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际交流| 学生交流经验分享
【KCL暑期交流项目】个人总结(林晞珍)
发布时间:2025-10-25      作者:       浏览量:       【关闭

这个夏天,我有幸与心理学部的老师和同学们一同前往伦敦国王学院,开启了一段充实而难忘的暑期学习之旅。这段旅程不仅让我对心理学的理论与应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在实践探索与团队共创中,真切理解了学科在不同文化体系中的异同,感受到了更多元的学术表达与超越文化的人文关怀。 

这次的KCL暑期项目主要围绕学术交流与知识探索展开,具体行程内容可分为课堂学习、小组实践和文化体验三大模块。模块间相互衔接、层层递进,构成了一段深入的学习旅程。 

首先是课堂学习部分,两周内我绝大多数的学习都是在这个部分完成的。参与授课的总共有三个老师,分别讲述不同领域的知识。

第一位老师着重讲解了决策心理学。她以决策心理学为起点,带领我系统地学习了Kahneman与Tversky开创的“启发式与偏差”,以及Gigerenzer提出的“快速节俭启发式”。此前我一直把“启发”理解为“漏洞”或“偏差”,比如把“代表性启发式”理解为一种忽略基础概率的错误判断,却忽略了它在某些情况下的可行性。老师在课堂上带领我们亲自体验感受的“快速节俭启发式”更是带给我许多新思考,我开始意识到在资源有限的现实世界中,理性不等于复杂计算,简单的规则也可以通过与环境的匹配实现高效决策。在购物、医疗等具体情境的讨论中,那些原本抽象的理论变得具象可感,我清晰看到它们如何为真实世界的关键决策提供着理论支持。

第二个老师的重心则落在了方法论上。她举出了许多真切影响了我们行为与决策的例子,如物品摆放的位置、标识的颜色和用语上细微的改变,来讲解背后隐藏的原理。一开始我感到十分担心,因为很多暗示是文化的产物,尤其是语言上微妙的不同,我害怕自己无法很好地理解老师的想法。但后来我发现自己多虑了。随着课程推进,我清楚体会到了语言隐喻、叙事结构与情感因素对决策的影响,也促使我去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被潜移默化地影响,做出偏离本心的判断。在讲课之余,她也会给我们推荐好吃的餐馆和好玩的地方,鼓励我们多多去感受伦敦的风土人情。

第三个老师在前两位老师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她向我们展示了心理学是如何与艺术相结合,创造出有影响力的、能感动人心的作品。我们在课堂上观看分析了如海报、会议、抽象画作等各种类型的创作的利弊。此外,老师还带领我们参观了著名的泰特现代艺术馆(TateModern)。老师对一些作品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在她的引导下,我观察了许多探讨心理健康与情绪体验的艺术作品。在努力与作者建立连结的过程中,我感到自己也成为创造者,对艺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发现艺术作品所传递的人类情感困境、孤独体验与心理创伤等内容,就算观赏者没有任何专业的知识储备也能清晰地感受到,是一场无比生动的情感体验,实现了学术认知与艺术感知的跨界融合。有一幅关于孤独的画,没有人物,只有空荡荡的房间和窗外的雨,却让我想起课本里“孤独是主观的社交隔离”的定义——可那一刻,画里的冷清比定义更让我共情。老师说“艺术与心理学都是在探索‘人’的本质”,那天我才真正理解,为什么心理学需要人文关怀:因为我们研究的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活生生的、有喜怒哀乐的人。

从美术馆回来后我们还以小组为单位亲自参与了创作。我们以扭扭棒为主、粘土为辅,创作出了抑郁症患者的精神困境。我们用红黑扭扭棒交织,拧出心脏的形状,表达抑郁对人造成的阴霾;又用粘土捏出城墙,把心围在中间,表达患者“习得性无助”的境况;最后用各色扭扭棒扭出花草放置在墙外,表达外界对她们的关切。虽然过程磕磕绊绊,结果也显得抽象难以理解,但这从无到有、从零到一的一步给了我们全新的体验与感触。

其次是小组实践部分,我们需要在两周时间内共同完成一次研究展示。我们四个人都是24级的新生,在专业能力和知识储备上都有欠缺,又因为彼此不相熟,在合作的最开始遇见了许多困难。但因为大家齐心协力,所以我们很快确定了“环保”的大方向,并在第一个老师的指引下把它细化成了“鼓励人们骑车出行”。第二个老师更是给了我们大量的课堂时间讨论,此外,她还一步一步教我们如何使用英国的文献网站,从确立搜索关键词到把关键词组合成组,帮助我们获得更全面且更符合需求的文章。最终我们找到了八篇扣题且年份较新的文章作为我们的参考文献。在方案打磨阶段,我们充分发挥团队互补优势,分工协作,把完整的研究拆成四个部分去做。每个人都认真完成自己的部分,有些小摩擦,但最终都因我们积极沟通而被解决,PPT也因其可读性获得了带队老师的认可。而对于在研究后端我们遇到的一些意料之外的挑战,第三位老师给了我们许多切实有效的建议,让我们的研究更上一层楼,甚至在展示环节让老师说出“听得我现在就想去骑车”。这段从分工协作到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我真切感受到,一次完整的学术实践不仅是对理论的验证,更是团队成员在观点碰撞中不断贴近现实、完善方案的成长之旅。

 团队的成功离不开每位成员的努力,感谢所有人的辛勤付出与不懈努力,以及KCL老师和带队老师的无私指导。

 最后是文化体验部分。学校组织我们去了格林威治天文台、自然历史博物馆以及大英博物馆。

 在格林威治天文台,最先震撼我的并非精密的天文仪器,而是站在本初子午线上的奇妙体验——双脚分别踏在东经与西经的刻度上,仿佛瞬间跨越了时空的界限,站在了中学的历史与地理书里,与无数人并肩而立。那一刻,曾经虚无缥缈的知识成为了我双脚下踩着的土地,让人感动颤栗。


 自然历史博物馆带来的则是完全不同的体验。它像一座装满“生命密码”的宝库,大到人一眼望不全的恐龙骨架、小到一眼看不见的昆虫标本,,从远古海洋生物的复原模型到现代生态系统的互动展区,每一件展品都在无声地诉说着生命演化的故事。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灾难模块。这里没有单纯罗列灾害的破坏景象,而是通过地质标本、互动装置与场景还原的结合,既揭示了地震、火山等灾害的科学本质,又勾勒出人类在极端自然力量面前的心理轨迹与认知演进,让我对灾害有了更立体的感知。在地震断层模型展区,透明的亚克力板下清晰展示着地壳板块的滑动轨迹,旁边的展柜里陈列着不同年代的地震监测仪器:从 19 世纪的水银地震仪到现代的数字化监测设备,指针的摆动幅度与数据精度形成鲜明对比。我不禁想到早期人类将地震归因于 “神灵发怒”,而随着监测技术的发展,我们逐渐理解其科学成因,这种认知转变影响了人类的行为——从被动的祈祷祭祀,到主动的建筑抗震设计、灾害预警系统搭建。离开灾害模块时,我又看见入口处的那句话 “灾害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它的无知与偏见”。我意识到心理学从未走远,它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带给我们思考。


 参观大英博物馆那天我十分疲倦,匆匆观赏了中国馆后便离去。但就是这匆匆的一小时,带给我无比深刻的感慨。看见那些本该在故土的博物馆里被仔细保护的文物,此刻却隔着冰冷的展柜玻璃,在异国的灯光下被随意摆放陈列,每一件都像一根细针,轻轻刺伤我的心。那盘旋的龙啊、那笑着的佛啊、那莹润的玉啊,它们本可以是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里小小的印证,现在却成为了异国的战利品,在世界文明中成为一个小小的注脚。我终于懂了为什么“没有中国人能笑着离开大英博物馆”。


 

 在英国的两周里,我明白心理学并非孤立的学科,它与时空、自然、文化紧密相连,我们跨越文化的壁垒、时空的壁垒、人心的壁垒,相聚在这里。我对心理学的理解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段经历让我在未来的学术道路上,既能扎根科学实证,也能怀揣人文关怀,以更全面的视角理解 “人” 这一核心研究对象。感恩在这里遇见的人、经历的事,正是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让那些悬浮在我生活上的理论在我心中落地生根。

上一篇:【KCL暑期交流项目】个人总结(黄紫嘉)

下一篇:【KCL暑期交流项目】个人总结(刘雅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