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动态
【新闻】“心理学与环境行为:共塑绿色行为与可持续发展未来”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4-06-21      作者:       浏览量:       【关闭


2024年6月12上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生态与环境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社会服务与教育工作委员会主办,应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科研管理办公室承办的心理学与环境行为:共塑绿色行为与可持续发展未来学术研讨会于北京师范大学成功举办。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来自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的十几位心理学、环境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心理学在促进亲环境行为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来自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科院心理所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参会老师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候任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刘力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副部长教授骆方开幕辞。骆方教授首先对各位老师莅临会议表示感谢和欢迎,并对本次跨学科深度对话表示赞赏。骆方教授指出,环境问题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福祉。希望通过这次研讨会,能促进心理学与环境科学的交叉融合,推动心理学研究成果在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刘力教授主持会议


骆方副部长致开幕辞

研讨会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教授杨智辉、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孙彦、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海林和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讲师黄玲玲五位专家学者进行主题报告。

清华大学的王海林老师分享了“双碳”目标下大学生低碳认知及行动意愿改变的研究进展。王海林老师指出,随着国内“双碳”工作的推进,大学生群体对“碳中和”的认知程度有所提高,对低碳行为的认同感增强,并在“吃穿行用”等各方面展现出积极的行动意愿。然而,大学生群体对低碳的认知和实践仍存在提升空间,需要进一步加强教育和引导。王海林老师建议,将大学生群体的低碳行动与校园碳中和建设相结合,并通过持续跟踪和鼓励,将有助于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


清华大学王海林老师分享研究成果

北京林业大学的杨智辉教授围绕“自然体验及其积极效应”这一主题进行分享。杨智辉教授指出,自然体验的最终目的包括了人的健康与发展和自然的健康与发展。杨智辉教授结合一系列的基础调查研究、相关预测研究和干预实践研究,全面展示了自然体验所带来的诸多积极效应,如促进积极情感、提高儿童幸福感水平、进促亲社会行为和亲环境行为、降低网络欺凌和攻击性等。杨智辉教授还详细介绍了多种自然教育方案的设计与实施过程,通过五感体验、知识讲授、情感表达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尊重自然,并最终实现自我发展。


北京林业大学杨智辉教授做学术报告

中科院心理所的孙彦老师分享了“2020-2024年度中国公民气候变化心理的追踪研究进展及政策启示”,深入分析了中国公民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孙彦老师指出,公众普遍认同气候变化的现实和人为因素,对气候变化的担忧程度较高,并支持多种气候政策。结合课题组近五年的研究成果,孙彦老师全面展示了个体内部感知以及外部社会因素对公众气候应对行动,包括对气候政策支持度和参与低碳生活方式意愿的影响。孙彦老师强调,心理学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了解公众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可以制定更有效的气候政策,并促进公众参与气候行动。


中科院心理所孙彦老师分享研究成果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的蒋奖教授围绕“以知促行”这一主题,深入探讨了个人亲环境行为的困境与应对策略。蒋奖老师指出,个人亲环境行为的困境主要源于“不知、误知、浅知”,即环境知识缺乏、效能感较低和内生动力不足。为了克服这些困境,蒋奖老师提出了“以知促行”的应对策略,包括知识传递、信念更新和价值观培育三个方面,旨在从多个维度推动公众采取亲环境行为。通过学习气候变化知识、掌握低碳生活方式、增强个人效能感、激活集体认同、树立生物圈价值观等途径,公众可以更好地理解环境问题,增强环保意识,并将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共同构建生态文明。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蒋奖教授做学术报告

广州大学的黄铃铃老师分享了道德动机影响人类气候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相关研究。黄铃铃老师指出,各国在碳排分配上存在分歧,导致构建人类气候命运共同体面临困境。通过三个系列实验发现,人性化可以增强人们对平等的偏好,并减少对效率的偏好,从而促进碳排分配的公平性。此外,认同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国家更倾向于追求效率,而认同平均主义价值观的国家更倾向于追求平等。黄铃铃老师建议,要建立公平的全球碳市场体系,提升各国自主贡献碳减排力度,以及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充足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以推动人类气候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广州大学黄铃铃老师分享研究成果

在提问和自由讨论环节,各位嘉宾畅所欲言,就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亲环境行为、纵向研究方法设计和心理学服务国家环境政策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开展了热烈而深入的对话和交流。


杨智辉教授与现场参会师生交流讨论

会议接近尾声,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生态与环境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教授吴建平进行了发言。吴建平教授对与会者的积极参与和贡献表示感谢,并强调了本次研讨会对于推动国内环境心理学发展和跨学科交流的重要意义,对环境心理学在建设美丽中国和促进公众亲环境行为中发挥积极作用寄予厚望。


北京林业大学吴建平教授发言

最后,作为本次研讨会的召集人,原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长、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许燕对未来更深入进行环境心理学的跨学科研讨进行了展望。许燕教授指出,本次研讨会成果丰硕,专家们分享了大量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并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为推动绿色行为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未来,期待更多专家学者加入这一领域,共同探索心理学在环境行为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做出贡献。


原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许燕教授发言

本次研讨会为心理学与环境科学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平台,五位专家学者分别从低碳认知、自然体验、公众气候心理与行为、亲环境行为困境与应对策略,以及道德动机等不同角度进行了精彩的分享。有40余位老师和同学线下参加了本次研讨会,还有200余位观众在线上观看了研讨会直播。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心理学将在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线上线下240余人参会

上一篇:【标题】心理学部主办期刊JPRP首次跻身JCR Q1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