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际交流| 学生交流经验分享
【伦敦KCL暑假交流项目】个人交流总结(王艺润)
发布时间:2024-09-18      作者:       浏览量:       【关闭

从今年的四月份在班级群里看到伦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 KCL)的暑期项目,就好像触发了一条可选择的“支线任务”。更让人无知无觉的,是这个可选择的“支线任务”还有长达三个月的“潜伏期”,哪怕这三个月中还是会有纷繁的“前置任务”跳出来亟待解决。但哪怕之前已经完成了多次的行前会议、准备好了护照物资等等“前置任务”,这个并不起眼的“支线任务”好像还是会令人感到一种真实感。直到7月14日,经历了凌晨三点半的集合、两程共计十六个小时多的飞行和中途的转机,直到落地伦敦希思罗机场、坐上前往市区的地铁,这个其貌不扬的“支线任务”好像才真正被触发,将我们带到了另一个截然不同的“奇异世界”。


1.jpg

Figure 1 摄于7.14迪拜机场转机时



Figure 2 摄于伦敦希思罗快线

到伦敦已经将近当地时间晚上九点,等我们下了地铁开始前往公寓应该已经过了九点。不过好在得益于伦敦的高纬度,我们还可以在地铁上欣赏到伦敦的晚霞,并且当时我们还在感慨,这么好的天气也太不符合“雾都”的刻板印象。

7月14日,恰好是欧洲杯足球联赛的决赛,并且正好是英格兰对战西班牙。我们一行人一出地铁站,就看到当地酒馆门口围坐着一群球迷在欢呼、鼓掌、唱歌。KCL的带队老师Vera也是一名球迷,我们就看到在等红灯的间隙Vera凑上去瞥了一眼,并一同开始尖叫:当时刚好英格兰比西班牙1:1踢平。在渐暗的天空下,街上已经没什么行人,路上的车甚至也寥寥;但是一群人围坐在路边的小酒馆门前,一同观看、并为了他们国家的球队进球而庆祝。我不知道该如何去更仔细地描述那种冲击感,我无比清晰地认识到我已经离开了我所熟悉的地域、我所成长的文化。但是看着那群球迷,又不禁会心一笑:哪怕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情感是没有隔阂的。而这或许也是我对伦敦的第一印象。



Figure 3 看球的球迷们

经过短暂的休整,我们第二天便按安排正式开始了课程。出行前已经多次担心过的语言问题切实体验下来好像并没有想象中的恐怖,无论是行前还是欢迎会上,老师们总是亲切而热情的。她们也在努力照顾我们这些语言并不流畅的学生,试图在上课时放慢语速(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发心中所讲的妈妈语),在我们进行课堂回答问题时仔细聆听、并对我们做出鼓励。

不过尽管如此,与国内不同的上课模式还是造成了一些不太适应:比如一次一个小时的课程和只有一个小时的午饭时间。长时间连续的课程从认知角度讲好像并不便于注意力集中,但好在课程中途也穿插有多样化的小组互动、讨论;多样化的课堂呈现在实际体验中较好地避免了对课堂失去兴趣的情况。同时密集的小组讨论可以感受到与在国内上课的差异:老师们更多地让同学们进行小组之间的讨论,在其中也可以感受到同学们思想的碰撞。同时这种课堂权力的“让渡”也使得课堂不再一成不变地是老师的讲述,课堂中会出现同学们各种新奇的想法,交流和展示之中也能看到大家不同的创意,这点好像是较国内上课更加鲜活和有特色的。不过也可能是因为与在国内教授的内容不同,在交流过程中的课程学习部分相较“硬核”的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更偏向于可能更加贴近生活的决策、风险认知以及情感方面,也就显得更加易懂而有趣。

不过课程内容的易懂并不意味着课程内容的“低含金量”,反而这些在日常课程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的内容给了我一种新的看待问题的视角:决策心理学是认知心理学高度应用化的表现:在决策中,我们对于自己认可的角度会更倾向于相信数据型证据,但是对于自己不认可的角度回更倾向于相信叙事型证据。决策心理学的课程从更加应用的角度向我们讲述了决策前、过程中我们该如何对于决策进行干预。而音乐治疗的课程则向我介绍了一个之前从未深入了解过的领域,我异地窥见了干预和治疗领域的各种手段,发现自己此前的认知不过只是沧海一粟。而同时我们也获得了发挥自己想象力进行实践和表述的机会。此外,在课程中的参观现代博物馆也让我瞥见了现代思绪表述的多样性。


4.jpg

Figure 4 课程展示中对于抑郁症的创作


5.jpg

Figure 5 摄于现代艺术美术馆

除了课程之外,在伦敦待的最多的另一个地方当属学生公寓。单人间还带独立卫浴的学生公寓确实是校内环境所无法比拟的。更遑论这个独属于自己的小屋还有窗户和书桌、以及六人套间还会拥有一个厨房!非常感谢厨房里的烤箱和冰箱,让我能够在这几天中对于超市中买到的各种预制菜品进行烘培的尝试。哪怕多次因为掌握不好火候导致事物焦糊,好在我也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对于烤箱的驯服。不得不说自己烤出来的食物哪怕不够美味,但至少心理上获得的慰藉感还是能够进行一些弥补的。

伦敦的街道和建筑也是有其特色的:不同于国内的狭窄街道、需要按的红绿灯和闯红灯的本地人、两条路之间的梭形房屋…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居住在伦敦的人们对于生活的态度:路上、房顶随处可见的鲜花,随处可见的晨晚跑、和河边散步闲聊的人们。不仅如此,得益于KCL绝佳的伦敦市中心的位置、毗邻陶文德街区,也让我看到了属于浪漫自由的一面:陶文德街区大概算是有名的文化街区,在闲暇时可以随处看到表演的人:记得某天下午我在陶文德街区闲逛的一两个小时内,就密集地看到了三位表演内容各异的表演者——他们有附近酒吧驻唱的歌手,有可能是以此为生的杂技演员,亦或只是出来体验生活的学生…无论表演的内容,他们的周围总能迅速地聚集起一群人驻足欣赏。可能在人们的闲暇时刻,总会分出更多的时间与注意力给到周围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吧。而在我们周日去格林威治参观的时候,这一点也有所体现:格林威治的集市上充斥着各种或精致、或粗糙的手工艺品或创意产品:有画作、各种矿石制成的装饰品、手工制作的银饰装饰等等。它们看起来好像并不难以完成,但却会有让人眼前一亮的美感。我是喜欢这种自由创作的浪漫环境的,而在这里的集市闲逛的时候更有一种好像自己做什么都是能够被支持的放松。


6.jpg

Figure 6泰晤士河边坐在围墙上的人


7.jpg

Figure 7 路灯上的装饰鲜花


8.jpg

Figure 8 陶文德街区中表演的音乐系学生


9.jpg

Figure 9 饭店顶棚上的装饰花


10.jpg

Figure 10 各种金属制作的镂空叶片


11.jpg

Figure 11 格林威治集市上的艺术画作,用金箔贴出来的心脏


除了街道和人,更值得一提的应该是伦敦丰富的精神文化:各式各样的演出被提供给所有到达伦敦的人。可选择的范围从经典的莎士比亚戏剧到剧院中的音乐剧、再到河岸边的现代表演不一而足。你可以选择任何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观看。而我作为一名音乐剧爱好者,既然来到了久负盛名的伦敦西区自然不能“空手而归”。在这两周的时间内,我去看了音乐剧中的经典,英语版《悲惨世界》和《汉密尔顿》。且抛下看场观看音乐剧时乐队和演员的震撼不提,更让我感到意外的是伦敦剧场中的观剧礼仪: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过,我真的难以相信在开场前喧闹的观众席会在黑灯的一瞬间做到鸦雀无声,在观剧过程中几乎不存在窃窃私语、玩手机、中途离场等等问题——要知道这在国内剧院几乎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在开演前我曾与一个满头银发的奶奶交谈:这个奶奶已经记不清她看了多少次的《悲惨世界》,并且与她的丈夫也是在剧院中相识。而在泰晤士河岸的剧院,我也见证了另一段美丽的故事:在河岸剧院晚间的表演结束后,会有一段“蹦迪时间”。但是不同于音乐节上充满活力的年轻人“蹦迪”,河岸剧院的蹦时间更加全年龄段、更加舒缓。而我在这段时间内恰好看到一位中年的、西装革履的英国男士,在摇滚电子音乐的背景下,与他同样优雅美丽的妻子一起跳起了华尔兹。在他们的身边,有斗舞的年轻人,有在随意摇晃身体并交谈的中间人,和跌跌撞撞地玩起“捉迷藏”的小朋友。这是一个有些好笑、甚至可以说是“荒诞”与“格格不入”的场景,一切的一切看起来好像都那么的不伦不类,好像不应该出现在同一幅画卷之中;但是就那么顺理成章而又和谐地,他们出现在了我的面前:周围的所有人对他人熟视无睹,又同样都在享受着这种轻松的氛围。


12.jpg

Figure 12摄于伦敦皇后剧院,《悲惨世界》开演前


伦敦之行好像是猝不及防地插入我平淡的日常生活的,它没有预兆、也没有售后,只留下了我的回忆和相机中的近千张照片。这次伦敦之行除了我付诸笔端的回忆,还有更多藏在我脑海中的记忆:比如一座由教堂改造而成的美食广场,比如我在飞行途中唯一醒的一次看见的雪山以及雪山还拍糊了…这些事情在日常生活中突然冒出、无迹可寻,就好像游戏中不期而遇的“小彩蛋”。或者换句话说,这次伦敦之行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一个“支线任务”,好像不那么重要,却又好像会在将来的某个时刻影响到我们的一些抉择。希望我们都能够乐在其中、玩的开心。


13.jpg

Figure 13 被拍糊的雪山图片


14.jpg

Figure 14 飞行途中不期而遇的雪山


15.jpg

Figure 15 途遇的一个由教堂改造而成的美食广场

上一篇:【伦敦KCL暑假交流项目】个人交流总结(王杰堃)

下一篇:【伦敦KCL暑假交流项目】个人交流总结(夏亦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