提供“全面治疗”,包括已知对精神和一般健康和福祉产生不利影响的生活方式因素。该方法与当前世界各地初级保健环境中普遍存在的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高度相关。

James Bray

四、参会主要收获

知识更新与深化:会议期间,我深入了解了当前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趋势。通过听取多位专家学者的报告,我对一些前沿理论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同时也对某些长期困扰我的学术问题有了新的见解。

通过会议,我及时了解了国际上心理学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方向。这有助于我更好地把握自己的研究方向,避免与国际前沿脱轨。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心理学者交流,这为我提供了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研究者交流的机会。通过这些交流,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心理学的国际性和多元性。不仅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也激发了我对心理学未来发展的更多期待。

此次心理学学术会议不仅让我收获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技能,还拓宽了我的国际视野。未来,我将继续深化自己在身体意象、正念冥想等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并努力拓展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机会。

上一篇:【2024第三十三届国际心理学大会】苗晓燕参加国际会议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