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国际交流| 学生交流经验分享 |
| 【KCL暑期交流项目】个人总结(于悦) |
| 发布时间:2025-10-25 作者: 浏览量: 【关闭】 |
|
本次为期数天的英国伦敦国王学院暑期学术交流项目,为我提供了一次极为宝贵的学习与成长机会。整个过程不仅系统地拓展了我在行为科学和心理学领域的知识视野,更通过跨文化的学术与实践体验,深化了我对专业研究的理解。回顾这段经历,我愿从课程学习、小组研究、文化观察三个主要方面,对所学所感进行梳理与总结。 一、课程学习
图 1 项目课程表-WEEK 1
图 2 项目课程表-WEEK 2
本次项目的课程设置具有清晰的逻辑脉络,前后衔接紧密,形成了一个从理论基础到研究方法,再到跨学科应用的完整学习闭环。 第一阶段的核心内容由Dr. Claire Heard讲授,聚焦于人类决策的心理机制与行为干预。这一阶段的学习为我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首日课程以“决策与启发式”为主题,深刻剖析了人类在复杂环境中的判断模式。在此之前,我对“启发式”的理解较为片面,常将其等同于导致判断偏差的认知缺陷。然而,通过了解Kahneman和Tversky的“启发式与偏差”框架,以及Gigerenzer提出的“快速节俭启发式”理论,我认识到启发式实为一种适应性的认知工具。课堂上分析的案例,如医院利用“快速节俭树”模型更准确地判断胸痛患者风险,以及伦敦治安法庭高达92%的保释决策准确率,都生动地证明了简单决策规则在现实中的高效性。这让我意识到,理性决策并非一味追求信息完备下的最优化,而是在有限条件下寻求满意解的艺术。 第二天的课程进一步深化了对决策复杂性的认识,重点探讨了决策的主观建构性。Dr. Heard通过“陪审员决策的故事模型”阐明,个体在面对碎片化信息时,会主动地编织叙事、填补逻辑空白,从而形成一个自洽的“故事”,其决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哪个故事更具连贯性和唯一性。这揭示了决策远非纯理性的计算过程,而是深受个人认知框架影响的建构活动。随后,关于“语言隐喻”和“框架效应”的内容让我印象深刻。例如,将犯罪比喻为“野兽”还是“病毒”,会显著影响公众对惩治或预防政策的支持倾向。这让我深切体会到,信息的表现形式本身即是影响决策的强大变量。此外,“风险感知”部分揭示了专家与公众在风险评估上的差异,而“情感在决策中的作用”则系统梳理了整合情感与偶然情感的不同影响机制,特别是评估倾向框架指出,愤怒会带来高确定感并导致风险低估,而恐惧则引发不确定性并导致风险高估。这些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决策行为的理解维度。 第三天的课程顺利过渡到行为干预的实践层面。我们系统学习了行为改变阶段模型(跨理论模型)、COM-B模型等理论框架,并深入探讨了“助推”与“去偏”两类核心干预策略。我了解到,Type 1助推(如改变选项排列、设置默认选项)是通过利用认知特性来引导行为,而Type 2策略(如用自然频率呈现信息)则是通过简化信息环境来辅助决策。这些理论与方法,为我们小组后续设计研究方案提供了直接且重要的理论支持。 项目中期,课程重点转向研究方法的实战训练,由Dr. Rebecca Upsher等老师负责。第四天的课程涵盖了学术展示技巧、文献检索与患者和公众参与三个模块。在学术展示环节,我们通过分析TED演讲、艺术作品等不同传播形式,认识到有效沟通不仅在于内容的准确性,更在于能否与受众建立共鸣。下午的文献检索技能培训非常实用,老师详细讲解了关键词选择、布尔逻辑运算符的使用以及专业数据库的检索技巧,并进行了现场演示,这对我完成小组研究的文献综述部分帮助巨大。此外,“患者与公众参与”理念的引入,让我认识到让研究受益者参与到研究的各个阶段,是确保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和伦理价值的重要环节。
图 3 课堂照片
第五天的课程紧密结合时代发展,探讨了人工智能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与边界。我们接触了SCITE、Litmaps等AI辅助文献分析工具,同时也通过案例研讨深刻认识到学术诚信的重要性,明确了AI应作为辅助工具而非替代独立思考的原则。随后进行的“伦敦旅游攻略”演讲实践,则锻炼了我们在短时间内进行结构化表达和故事化叙事的能力。 第六天的内容深入质性研究方法,重点讲解了定性访谈的设计与实施。老师通过正反案例的对比,生动地展示了如何避免提出引导性、评判性问题,以及如何在访谈中通过鼓励、追问等技巧引导出更深层的信息。这让我明白,高质量的访谈并非简单的问答,而是一门需要严谨设计与细腻执行的艺术。 项目最后阶段,课程视野拓展至艺术与心理健康等跨学科领域。第七天,我们学习了音乐疗法的理论与应用。我了解到,通过主动参与创作、演奏等音乐活动,能有效缓解抑郁症状,其机制在于提升愉悦感、促进人际联系。 第八天的课程聚焦于幽默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内容极具启发性。从幽默的神经机制,到针对个案的分阶段干预方案设计,课程展示了如何安全、有效地运用幽默这一特殊工具来帮助来访者表达情感、重构认知。老师特别强调要警惕“悲伤小丑悖论”,即幽默可能成为情感隔离的伪装,这体现了临床干预所需的敏感性与深度。 第九天,我们上午参观了泰特现代艺术馆,下午则通过研讨比较了艺术与媒体对心理健康的社会建构所起的不同作用。艺术在促进共情、对抗污名化方面展现出积极力量,而媒体则常常因商业逻辑强化刻板印象。这引发了我对社会责任和传播伦理的思考。
二、小组研究 本次项目中,我们小组围绕“最大化者与满意者决策倾向对可持续食品包装评价的影响”这一主题,开展了一项完整的研究设计。这个过程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一次绝佳的综合应用。 我们的研究动机源于一个现实矛盾:尽管环保意识日益增强,但消费者对可持续包装的实际购买意愿却往往不足以覆盖其成本溢价。在文献回顾中,我们发现现有研究大多忽略了消费者内在决策风格的差异。基于Dr. Claire Heard所讲的决策理论,我们决定聚焦于“最大化者”和“满意者”这两类决策者,探讨何种包装属性能更有效地促进他们的环保购买行为。
图 4 我在做小组汇报
在研究设计上,我们受到了课程内容的深刻影响。我们借鉴了行为干预的研究思路,设计了一个两阶段的实验方案。第一阶段为探索性研究,我们计划对150名参与者进行分组调研,旨在识别出最大化者和满意者各自最为关注的包装属性(如颜色、营养信息、便利性等)。这一阶段的设计参考了定性研究课程中关于如何有效收集和排序主观偏好的方法。第二阶段为验证性实验,我们计划在模拟超市环境中,邀请160名参与者进行选择实验。我们将设置三种包装条件:普通塑料包装、基础环保包装以及“改进版环保包装”——即在基础版上突出第一阶段发现的关键属性。这种“基础干预”与“优化干预”的对比设计,灵感正来自于行为改变课程中关于迭代优化干预策略的思路。 在整个研究设计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不少挑战,例如如何精准地测量和区分“最大化者”与“满意者”,如何控制实验环境以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等。通过团队成员的紧密协作和不断查阅课程资料及额外文献,我们逐步完善了方案。这个过程让我真切地体会到,将一个研究想法转化为可操作的方案,需要严谨的逻辑、对细节的把握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三、课堂之外的文化观察与交流 学术学习之余,项目安排的文化交流活动同样让我获益良多。KCL为交流学生举办的欢迎晚宴,是一次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我观察到,与中式宴席更注重菜肴的丰盛不同,英式晚宴的社交重心似乎更侧重于“饮”。酒水在席间扮演了重要的媒介角色,是人们轻松交谈、建立联系的核心。而餐食则体现了伦敦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多元文化特征,亚洲风味菜肴与意大利披萨等并存。这一观察让我对英国社交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即注重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个体间的直接交流。 此外,在泰特现代艺术馆的参观以及日常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老师的互动中,我也时刻感受着文化的差异与融合。这些经历不仅锻炼了我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也让我学会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人类行为,因为任何行为都离不开其背后的文化语境。 四、总结与展望 回首此次暑期项目,我感到收获远超预期。在知识上,我构建了一个从决策理论到干预方法,再到跨学科应用的系统知识框架。在能力上,我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研究设计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都得到了切实的锻炼。在视野上,跨文化的体验让我对学术与人生都有了更开放、更包容的态度。 衷心感谢学院和老师们给予我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这段经历不仅极大地激发了我对行为科学领域的深层兴趣,也为我未来的学术道路和人生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我将把此次所学所感内化为前进的力量,在未来的学习与研究中不断求索,力求精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