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际交流| 学生交流经验分享
【伦敦KCL暑假交流项目】个人交流总结(于欣禾)
发布时间:2024-09-18      作者:       浏览量:       【关闭

“When a man is tired of London, he is tired of life; for there is in London all that life can afford.

——Samuel Johnson

早有听闻道一个人如果厌倦了伦敦,那么他便厌倦了生活,因为伦敦蕴含了生活所能拥有的一切”,但实际上在前往伦敦之前,我对于伦敦的想象并不多,无非是从英剧,或是同学的朋友圈里得到一些只言片语:25磅的三明治,红色的巴士,世界的中心,泰晤士河上的塔桥,英国唯一的城市……因此,自从报名参加此次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和伦敦国王学院暑期项目,我一直非常期待此次伦敦行。这是我第一次出国第一次在全英语的环境生活,也是第一次亲身体验异国课堂、用外语学习专业知识,所以在漫长的行前准备中,我的心情忐忑不安。一方面,一想到可以探索新事物,我感到十分兴奋;但是另一方面,面对行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我也感到一些焦虑和不安,特别是签证的申请时间非常紧张,恰好与本基答辩、期末周相撞,又因为是第一次申请签证,材料准备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我感到手忙脚乱,甚至对自己参加此次项目的决定产生怀疑。但是反应过来时,人已经坐在了飞机上,而当飞机落了地,真正踏上伦敦的街道时,我发现我之前的焦虑或是忐忑都是多余的。为期两周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不仅验了全英文式教学心理学,也在课余时间感受了英国当地的风土人情,让我有非常大的感触。




首先,先谈谈我在课程中的收获。KCL的课堂和国内课堂相比会有很多互动和小组讨论。在课堂内容推进的过程中,老师会提出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先去思考、讨论,然后一起得到正确的结论并互相展示、交流,而不是将所有标准答案一股脑儿地扔到面前被动的吸收。课堂讨论的过程是一个思想碰撞的过程,在讨论过程中小组成员间会产生各种各样有趣的想法,从而产生“1 + 1 > 2”的效果例如,在介绍完story的组成因素后,Claire Heard博士通过组织同学们编写故事,将同样的事实在两种视角下进行撰写,让同学们深刻意识到story的重要影响,从而说明叙事也会影响决策。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产生了许多天马行空的想法,既增进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也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KCL的课堂会采用更加丰富的教学形式,例如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由Fiona Essig老师授课“艺术疗愈”部分在Fiona的引导下,同学们从痴呆症、抑郁症等心理健康视角深入探讨了音乐在心理治疗中的奇妙运用,也认识了喜剧治疗(comedic therapy),着重介绍了黑色幽默(dark humor)以及笑声疗法(laughter therapy)。课堂可以分为教室内和教室外两个部分:在教室内,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外,我们还开展了喜剧治疗工作坊,给案例资料设计一个可能的基于喜剧治疗的干预方案,并与Fiona就设计方案等问题进行交流此外我们还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扭扭棒、粘土、画笔等多种材料,用艺术形式展现患者视角下的世界;在课堂外,Fiona老师带领我们参观了Tate Modern Gallery,去观看战争、色彩、图形等多种主题的艺术作品,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去理解和感受,最后进行个人探索,寻找馆内最能触动自己的艺术作品,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通过这种多元的形式,我们不仅能够获得深刻的学术理解,还能够将这些理论应用于现实世界不仅激发了我们对心理学应用的兴趣,还让我们意识到学术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紧密联系。


最后一天课程是我们的小组汇报,每个小组都讨论出一个话题,用这两周学到的知识设计一个有效的干预,用于解决环境相关的问题,改善人们的生活。我们组的成员很早就开始准备,最终的idea确定为如何促进老年人对sustainable food 的选择。我们一起分析原因讨论方法、思考干预方案和计划、制作PPT汇报。其中我负责思考干预方法和PPT的制作部分,尽管前期过程都比较顺利,在汇报当天却出现了没有预料到的问题:我负责的PPT部分由于网络原因没有顺利上传,而我恰好在当天也没有携带电脑。因此,我不得不独自返回,与时间赛跑,在小组汇报前取回宿舍的电脑而回程经历更是一波三折:坐上巴士后我发现没带宿舍钥匙,不得不在一站后下车走回学校,又因为极差的方向感找不到学校大门,和朋友沟通又说不清楚自己在哪里。一想到可能会由于自己的失误让整个小组的努力白费,我又紧张又害怕,急得在街头直想哭而路旁一个建筑的保安见到了徘徊的我,热心地给予我帮助,亲自将我送回了学校。幸运的是在小组汇报前我有惊无险的上传了PPT,赶上了最终的presentation。各组的汇报都很精彩,老师们也对我们的想法、干预以及预期结果做出了很高的评价,这让我们感到备受鼓舞,感觉自己在实践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除了课程内容外,伦敦的生活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这个过程中我不仅仅是一个游客,更将伦敦生活的方方面面体验了七七八八

首先在英语表达方面。在行前会上,我不免有些焦虑。我的口语基本没有得到过系统的锻炼,说英语时即使脑子里能及时反应,说出来却总是磕磕绊绊,导致我对于出国的语言障碍难免有着畏惧心理。刚到英国我总生怕自己出现差错,因此总是尽量避免与他人交流,即使是简单的点餐、结账这种简单场景开口前也都要做好久的心理建设,鼓起巨大的勇气。但是真正出国之后,才发现一直困扰我的语言问题并非如想象中那么难以克服。在课堂上,了解到我们对于自身英语听力和口语的担忧,老师们会放慢语速,耐心倾听我们的发言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在与日常的交流中,大部分用语也基本能掌握,即使有时出现一些专有名词,也可以用自己已有的词汇量将其表达出来。经过了两周的训练,我的听力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我说英语不再那么抵触。

其次,在文化体验方面。我在这座城市感受到了自由、友爱和开放。伦敦似乎并不像传统意义上的大都市,除了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更有许多在街头巷尾不期而遇的历史建筑。漫步在繁华的街道上,有时抬头就能看见出伫立几百年的教堂,种种历史的痕迹在不经意间展现伦敦厚重的文化底蕴。这些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老建筑与充满现代设计感的新建筑,共同组成了这个多元的城市。


相比于其他大都市,仅就个人这两周以来的感受而言,伦敦的生活节奏算不上很快。早上九点开始上课,大部分的学习、作业任务都能控制在课上完成,下午三点多放学后的时间就能自由支配。周末格林威治公园的草坪上有许多野餐的当地人,漫步于此能体会到浓浓的生活情调生活的意义不是在追赶,而仅仅是生活——这可能也是网上流行的所谓“松弛感”。再繁忙的集市摊主也会在五点多闭摊,大部分商店很早就会关门,街头艺人抱着吉他自娱自乐唱着歌,一大群鸽子咕咕叫着围住撒食的老人。人们不仅仅投入工作,也有充分的时间陪伴家庭,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松弛感”也会不时造成一些麻烦:例如公交车司机不知为何半路“撂摊子”,地铁某天突然停运,给通勤造成许多不便。

在伦敦当然也像平时上学那样,除了上课之外,每天费尽心思想得都是今天吃啥。我坚持用“食物”而不是“美食”指代这里的菜品,的确是无法昧着自己的良心:英国的食物确实不负享誉世界的“盛名”,我头两天在吃食堂里饭的每一口都感到十分新奇,忍不住和朋友互猜菜里到底包含了什么食材这些食材到底经历过什么变成这盘混合物。在无法忍受吃一半剩一半然后买块可颂(这是面包里唯一不会甜到发齁的)充饥这样的日子后我和朋友们探索了周边的餐馆,靠着网上的推荐度过那两周。不可否认的是伦敦的食物并非全都一无是处,比如一些非英国本土的海鲜饭、披、我吃过最好吃的海鲜炒面(顺便一提这是从中餐外卖软件熊猫外卖淘到的),未经英国人灵机一动加入调料仅仅油炸加工的炸鱼薯条还是十分推荐。


在KCL之行前,我经历了最糟糕的一个学期,学业的压力几乎把我击垮,我找不到未来乃至当下生活的目标或者意义。在伦敦的这两周我从当下生活中抽离出来,只是专心享受着一段时光。我记得爬了四五个小时前往Dover白崖,中途累瘫在路边的那一瞬间突然和自己和解了:也许生活并非只是那一瞬间的成功,在前进的路上我依然能看到大片大片的草地、大海和天空;也许有些事情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例如今天我竟然能走这么久,例如在国外留学也没有那么遥不可及。

KCL之行已经过去一个月,我依然会记得学便利店脆脆的可颂,和北师大乌鸦一样泛滥的伦敦鸽子,在厨房里与同学一起研究烤箱,在超长的课间去探索学校及周边。这个过程中我认识了新的朋友,经历了在英国的共患难同甘苦”后,在北师大校园再次见面会感到格外亲切。毫无疑问,KCL夏季学校的经历是我人生中一段宝贵的记忆,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户。在这段时间里,我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汲取了经验,结交了朋友。我由衷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和伦敦国王学院,是他们为我提供了这次难得的机会。

我会永远怀念这个夏天。




上一篇:【伦敦KCL暑假交流项目】个人交流总结(谢陈静雨)

下一篇:【伦敦KCL暑假交流项目】个人交流总结(詹皓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