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友之窗| 校友活动
【活动】北师大心理学部校友论坛第十四讲聆听柏阳校友分享“敬畏”
发布时间:2018-09-18      作者:       浏览量:       【关闭

2018年9月8日晚19:00,北师大心理学部校友论坛第十四讲在后主楼1318正式开始,本次有幸邀请到2006级心理学院校友柏阳分享了“敬畏生小我”与“心理学研究中的苦与乐”两部分主题讲座,现场观者如堵、座无虚席。

柏阳师姐2006年入学北师大,2010年以专业第一保送清华大学,2011年进入加州伯克利大学修读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博士,2017年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心理学博士,曾在社会心理学顶级刊物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上以第一作者发表文章,该研究被华尔街时报转载报道,而本次分享的“敬畏生小我”主题正是发表在JPSP的博士论文。

王芳老师担任本次校友论坛的主持人,也是柏阳博士本科阶段的班主任,她介绍柏阳博士是心理学部校友论坛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主讲人,是一位相当杰出的青年心理学研究者,本次分享的研究也是王芳老师人格课的必读文献。

第一部分柏阳博士介绍自己的研究——假设敬畏情绪使个体感受到社会融入的中介是“小我”的产生,而这个理论应是跨文化一致的。她进一步阐述了敬畏情绪(Awe)的概念定义,并首次明确界定了一个心理概念“小我”(small self),设计了测量方法,验证这一概念的独立性并确定了这个概念所反映的是一个心理特征。柏阳博士分享了自己研究设计的思路想法,为了确保所测敬畏是被是本人所体验的敬畏,她组织学生在优胜美地这个被公认最能让人产生敬畏情绪的地方完成了现场研究,并在渔人码头设立了对照组。任务中要求被试在方格中画一个“我”的形象。得到了支持理论的数据。

研究的第二个阶段柏阳博士用日记法的研究手段,要求清华大学本科生与伯克利大学本科生记录每天感到敬畏或愉快或悲伤的事件,找到了跨文化下敬畏情绪内核的共同性——敬畏让人感受到更小的自我也即是“小我”,并确实增加了个体的社会融入感。但跨文化下敬畏产生的来源各有不同,且社会融入的表达方式也存在差异。有趣的是,在一部分(8%)伯克利被试中出现了“自我敬畏”的现象,例如,一位被试感到对自己的敬畏,因为自己在根本没有复习的情况下拿到了A+的成绩。而在中国被试,即便在个体主义相当强(无论他们是否承认)的清华大学,也只有1个被试提到过对自己的敬畏,在更大样本下这种自我敬畏在中国群体中完全消失。第三个阶段柏阳博士采取实验室控制的方法在规范操作下验证了假设得到了如愿的结果。

柏阳博士进一步讨论了一些扩展研究,将敬畏情绪与羞耻情绪进行比较,对比积极的小我与消极的小我间的差异等研究第一部分结束后,同学与老师们就研究的过程与结果踊跃发问,柏阳博士也详细耐心地回答了问题,在思想的碰撞中大家都受益匪浅。

第二部分柏阳博士着重介绍了自己从事心理学研究之初到现在博士后不同阶段对待研究中快乐的转变,从起初的期待一个显著的P值,到现在有了新的研究方法和设计。柏阳博士分享了研究的三个阶段,寻找P值,发表文章,到建立理论,她说自己在放养的伯克利的实验室中观察到自己导师与很多大牛的生活方式,体悟到做研究还有的一些别的东西,而那些东西也是真正地让人感到快乐。柏阳博士希望能在问答交流中为同学们带来更多的收获,留下了更多的时间接受同学们的提问。当被问到兴趣和自控究竟哪个作用更大时,柏阳博士笃定地说,我是一个没有自控的人,所以做什么都需要兴趣,对我与而言兴趣大于一切。她继续分享其实做研究一定要是自己想做了,就像是怀孕一样,这个孩子是你一定想生的,不然就会一直痛苦,最终流产。当你真的感到好奇时,就会有很多动力去不断地探索。

 

王芳老师总结陈词,可能正是对知识、对兴趣、对好奇的敬畏,让柏阳成长为一位出色的研究者。最后乔志宏老师为柏阳送上纪念礼品,讲座圆满结束。


上一篇:【要闻】北师大心理学部2018届MAP毕业生研讨会及校友启动会圆满召开

下一篇:【校友】北师大心理学部2008届博士校友毕业10周年返校活动圆满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