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际交流| 学生交流经验分享
【KCL暑期交流项目】个人总结(肖湘玉)
发布时间:2025-10-25      作者:       浏览量:       【关闭

跨越山海,共探心理学奥秘

2025年的盛夏,我有幸作为心理学部20名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了一场由两位带队老师组织的、为期两周的英国伦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 KCL)暑期交流学习项目。此次项目汇聚了来自不同班型、不同年级的约20名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共同踏上了一段融合学术深造与文化体验的非凡旅程。从晨光初照的伦敦街头到窗明几净的学术殿堂,为期两周的学习生活,每一天都充满了新知与惊喜。这段珍贵的日子里,我不仅得以沉浸于国际心理学的前沿知识,更在跨文化交流中拓展了视野,收获了珍贵的友谊。这段经历如同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每一笔都饱含着成长与感悟。

以下是我对此次交流项目的全面总结,涵盖行程安排、课堂内容与活动、以及课堂交流的主要收获。 

一、行程安排:紧凑与自由交织的伦敦时光

1. 初抵伦敦:文化碰撞的第一站

7月14日凌晨,我们抵达伦敦机场。尽管经过长途飞行,但夏日的微风和灯火通明的伦敦街头驱散了疲惫。KCL的留学生师姐热情迎接,她不仅是我们学业的榜样,更成为这段旅程中亲密的伙伴。入住位于Great Dover Street的学生宿舍后,温馨的环境和便利的地理位置让我们迅速适应了异国生活。在即将到来的日子里,楼下的小型study pod成为智慧碰撞的角落,深夜的讨论声与咖啡香交织,记录着我们的求知热情。 

2. 每日学习:9:00-15:00的学术盛宴

课程安排紧凑而充实。每天上午9点至下午3点,我们在中世纪风格建筑的现代化教室中聆听KCL顶尖教授的讲座。决策与启发式、语言隐喻与框架效应、风险感知;如何高效开展学术文献检索,presentation的展示技巧;艺术与心理健康、媒体与心理健康……课堂形式多样,从案例分析到小组辩论,从解析科普作品作到实验设计,每一天都充满挑战与惊喜。

 3. 课后探索:伦敦的多元魅力

下午3点后,伦敦化作我们探索世界的“第二课堂”。驻足威斯敏斯特宫前仰望哥特式尖塔投下的斑驳光影,在塔桥开启的瞬间捕捉泰晤士河面跃动的金光;国家美术馆里,梵高的《向日葵》与康斯太勃尔的《干草车》在展柜中隔空对话;博罗市场转角面包房飘来的现烤可颂香气,引得我们流连忘返;南岸公园的草地上,我们欣赏街头艺人唱着歌跳起踢踏舞,任河面游船带起的风吹散朗读莎士比亚诗集时的尾音。

文化交融的惊喜藏在每个转角。地铁里老绅士公文包上晃动的剧院徽章,恰与同学背包上挂着的莎翁面具挂件相映成趣;宿舍区周末有来自异国的留学生办起小音乐会,用我们不认识的乐器吹奏起《友谊地久天长》;当我们在泰晤士河上乘坐小舟,学生模样的船夫突然用流利的中文向我们问好——原来他刚刚从上海和云南旅游归来。这些跨越语言与国界的温暖互动,让每个寻常时刻都泛着人文关怀的微光。

 

二、课堂内容与活动:在实践与理论中成长

1. 决策心理学:受到系统影响的复杂过程

在第一周里,我们系统性地学习了影响决策过程的各种因素。当“科学证据”与“情感叙事”交锋时,后者往往通过激活杏仁核等情绪脑区,主导个体的判断;“语言相对论理论”告诉我们,隐喻不仅是修辞,更是认知的脚手架,它通过预设‘敌我’或‘伙伴’的关系,无形中限定了决策的可能路径;情感通过改变认知资源的分配,影响信息加工的深度;“叙事建构理论”告诉我们,决策者并非被动接收信息,而是通过选择、强调特定叙事元素,构建符合自身价值观的“决策现实”……

每一个决策场景,都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心理实验”。至于决策心理学的终极目标,不是消除主观性,而是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可以成为自己叙事的作者,而非被语境塑造的提线木偶。

 2. 泰特现代艺术馆之旅:艺术与心理健康

在伦敦交流最后一周的一个上午,KCL的老师精心策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探索之旅——前往泰特现代艺术馆(Tate Modern),通过艺术作品解析心理健康的多元表达。这座由发电厂改造而成的艺术殿堂,以其工业感与现代艺术交融的独特空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人类心理的沉浸式场域。“旋转的沉默”以情绪的具象化表达,让人联想社交焦虑中‘被拒绝’的恐惧;“破碎的镜子”以独特的视角展现着自我认同的解构与重建;“数据之茧”引人思考,心理学该如何帮助人们在虚拟与现实间找到平衡。

此次艺术馆之行,让我深刻体会到:心理健康的探讨不必局限于实验室或咨询室,艺术以更自由、更包容的方式,触达了人类情感的深层脉络。艺术馆的每一件作品,都像是一位无声的心理导师,教会我们以新的视角理解自我、联结他人。

 3. 结课汇报:“Let's Go Cycling”的创意实践

作为四人小组的一员,我们选择了“心理学效应在骑行推广中的应用”这一主题,以“骑行宣传”为载体设计干预项目。汇报中,我们通过生动的PPT展示伦敦骑行文化的现状,还有中国清华大学代表性的紫色共享单车的优秀实践,结合社会认同理论解释“从众心理”等心理学效应对行为改变的推动作用。例如,在城市绿道设置“骑行计数牌”,实时显示当日骑行人数,利用群体压力激发个体参与。我们很荣幸地收获了老师们对这一设计的高度评价,称其“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价值”。

 

三、课堂交流收获:学术提升与国际视野的拓展

1. 国际视野: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与KCL学生的合作中,我深刻体会到文化差异对学术风格的影响。中国学生倾向于结构化表达,而英国伙伴更擅长即兴发挥。一次小组讨论中,我们因“汇报是否需严格遵循大纲”产生分歧,最终通过“折中方案”:先自由发散,再归纳总结。这种跨文化协作不仅提升了效率,更让我学会尊重不同思维模式。 

2. 友谊与成长:团队的温暖力量

小组任务中,我与来自不同背景的伙伴建立了深厚情谊。有同学擅长数据分析,有同学精通视觉设计,有同学强于理论整合。最重要的是,互助精神贯穿始终——当有成员因语言障碍表达受挫时,总有人主动补充;当设计被指出问题时,总有人鼓励再试一次。这段经历让我坚信:学术成就的背后,是团队的支撑与包容。

 

四、反思与展望:从伦敦到未来的桥梁

1. 学术道路的深化

KCL之行让我对我的研究方向更加明确:将心理学与AI结合,应用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例如,设计适合青少年的AI心理咨询师,缓解青少年面对人类咨询师时的焦虑和各方面担忧。回国后,我计划参与导师的“AI拟人化”项目,将所学理论转化为实践。 

2. 跨文化能力的提升

与英国教授的交流中,我意识到语言仅是沟通的基础,真正重要的是对文化差异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影响的敏感性。我渐渐学会了从多元文化的视角分析问题,增强了我的文化敏感性与包容性。与来自不同国家的教授、学生交流,不仅拓宽了我的人脉圈,也为我提供了了解国际心理学研究动态的窗口,为未来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奠定了基础。未来,我希望能参与国际心理学会议,在多元视角中完善我的研究设计。

 3. 个人成长与反思

在小组讨论与项目展示中,我学会了如何有效沟通、协调分工,共同完成任务,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通过公开演讲与展示,我克服了紧张情绪,增强了自信心,学会了如何在公众面前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探索伦敦的过程中,我也有机会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为未来的成长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结语:一段旅程,一生影响

两周的伦敦之行,如同一扇窗,让我窥见心理学国际交流合作的广阔天地。从艺术疗法的体验到社会干预的设计,从跨文化协作的挑战到团队友谊的温暖,每一个瞬间都成为我成长的养分。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与伦敦国王学院提供的平台,让我在年轻时便拥有国际视野;感谢带队老师的悉心指导与同伴的并肩前行。这段经历不仅丰富了我的学识,更塑造了我对学术、对人生的态度——以开放的心态拥抱差异,以严谨的思维追求真理,以温暖的情感联结世界。 

未来的路还很长,但伦敦的夏日已在我心中种下种子。它提醒我,心理学不仅是实验室中的数据,更是改变生活的力量。我愿带着这份感悟,继续在心理学的道路上探索,为构建更包容、更健康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正如泰特现代艺术馆用艺术解构心理,我们也可以用心理学重构世界。

上一篇:【KCL暑期交流项目】个人总结(魏琼懿)

下一篇:【KCL暑期交流项目】个人总结(于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