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动态 |
【新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本科生孙宇琪、石艾珂以第一作者身份在Educational Psychological Review发表研究成果 |
发布时间:2022-03-08 作者: 浏览量: 【关闭】 |
2022年3月4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本科生孙宇琪和石艾珂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教育心理学国际知名期刊Educational Psychological Review(IF5 = 11.19)发表了题为Long Lasting Effects of an Instructional Intervention on Interleaving Preference in Inductive Learning and Transfer的研究成果。 归纳学习(包括类别学习)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大量研究表明,相比较于比组块学习(massed learning;即组块呈现样例),交替学习(interleaved learning;即交替呈现样例)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归纳学习效率,这种现象被称为交替效应(the interleaving effect)。尽管交替学习是一种更有效的学习策略,但人们却普遍错误地认为组块学习策略更有效,表现出元认知错觉。这种元认知错觉进一步导致人们在自主学习的情况下更多地使用更低效的组块学习策略进行归纳学习。北师大元认知与学习课题组(课题组网站见http://metacog.bnu.edu.cn/)近期开展了一项干预研究,考察外显的指导语(explicit instructions)能否作为一种有效的干预策略,矫正这种元认知错觉,使得学习者能够意识到交替学习策略更有效,促使学习者主动使用交替学习策略并提高归纳学习效率。 本研究共包含四个实验。实验1共招募了60名北京师范大学大学生被试,他们被随机分配到干预组和控制组。在第一部分的学习任务中,两组被试需要学习12名画家的绘画风格。对于其中6名画家的绘画风格,被试需要采用组块学习策略进行学习,而对于另外6名画家的绘画风格则需要采用交替学习策略进行学习。学习结束后,两组被试参加一个简短的分心任务。之后,两组被试参加归纳测试。测试结束后,两组被试需要判断哪种学习策略更有效:1.交替学习更有效;2.两者相差不大;3.组块学习更有效。 之后,两组被试开始阅读干预指导语。在干预组的指导语中,每名被试可以看到自己在两种学习条件下的测试成绩和前人关于交替效应的研究结果(见下图B)。通过阅读干预指导语,干预组被试能够清晰地意识到交替学习策略比组块学习策略更有效。与之不同,控制组被试则阅读与交替效应无关的指导语(即阅读“安慰剂”指导语)。阅读完指导语后,两组被试再次判断哪种学习方法更有效:1.交替学习更有效;2.两者相差不大;3.组块学习更有效。 接下来,两组被试开始参加第二个学习任务。在第二个学习任务中,两组被试需要学习另外12个画家的绘画风格。对于每一个画家,他们需要决定使用哪种策略进行学习:1.交替法;2.组块法。随后,他们使用自己选择的策略学习每一位画家的绘画风格。学习结束后,两组被试参加归纳测试。 研究结果发现,(1)在第一个学习任务中,两组被试在交替学习条件下的成绩均显著高于在组块学习条件下的测试成绩,展现出了交替效应(见下图A);(2)在干预前,两组被试均错误地认为组块学习策略更有效,然而,在干预后,干预组正确地意识到交替学习策略更有效,而控制组依然错误地认为组块学习策略更有效(见下图B);(3)在第二个学习任务中,干预组被试更多地选择使用交替学习策略进行学习,而控制组则更多地选择使用组块学习策略(见下图C);(4)在第二个学习任务中,干预组的测试成绩高于控制组(见下图D)。 上述结果表明,外显的指导语是一种有效的干预策略,能够矫正学习者关于交替效应的元认知错觉,促进学习者更多地使用交替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归纳学习成绩。实验2-4重复了实验1的研究结果,并进一步发现这种干预效应是长时可持续的(实验2),而且能够成功迁移到不同领域的归纳学习(实验3和4)。 上述研究结果于近期发表在教育心理学国际知名期刊Educational Psychological Review(IF5 = 11.19)。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本科生孙宇琪和石艾珂同学为本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该论文的通讯作者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心理学部的杨春亮副教授和罗良教授,其他作者包括北京师范大学胡啸博士、伦敦大学学院David R. Shanks教授和课题组其他硕博士研究生。 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000742; 3217104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19NTSS28)及英国ESRC基金资助(ES/S014616/1),特此表示感谢。
论文链接: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0648-022-09666-5 课题组网站:http://metacog.bnu.edu.cn/ 相关参考文献: Yang, C., Luo, L., Vadillo, M. A., Yu, R., & Shanks, D. R. (2021). Testing (Quizzing) Boosts Classroom Learning: A Systematic and Meta-Analytic Review.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47(4), 399–435. Zhao, W., Li, B., Shanks, D. R., Zhao, W., Zheng, J., Hu, X., Su, N., Fan, T., Yin, Y., Luo, L., & Yang, C. (2021). When judging what you know changes what you really know: Soliciting metamemory judgments reactively enhances children’s learning. Child Development,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u, X., Zheng, J., Su, N., Fan, T., Yang, C., Yin, Y., Fleming, S. M., & Luo, L. (2021). A Bayesian inference model for metamemory. Psychological Review, 128(5), 824-855. Yang, C., Zhao, W., Luo, L., Sun, B., Potts. R., & Shanks, D. R. (2021). Testing Potential Mechanisms Underlying Test-Potentiated New Learn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