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动态
【专访】与Bob教授漫谈从咨询师到督导师的华丽转身
发布时间:2017-10-24      作者:       浏览量:       【关闭

=李娜   翻译=陈翊纾

人物简介:ROBERT N. PORTNOY 博士(Bob),美国内布拉斯加州执照心理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大学心理健康中心前主任,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教育心理学系教授,南京大学富布莱特学者、客座教授。

L=李娜,B=Bob教授)

 

L:可以谈谈您对督导的理解吗?

B:督导有很多定义。在我看来,督导是由一个高资历的专业人员对同专业内下级或初级人员所提供的一种干预。督导关系有评价的部分,督导师一定会评价被督导者,督导还要持续一定的时间,不是单次针对某个个案进行咨商。

概括来说,督导关系应该聚焦于三个重要方面。第一,被督导者的成长。我们希望他们成为更专业的咨询师;第二,保障来访者的权益。我们希望被督导者没有对来访者做任何伤害性的行为,最好能给予相应的支持和帮助;第三部分,对咨询师的评估作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把关。

第三点是让督导师可能会感到尴尬的地方。对于督导来说,我们需要把握从业人员的专业性,决定某个人适不适合在这个领域中继续工作。如果外面有一些咨询师,他的咨询没有什么作用,甚至可能会伤害来访者的话,我们就有责任把他们挡在外面。

在中国的文化中,可能会存在督导对评论者角色的回避,不过,我们不得不强调这一点,因为这是督导这个角色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图1 Bob教授 


L:我知道您在这个行业工作了很多年,在您看来,督导培训为什么这么重要呢?

B:督导是未来咨询师最重要的从业基础。一个好的督导师可以帮助咨询师提高他们的临床技能,能够加强他们和个案的咨访关系,也能更进一步提高咨询效果。

其次,在实际层面上,美国心理协会要求咨询师接受一定时长的督导后才能成为合格的咨询师,取得相应的执照或者认证。对于中国这个拥有世界上最大人口的国家来说,行业也会越来越专业化,未来会更多的心理咨询师需要接受综合培训。

最后,督导培训关系到多重利益,比如,督导者的福祉与职业发展,来访者福利以及对专业的保护,从而进一步推动整个行业的正向发展。


L: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想了解一下美国的督导体系是什么样的?

B:在我读临床心理学博士的年代,大概是上个世纪70-80年代初的样子,是没有督导培训的,也不会有专门的督导课程。我所在的项目,有一个老师意识到督导培训的重要性,所以我也能很早地接触到这些东西,并产生了兴趣。

我在内布拉斯加州教督导课程教了15年,当时分为两个学期来上,第一个学期是教学,讲课式的,另外一个学期是体验,以实践为主。大部分研究生以上水平的督导课都是一个学期,在我后来执教的时候也改为一个学期了。但是在美国绝大部分督导课还是包括讲课和实践两个部分。

在美国,不同的州有不同的考核标准,如果你要成为有执照的心理咨询师,你必须接受有执照的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的督导。

PS:这里简单说一下实习心理咨询师督导制度。在欧美国家和台湾地区,实习心理咨询师都必须在接受个体督导的情况下才允许接待个案。在台湾,报考心理咨询师的资格包括至少接受过50小时的个体督导。在美国,以马塞诸塞州为例,报考心理咨询师必须接受过130小时的督导,其中至少75小时须为个体督导。)


L:在美国,从咨询师到督导师的入门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人有这样的能力?

B:在美国,对督导师的要求并没有统一的资格认证标准,某些州有一些具体化的要求,比如,在加州你拿到执照再执业四五年之后才能督导别人。

在以往看来,你拿到执照就有资格督导别人了。但我觉得这是美国督导系统中的一个问题。我们对督导还存在一些传统的看法,比如“咨询师的老师”,一个有经验的咨询师便可以去督导一个新手咨询师了。这基于一个错误的假设,如果你知道怎么做好咨询,你就知道怎么做好督导,其实这是不成立的。

比如,一个棒球运动员,可能他击球击得非常好,但是如果他没有办法明白他怎么做到这些的,他就没有办法成为一个好的教练,并把这个技能教给别人。

图2 Bob教授在心理健康服务中心


L:大家对督导的普遍误解是什么?这会产生什么问题?

B:正是基于不同的现实问题,进一步体现了接受系统的督导培训的重要性。比如,有的人分不出咨询和督导的异同,好的咨询师和好的督导师虽然有部分相关,但也有完全不同的任务和要求。

在美国存在着对督导的误解,可能在中国也存在相应的问题。很多人理解督导只是和咨询师讨论个案的情况,告诉咨询师该怎么和个案工作,可能他们完全关注临床案例本身的内容,这个并不叫督导,应该叫个案咨商。

督导关系应聚焦于我们前面说到的三个重要方面。可能大家更多地关注在怎么教咨询师和个案工作的问题上面,对保障来访者的权益以及评估者的角色等方面有所忽略。

咨询有不同的流派,督导也有不同的模型和理论取向,我会在督导课上为大家讲述不同的模型。我认为,最糟糕的督导是完全按某一个咨询流派的理论来进行工作,整个过程下来,基本上是完全按照某个理论为被督导者做了一次咨询,这个和督导在感觉上是完全不一样的。

 

L:什么样的督导模型是一个好的模型?

B:我强调的是一个发展的模型。我认为,被督导者的成长过程是有不同的阶段的,分为停滞、困惑和整合三个阶段。

在停滞阶段,咨询师是缺乏觉察力的,有着盲目的稳定和安全感。他可能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学得已经很不错了。如果你去采访研究生院还在上学的咨询师,他可能会说,我生来就是一个咨询师,从小到大别人都问我各种问题,我一直都可以帮助别人,我知道该怎么做咨询。但是,当他遇到一个个案,比如有自杀倾向或者抑郁症的人,他觉得他自己的技能都不管用了,也不知道该怎么用,这个时候就会有困惑产生,并进入下一个阶段。

在困惑阶段,咨询师会感到非常不舒服,他可能想用各种方式去摆脱这个阶段,督导的职责就是让咨询师也就是被督导者停在这个阶段,让他学会他应该掌握的技能。虽然他们最终会到整合阶段,达到暴风雨之后的平静期,但你没有办法绕过这个困惑期。这是督导需要扮演的很核心的角色,当然也有其他角色。

督导还需要不断地评估被督导者在某个时间点需要挑战还是支持。这一部分和做咨询师是很相近的,就是在对个案工作的时候,你要判断什么时候你要挑战他一下,什么时候你要退一下,什么时候你要支持他一下。比如说,你有一个被督导者,他被困惑期的压力完全压倒了,觉得自己完全没有办法继续做下去,甚至想要退学的时候,你显然不会去挑战他的。如果有人防御了自己的焦虑情绪,退回到了停滞期,他觉得自己知道怎么做,不需要督导,自己能搞定,这样的时候你就需要挑战他。

 

L:有一个现实问题,那些处于停滞期的咨询师可能不会主动来到都到面前,这个时候该怎么办?

B:我们知道,中国紧缺专业的咨询师。在目前的情况下,是存在这样的状况,可能最需要督导的人不会来做督导,这个问题超出了我们解决的范畴。不过,希望这一现状得到改善,也是我们推动和宣传督导培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美国,如果你想拿到执照的话,政策规定你必须接受督导,在中国,可能需要一个规范化的过程。正是因为这样的现状,才能凸显中我们现在所做的工作的深远意义。

图3 Bob教授与中心李非寒老师


L:如果我是一名有经验的咨询师,怎么才能知道我有没有成为督导师的潜质呢?

B: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如果你已经执业很多年了,你可能已经在做督导了。这个时候,现有的督导师考虑的问题可能不是潜质问题,而是自己的胜任力。如果他们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他们的工作成效可能就不够理想,或者说在专业技能上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

 

L:我想知道我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才能走进这样的高级督导培训班?

B:我认为,任何一个想要做督导的人都要经过这样的专业培训。不过我们还有一些入门标准,如果你的执业经验还比较浅,比如1-2年的样子,可以先等一等。

你需要一些实际的经验,知道好的咨询是什么样的,对于自己的咨询品质有一个清晰的把握。而不是那种处于停滞阶段的咨询师,对自己的专业技能只是盲目的乐观。

另外,你应该接受过系统的培训,有3-5年的经验。不过,年份不是最重要的。比如,有些人可能做了十年,他的知识和技能是不断地积累还是不断地重复,这其中有很大的区别。对督导来说,对自己的咨询能力要有自信的根基,你要知道自己好在哪些,有哪些不足。

最后,我非常看重你建立关系的能力。督导关系对于整个督导过程中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督导师对督导关系的质量承担着更重要的责任。作为一名督导师你需要考虑很多的因素,具备建构有效的督导关系的能力。

 

L:你可以简单介绍一下督导培训课程的体系吗?

B:督导培训的核心课程大概包括七个方面,我之前讲的match督导模型(包括心理治疗理论为基础的督导、发展模型和社会角色模型等多个类型)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接下来是咨询师的发展,我们会去深入探讨一个好的咨询师是怎么培养出来的?还有督导的方法和技巧,即为什么要发展出那样的督导关系?怎么发展出来?还有伦理、法律和一些职业操守上的问题。接下来是评估和执行(管理)的技巧,比如说你该怎么写记录,怎么写报告等等。

这七个方面是督导培训体系中的重要方面,结业之后你至少要理解督导模型的主要理论、督导的任务和功能、督导师责任,并通过个人督导的实践发展你的技能。


图4 Bob教授与家人在一起


L:我结业之后就可以成为合格的督导师了吗?在督导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得到什么样的支持?

B:关于技能方面,培训课程里会包含一些自我评估和他人对你的评估,比如内容的评估,或者是督导过程的评估等等。督导师也不是说学到什么程度就足够了,和做咨询是一样的,你要不断地去学习,不断地去成长。

至于你遇到的问题,至少在美国是这样的,不管你在什么阶段,你需要有个人和你讨论个案,他能够对你的困惑给出客观的看法。他可以是一个有经验的人,也可以是经验不算丰富但足够客观的人。一般来说,每个咨询师都需要有一个这样的同行者。

我之前在中国做过一些督导培训的课程,我去过很多城市,参加培训的那些人学员到现在也会和我有联系,遇到什么问题会发邮件给我。对行业来说,这不是一个专门的工作,对督导师来说,如果他需要这样的服务的话,他可以找他的同行,针对某一个个案进行咨商。

 

L:最后一个问题,如果我是一个新手督导师,我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

B:这个(困难)会有很多了。给你举个例子,我之前做督导培训的时候,有个女学员展示了一个个案,是她在大学心理咨询中心接的个案,她说她不喜欢她的来访者,她打算找一些理由不见他,慢慢地让来访者自己脱落。作为一个督导来讲,很多督导也会面临这样的挑战,你的被督导者出现了很多不专业的行为,这个时候你该怎么办?

作为一个督导师,你要进入职业评估者的角色,你要问这个被督导者,“你需要做一个决定,你是不是真的想留着在这个领域,还是说你想要去找一个其他的职业方向?”因为她对这个个案的做法是非常不专业的,你(督导师)要为这个负责。那个时候,其他的学员认为我对这个学员太严厉了,但我认为很有必要去强调这一点。

在中国文化里面,如果别人做了不负责任的行为,我们不会特别揪住他的问题点。每个人都想要说,我不想和别人发生冲突,我要和别人相处和睦相处。但是,这样的观点会给督导师的评估者角色带来挑战。

此外,作为督导师,你还要指出咨询师是否存在一些个人问题,比如物质滥用、吃药或者他自身的抑郁等,他可能会因为自身存在的问题损害了他的胜任力。有的咨询师临床判断能力不够好,这种判断能力经过培训并不能训练出来。你可能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发现这个人的判断能力确实很差,你就需要很诚实地和这个人讨论,这个领域到底适不适合你。

胜任力不足和胜任力受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如果是受损,比如面临重大应激事件(亲人去世)、物质滥用或者抑郁,你可以帮助他恢复到他应有的水平。如果这个人就是没有胜任力,你就需要认真对待这个问题,让他去寻找别的职业方向。

还有一个挑战性的问题是,你要去澄清咨询师和来访者的边界问题。在国内,很多咨询师和他们的来访者会有边界问题,比如有的人会和来访者一起出去吃饭,收来访者的礼物或者其他的情况,最极端的例子就是咨询师和来访者发生性关系。

我们还会面临一个很大的挑战,有一些新手咨询师,他们跟个案在一起的时候,可能出于安全(少犯错)的考虑,卷入太少,只是在那里陪伴,但并没有真正地去帮助他。有的人可能只是坐在那里,伴随一些“嗯嗯”之类的基本应答。这个时候,督导就需要让咨询师去承担更多的风险,去做一些真正的工作,迎接咨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挑战。

如果新手咨询师觉得没有信心,没有安全感,督导师需要找到支持他的方法和技巧。比如说,新手咨询师在接个案的时候,经常会面临个案脱落,他可能就会产生自我怀疑,督导师需要有强有力的干预,让他恢复信心并掌握他需要掌握的技能。再者,有可能我们做了很多努力,个案依然会脱落,也可能有个案自身的原因,我们要能承受住这个结果。

 

结语:感谢Bob教授的精彩分享。我们相信, 督导是一种独特的能力,是训练的“基石”。当我们把这一代的智慧传递给下一代时,这不仅仅是一种传承,作为一名优秀的督导师,你们的努力最终会影响心理咨询这个领域的发展。

 

(此外,Bob教授及北师大心理学部王建平教授、侯志瑾教授等人担任主讲的高级督导培训班正在火热招生中)

 

公众号原创文章归北师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版权所有

任何组织,机构和个人不得擅自转载和二次修改

转载请联系:bnu_mhs@sina.com

 

 

上一篇:【活动】心理学部学工办召开系列班主任培训会议

下一篇:【活动】“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