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国际交流| 学生交流经验分享 |
| 【KCL暑期交流项目】个人总结(刘雅暄) |
| 发布时间:2025-10-25 作者: 浏览量: 【关闭】 |
|
这个夏天,我有幸与心理学部的同学们一同前往伦敦国王学院,完成了一段充实而难忘的暑期学习之旅。这段宝贵的旅程不仅极大地深化了我对心理学理论与应用层面的理解,更让我在充满活力的实践探索与团队共创中,深刻体会到学术表达的多元可能性以及其中蕴含的人文温度。 有关课堂学习的核心部分,我系统性地学习并内化了以下关键内容首先是理论学习与思维转型,第一位老师的课程以决策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为基石逐步展开。我深入而系统地学习了Kahneman与Tversky开创性的“启发式与偏差”框架,同时也理解了Gigerenzer所提出的“快速节俭启发式”在真实、复杂环境中所展现的独特适应性与高效性。这彻底转变了我的认知——我不再仅仅将启发式视为容易出错的认知捷径,而是学会了精准地辨别在何种具体情境下,它们能够成为既高效又合理的认知策略。在生动的案例分析与逼真的模拟练习中——例如探讨医疗诊断决策中快速节俭树的应用,或是模拟法庭上关于保释风险的判断过程——我真切地、具象化地体会到这些看似抽象的理论,是如何在真实世界的复杂场景中,为关键决策提供至关重要的支撑和指导。 随着课程的层层深入,我们进一步探讨了语言隐喻的精妙力量、叙事结构的潜在影响以及情感因素对决策过程的塑造作用。这带给我前所未有的启示——我从未如此清晰地意识到,仅仅改变表述的方式,比如将犯罪现象比喻为需要控制的“病毒”而非需要打击的“野兽”,就能够显著地、甚至戏剧性地改变人们对相关政策的倾向性态度。而在模拟故事模型如何影响陪审团决策的课堂活动中,我亲身体验到“叙事”如何作为一种强大的心理工具,巧妙地填补证据链中的空白,同时也引发了我深刻的反思: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也曾不自觉地被某种特定的叙事悄然说服,从而偏离了客观判断的轨道? 行为干预模块的学习内容对我的启发尤为深刻。通过COM-B行为改变模型的剖析,我清晰地认识到,行为的改变绝非仅仅是个人意志力的结果,而是能力(Capability)、机会(Opportunity)与动机(Motivation)三者动态交织、共同作用的产物。在小组合作项目中,我们聚焦“时间贫困如何诱发冲动消费”这一现实主题,尝试构思并设计了一个基于助推(Nudge)理论的干预方案。我们通过精心调整选项的呈现架构以及巧妙地设置社会参照点,试图帮助人们在普遍存在的时间压力下,能够作出更为冷静和理性的消费决策。这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设计过程让我豁然开朗,深刻理解到一个真正有效的行为干预方案,不仅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作为后盾,更需要设计者能够深刻洞察人在具体现实情境中的微妙心理机制和行为逻辑。 在学术实践方面,我们的课程涉及从研究设计到多元表达,极其重视学术研究能力的实操训练,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锻炼平台。我们不仅系统性地学习了高效的文献检索策略,熟练运用如SCITE、Litmaps等先进的数字化工具来梳理庞杂的文献脉络,更首次大胆尝试了以多种艺术化的形式来表达学术研究的核心发现和洞见。除了完成常规的学术海报展示和规范的研究报告撰写,我们还勇于探索,通过绘画创作、手工制品制作等非传统媒介来传递复杂的心理学议题。我所在的小组围绕“时间贫困与冲动消费”的关联性,从零开始设计并实施了一项小型研究项目。我们完整地经历了从问题提出与界定、研究方法设计与执行,到最终数据收集、结果分析与解读的整个研究全流程。项目成果的呈现方式也力求创新——我们不仅进行了严谨的口头学术报告,还特别尝试将“时间压力”与“购买行为”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直观的、富有冲击力的视觉化图表和模型进行呈现,使得原本抽象的学术内容变得更为可感、可知,更容易引发共鸣。
特别令我感到惊喜和收获巨大的是手工创作环节。我们小组利用毛线、黏土等触感丰富的日常材料,精心制作了一系列与特定心理障碍主题相关联的小型艺术品。这些作品通过独特的触觉质感和造型语言,尝试具象化地表达诸如情绪波动状态、认知扭曲模式等极为抽象的心理概念。这种突破语言藩篱的表达方式对我触动极深,它让我清晰地意识到,心理学的深邃议题不仅可以通过严谨的数据和逻辑论证来阐述,同样可以、甚至有时能更深刻地通过艺术创作的过程和成果被感知、被理解。这无疑为我们未来面向公众进行心理学知识科普与有效沟通,开辟了一条充满潜力的新路径。
课程期间,我们还集体参观了著名的泰特现代艺术馆(Tate Modern)。在老师的专业引导下,我们有针对性地观赏了那些深刻探讨心理健康、情绪体验主题的艺术作品。从充满张力的抽象绘画到引人深思的大型装置艺术,每一件作品仿佛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人类共通的情感困境、深刻的孤独体验或隐秘的心理创伤。当我驻足于这些作品面前,我不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观看者,更仿佛化身为一个专注的倾听者,试图捕捉作品背后所传递的心灵密码。这种跨越传统媒介的艺术体验,让我极其深刻地领悟到,艺术所能触及并传递的心理现实维度,其深度和广度往往是文字语言所难以完全穷尽的。
这次伦敦国王学院的暑期课程于我而言,远不止是一次单纯的知识积累与视野拓展,更是一场对学术思维与综合表达能力的深度锤炼。我从一个习惯于埋头独立阅读、偏好安静思考的学生,逐渐转向成为一个乐于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敢于动手实践探索、并且愿意主动拥抱多元表达方式的学习者。我与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同学们紧密协作,从零开始共同设计研究方案、精心准备口头报告、合力完成富有创意的手工作品。这些密集而深入的协作经历,让我真切地、强烈地体会到了团队成员间优势互补所产生的强大合力,以及集体智慧共同创造时所迸发出的无限可能。 通过这段经历,我也更加明晰和坚定了自己的认知:心理学是一门独特的学科,它既需要深深扎根于科学实证的坚实土壤,严谨地探寻规律;同时也迫切需要饱含人文关怀的温度,并不断追求表达方式的创新。无论我们是通过建立复杂的统计模型来揭示行为规律,还是通过揉捏一块朴素的黏土来具象化内心感受,本质上,我们都在尝试以各自的方式去描述、解释并最终干预人类复杂的心灵世界与行为模式——而真正触及核心的理解,往往诞生于这种科学与人文、理性与感性、多种视角与多元表达方式的有机融合之中。 在人文风情的体验与跨文化交流层面,同样收获颇丰。在国王学院开放包容的交流场合里,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口音交织成一首独特的旋律。我逐渐发现,深刻的“交流”并非总是依赖于宏大而正式的对话。恰恰相反,它常常始于一个真诚的微笑、一次会心的眼神交汇,或是一次彼此理解的手势默契比划。正是在这些细微之处,我突然触摸到了“交流”的本质内核——它始于放下自我预设、全然地倾听对方。当一位来自欧洲的同学用尚显生涩的英文,努力向我描述他家乡某个充满温情的传统节日时,他眼中闪烁的那种真挚而明亮的光芒,比任何精准的语言都更直接、更强烈地传递出了那份独特的情感温度与文化自豪。这种细微的体验让我顿悟:真正能打动人心的文化连接与人际共鸣,往往诞生于这些不经意的细节共振之中,而非刻意安排的文化展示或宏大叙事。 回顾这段在伦敦度过的珍贵时光,我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并非仅仅机械地“修完了一门海外课程”。我是在理论学习、实践操作与艺术感知这三个维度深度交汇的独特场域中,重新认识了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深邃内涵与内在温度。我由衷地感谢所有授课老师的倾心讲授与无私分享,也同样深深感谢一路同行、共同探索的每一位同学和老师。我愿意将这些沉甸甸的收获与深刻的启示,内化为前行的动力,在未来的学术道路上继续坚定地探索——始终铭记理解人、真诚关怀人、并努力以多元方式表达人的初心。 离英前夕,伦敦飘起了细密的雨丝。所有的片段感悟、零星的触动、深刻的思考,仿佛都在这微凉的雨水中慢慢沉淀,最终凝结成一种滋养生命的养分:我领悟到,真正的国际视野并非简单的地理坐标叠加,而是心灵疆域在碰撞与交融中的不断拓展。我不再执着于刻板地“理解差异”,而是开始学习以更开放的心态去“拥抱未知”——就如同伦敦这突如其来的细雨,它或许打湿了衣衫,却同时带来了一份清凉,澄澈了纷繁的思绪。这场旅程所赋予我最珍贵的纪念品,正是学会了以更柔软、更包容的姿态与世界相处:保持孩童般的好奇而不急于评判,投入地感受当下而不强求即时结论,让每一次文化的相遇与心灵的触碰,都成为向内滋养、向上生长的宝贵养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