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际交流| 学生交流经验分享
【KCL暑期交流项目】个人总结(黄紫嘉)
发布时间:2025-10-25      作者:       浏览量:       【关闭

赴KCL研修高级心理学:在理论与实践中收获成长


2025年夏天,我在伦敦国王学院(KCL)参与的本科暑期高级心理学项目,虽仅两周却意义深远。这段学习不仅让我接触到心理学领域的专业知识,更在思维方式、科研认知与实践能力上实现了突破,让我对“学习”与“成长”有了全新的理解。

从课堂学习中,我最先收获的是“跳出固有认知,用多元视角看世界”的思维方式。Dr Heard的理论课彻底打破了我对心理学“抽象难懂”的印象:“满意原则”让我明白,生活中的决策不必执着于“最优解”,“足够好”的选择反而能减少内耗,这不仅适用于选专业、挑实习等人生选择,更教会我以更从容的心态面对生活;“风险的双重视角”则让我懂得,专家基于数据的理性判断与大众受情绪、经验影响的主观感知存在差异,这提醒我日后看待社会议题时,要兼顾理性分析与对他人感受的理解;而“语言与隐喻”的关联更让我震撼——用“战争”形容疾病会加剧焦虑,用“旅程”形容则传递温暖,这让我意识到,细微的表达差异可能带来巨大的心理影响,也让我学会在沟通中更注重“共情”与“温度”。

在科研技能的学习中,我收获的是“严谨务实的科研态度”与“高效实用的方法”。Dr Upsher的课程让我从“科研小白”逐步掌握了核心能力:区分“involvement”“engagement”“participation”三个概念时,我学会了对学术术语的精准把控,明白科研的第一步是“厘清定义、避免模糊”;文献检索实操中,布尔运算符的运用、关键词的精准选择,让我告别了“大海捞针”式的低效检索,更懂得“方法对了,效率才能提上来”;AI工具的学习则让我树立了“科技为我所用,但不依赖科技”的认知——Dr Upsher反复强调“AI是助手不是替代”,必须亲自核对文献真实性、严守学术诚信,这让我明白,科研的核心永远是“人的思考与责任”。此外,将文献转化为通俗博客的作业展示,更让我学会“用大众能理解的方式传播知识”,意识到科研成果不该只停留在学术圈,更应走进生活、服务大众。 实践拓展阶段,我最大的收获是“看见心理学的温度与广度”,懂得这门学科不仅能“解决问题”,更能“传递力量”。


图 课堂讨论

Dr Essig的课程让我看到心理学多元的应用场景:音乐治疗中,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因老歌唤醒深层记忆的案例,让我明白“疗愈不必只有严肃的干预,也可以有温柔的陪伴”;喜剧治疗的实践则让我体会到“幽默是心理的减压阀”,用轻松的方式面对压力,远比对抗压力更有效;泰特现代艺术馆的参访中,从艺术作品里解读焦虑、平静等情绪,尤其是那件“聆听博物馆呼吸”的展品,让我懂得“艺术与心理学相通,都在探索人与世界的联结”。此外,一个拍摄人与植物的亲密关系的视频拓宽了我的认知,正如作品导览中提到的“只有当我们拓展我们的想象力时我们才能够欣赏所有生物的复杂存在”。放下有色眼镜,心平气和地去接受、欣赏万物、万物与我们,这是多么伟大的境界啊。接受复杂性,无论是人还是世界,都是我在学习心理学以后最大的收获。永远不要低估世界的多样性,尽管去放宽自己的视野,去感悟生命的力量。而“媒体与心理健康”的讨论,更让我意识到心理学的社会责任——消除对心理疾病的污名化,需要从纠正媒体的刻板刻画开始,这让我学会用“社会视角”看待学科价值,而非局限于个体层面。

整个授课过程中,我与三位老师都进行了简短的交流。我用蹩脚的英语询问她们的研究方向、研究兴趣,她们热情地回答,为我讲述了学术研究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与趣事,让我了解到心理学不同领域的研究范式的区别,也鼓励着我不断学习、大胆创新。

结课汇报的经历,则让我收获了“团队协作的力量”与“学以致用的成就感”。我们小组围绕“快时尚消费决策”展开研究,为了追求创新性与实用性,我们结合经典的前景理论,试图去改变人们“快时尚消费”这一行为,而不只停留在认知层面。而从文献检索到方案设计,再到演讲呈现,每一步都离不开团队成员的分工与配合:有人擅长文献收集,有人专注逻辑梳理,有人负责语言表达,思维的碰撞让方案不断完善。当我们站在台前完整呈现成果,得到教授与同学的认可时,我真切感受到“把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的快乐,也明白“学习不是单打独斗,合作才能走得更远”。 此外,其他小组的研究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如何改变人们对核能的刻板印象,从而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同学们结合课堂知识与生活经验,努力探索着将心理学应用于保护环境的可能性。



图 与授课老师的合影

在课堂之外,我也收获了一段丰富的生活与实践经历。在KCL校方举办的开营聚会中,来自不同地区的面孔在自己的小集体中谈笑风生着。而我则向往着与外国友人交谈,哪怕只是几句简单问候。好在也有两位伙伴愿意与我一起寻找机会。不过,谈话的开启却是对方的一句“hello”——几位样貌不凡的意大利小哥。喧嚣昏暗的环境下,我们用蹩脚的英语交换着彼此的信息——国家、专业、学习时长,短短几句就足以让我窥见另一种文化与世界。起初只是六个人的合影,但后来阵仗大了起来,大家都知道我们社交成功了,于是,留下我伦敦之旅最美好的记忆之一。后来我还与一位瑞士小哥聊起天,他居然去年暑假还来过我的家乡贵阳,多么奇妙的缘分!其实几句交谈并不能收获什么,但这种期待很久并且终于实现的小事仍然值得让我幸福,开启对话的勇气也值得我骄傲。也许有一天我可以很流利地与外国友人聊天,但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晚上——因为几句交谈就紧张到满头大汗的我。


图 派对合影

周末我去参观了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英国的故居,一栋精致的别墅裹着历史的气息,悄悄地站在居民区中。我跟随着展厅的布置,再次去了解着课堂上讲过无数次的弗洛伊德——他的工作与家庭。在他十几平的办公室中,储物架上放满了各个时期的文物,不同民族文化的雕塑、器具、绘画,充分体现出弗洛伊德从历史中吸取的力量,“以史为鉴”对心理同样有效。我的目光最终落在那把传奇的躺椅上,波西米亚风的红色毯子给它又增加几分神秘。我想象着弗洛伊德坐在躺椅旁,静静聆听着躺椅上的来访者诉说自己的故事,心理咨询的大门就这样向世人打开,向他们展示着心灵的力量。他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同样是一位伟大的心理学家。在别墅的中层,我看到她与母亲编织的布艺作品,她说“人的精神力量越强大,就越需要从另一方面获取能量,体力活动则是不二法门”。这让我深受触动,精神内涵与身体力量不总是站在对立面,而是相辅相成的。这也是为什么,每当我在学习上停滞不前时,一场酣畅淋漓的篮球比赛总能激发出更多巧思。尽管心理学的历史上安娜的名字并不如其父亲那般响亮,但她的贡献同样是举足轻重的。在她的房间陈设中,我看到了她在推动儿童心理学发展上所做出的努力——开创儿童精神分析理论与技术;在二战期间,她为因战争而流离失所的儿童建立托儿所,不仅为他们提供照料,更系统地观察了母婴分离、创伤对儿童的影响。这些工作为后来的依恋理论提供了重要基础;建立汉普斯蒂德儿童治疗课程与诊所(Hampstead Child Therapy Course and Clinic),这是世界领先的儿童精神分析培训和研究中心,至今仍在运作(现名为安娜·弗洛伊德中心)。此外,她也是“自我心理学”的奠基人。她认为自我并非只是“本我”和“超我”之间的调解者,它本身拥有独立的功能和力量,具有重要的适应功能。在那个女性科学家饱受歧视的年代,安娜以她对心理学独到的理解以及对人的无私关怀,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回望这段KCL之旅,我学到的远不止心理学知识——它教会我以更理性的思维分析问题,以更严谨的态度对待学习,以更温暖的视角理解他人,更让我懂得“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成长的意义在于突破”。还留下了无数宝贵的回忆:伦敦独一无二的历史现代气息、朋友们一同游玩的欣喜、《歌剧魅影》的传奇.......未来,我会带着这些收获,继续在心理学领域探索,继续热爱并享受生活,力用所学知识帮助他人、回馈社会,让这段经历成为照亮未来的“光”。

 

上一篇:【KCL暑期交流项目】个人总结(黄哲雯)

下一篇:【KCL暑期交流项目】个人总结(林晞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