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学研究| 学术前沿
面对面互动过程中母婴副交感神经调节的动态变化:母体情绪失调的作用——母婴互动的发展基础
发布时间:2023-09-07      作者:       浏览量:       【关闭


为什么母婴互动是研究关注的焦点?这就不得不提到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发展成熟后,会帮助孩子应对很多生活上、学业上的挑战,因此被认为是孩子社会情绪健康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 而在临床心理学领域,情绪调节困难,在近十年也受到了极大的关注。这是因为众多心理病理都包含了这一症状,比如抑郁症,焦虑症,以及人格障碍患者大多数都有情绪调节困难。为了预防和检测心理疾病,非常有必要了解情绪失调的发展源头是什么。

而在婴儿早期,儿童情绪调节在本质上主要是二元的。例如,婴儿严重依赖父母来获取有关对直接环境的适当反应的信息,而婴儿的痛苦信号通常会促使他们的父母采取行动来安抚他们,父母和婴儿之间这些时时刻刻、协调的情感和行为状态交流有助于塑造婴儿的调节能力。

对于每一对在亲密交流中的母婴,他们的生理动态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动态系统。在母婴互动的过程中,妈妈可以通过观察孩子来猜测孩子的需求,进行积极的回应。孩子可以通过观察妈妈来获取环境信息并且与环境互动。其中,孩子被唤醒的状态可能会预测妈妈的生理指标在下一个时刻会怎么变化,妈妈的生理也可能会预测孩子生理指标变化的程度,这个过程可以被称为耦合(coupling)。就像图1中用弹簧连接的两个箱子,母亲和婴儿之间彼此协调、传递着行为、生理和情绪状态。外源或内源的压力会扰动这个系统,使得弹簧缩短会变长,但弹簧中所储蓄的力,也会使得系统具有回归稳态的返回力。

1.png

图1

尽管以往研究发现,母亲的情绪失调与母婴的生理调节密切相关,但其中的基本机制仍知之甚少。针对这一问题,高梦宇老师和美国犹他大学课题组展开合作,提出在面对面的互动中,研究母亲-婴儿副交感神经调节的动态可以阐明这一问题。他们追溯到孕后期和新生儿阶段,来探究人类早期发展中导致情绪失调在危机因素,研究母婴在孩子七个月大的时候,在静止面孔范式的压力情境下母婴互动的过程,母亲与婴儿的生理动态如何随时间变化,以及母亲的情绪失调如何影响母婴的生理动态。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检查了 106 名母亲(平均约30岁)及其 7 个月大的婴儿(55 名男孩)在静止面孔范式 (still-face paradigm, SFP) 期间的母婴呼吸性窦性心律失常 (RSA) 动态。在这个范式中,母亲(平均约 30 岁)被要求在与婴儿面对面坐2分钟,但是要保持表情平静,不能对婴儿做出任何的声音或表情的反应——这往往会让婴儿很沮丧,处在一个轻微的压力环境中。之后,母亲就可以恢复正常的表情,像平时一样和婴儿玩 2 分钟。 在这项任务进行的过程中,研究者记录了婴儿和母亲的呼吸性窦性心律失常 (respiratory sinus arrythmia, RSA),将此作为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衡量标准。研究者首次使用动态系统和统计模型分析来研究在静止状态下母亲和婴儿的RSA如何随时间变化。

研究结果表明,母亲和婴儿静止面孔范式中都表现出了显著的 RSA 返回力。与之前的假设一致,母亲和婴儿的 RSA 都倾向于恢复到它们的稳态状态,为 RSA 的稳态特性的早期出现提供了证据。同时,该研究发现,婴儿的 RSA 与母亲 RSA 的变化无关,而母亲的 RSA 与婴儿 RSA 的变化无关(图2)。

2.png

图2

 

但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报告情绪失调程度较高的母亲的婴儿在母婴团聚期间表现出较弱的 RSA 返回力。也就是说,与情绪失调程度较低的母亲所生的婴儿相比,这些婴儿在团聚期间恢复到稳态 RSA 水平的速度要慢得多(图3)。

3.png

图3

 

此外,研究结果表示,母亲的RSA预测了压力源之后的婴儿RSA,表明母亲和婴儿的RSA之间存在耦合效应。这些发现表明,情绪调节失调的母亲的婴儿可能难以维持他们的平衡,高度调节失调的母亲在应激情况下更难调节他们婴儿的生理状态(图4)。

4.png

图4

 

这些研究结果也跟之前的研究结果一致:以往研究表明母亲如果自己的生理调节有困难的时候,母亲和孩子的互动也会受到负面影响。

总体而言,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对于那些情绪调节困难的妈妈,他们的宝宝因为返回力比较弱,保持生理稳态的能力较差。同时 ,他们的生理指标更难受到其母亲生理指标的影响,这可能也是间接反映了在婴儿处在或许紧张烦躁的状态下时,情绪调节困难的母亲或许不能有效的帮助婴儿进行调节。这种弱化的返回力和母亲对婴儿的生理的较差的调节作用,有可能是组成孩子早期调节能力的重要指标。 因此,提高妈妈的情绪调节能力,有可能对进一步减少这种情绪调节的代际传递的影响有重要的意义。

上述成果于2023年6月见刊于发展心理学领域和生理心理学领域的旗舰期刊Psychophysiology。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讲师高梦宇是本论文的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


Gao, M. (Miranda), Vlisides‐Henry, R. D., Kaliush, P. R., Thomas, L., Butner, J., Raby, K. L., Conradt, E., & Crowell, S. E. (2023). Dynamics of mother‐infant parasympathetic regulation during face‐to‐face interaction: The role of maternal emotion dysregulation. Psychophysiology. https://doi.org/10.1111/psyp.14248



上一篇:心理学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杨春亮副教授和罗良教授受邀在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发文揭示测试练习对学生考试焦虑的缓解作用

下一篇:杨秀杰副教授课题组在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上发表论文解释儿童早期映射能力对儿童数学能力发展的影响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