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国际交流| 学生交流经验分享 |
| 【KCL暑期交流项目】个人总结(万祎林) |
| 发布时间:2025-10-25 作者: 浏览量: 【关闭】 |
|
一、 项目概述 在全球化的教育背景下,跨文化交流与学术合作已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为主动对接国际学术前沿,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与跨文化理解能力,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与世界顶尖学府——伦敦国王学院,延续了成功的合作,于2025年7月举办了心理学暑期项目。本次项目精心设计,聚焦于心理学从基础认知到临床应用的完整链条,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沉浸于国际一流学术环境的宝贵机会。我有幸作为交流团的一员,怀揣着对知识的敬畏与对未知的探索欲,踏上了前往英国伦敦的旅程。伦敦国王学院,这所坐落于伦敦市中心、拥有近两百年历史且培育了16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学术殿堂,其心理学专业更是在全球享有盛誉。此次交流,于我而言,不仅是一次课程学习,更是一场学术认知的革新与个人成长的历练。 二、 学术行程与核心收获 本次交流项目的课程设置体现了极强的系统性与前瞻性,逻辑清晰地分为几个不同的学习部分,使我得以逐步深入地构建起一个立体而前沿的心理学知识网络。 1、决策心理学与科研严谨性的锻造 第一周的课程为我们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心理学基础。Dr. Claire Heard的决策心理学课程超越了简单的理论介绍,而是引导我们深入思考不同理论范式背后的哲学基础。例如,Kahneman和Tversky的“启发式与偏差”框架揭示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强调理性标准的偏离;而Gigerenzer的“快速节俭启发式”则从生态理性的角度,论证了在适应环境时“快速简约”决策的有效性。这种对比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心理学理论并非绝对真理,而是理解心理现象的不同视角,培养了我的批判性思维。 尤为深刻的是关于“语言与情感如何塑造决策”的课程。通过“故事模型”我们了解到,陪审团并非被动接收信息,而是主动的“故事建构者”,他们会将零散证据整合成一个有因果逻辑的叙事,这让我联想到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判断都深受我们自身讲述的“故事”影响。而“框架效应”和“情感启发式”的学习,则让我意识到信息呈现方式和瞬时情绪的巨大影响力,这对未来从事心理健康科普或政策制定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如何更负责任地传递信息,避免误导公众决策。 随后,课程自然地过渡到行为改变的实践领域。学习跨理论模型(TTM)和Com-B模型,使我掌握了系统评估行为改变阶段和识别干预靶点的工具。关于“助推”(Nudge)和“去偏技术”的讨论,则将微观的个体心理与宏观的社会治理连接起来,让我看到了心理学知识在促进公共健康、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巨大应用潜力与社会价值。 Dr. Rebecca Upsher的科研方法集训,则将我们从“知识消费者”向“知识创造者”的角色推进。她不仅传授了诸如在OVID数据库中使用布尔运算符进行精准文献检索的技能,更强调了科研的“灵魂”——伦理与社会责任。“患者与公众参与(PPI)”的理念让我触动颇深,它要求研究不再是“关于”患者,而是“与”患者一起进行,这确保了研究问题源于真实世界的需求,研究成果能真正惠及目标人群。在人工智能辅助科研的课程中,我们在为SCITE、LITMAPS等工具的高效惊叹的同时,也深入探讨了数据偏差、算法透明度及学术诚信问题,这培养了我作为一名未来科研工作者所必需的技术警惕性与伦理责任感。定性研究的实战演练,则让我体会到获取真实、深度数据的不易,每一个中立的提问背后都需要精心的设计和反复的推敲。
2、表达性艺术治疗的深度学习 项目第二周,我们进入了更具创新性和人文温度的领域——表达性艺术治疗。这一阶段的学习从泰特现代艺术馆的实地教学开始。在Dr. Fiona Essig的引导下,我们不再是走马观花的游客,而是带着“心理学透镜”的观察者。驻足于抽象画作前,我们讨论色彩与线条如何传递难以言表的情绪;面对行为艺术录像,我们思考身体与空间的关系如何隐喻个体的心理状态。这种将艺术现场直接变为课堂的体验,极大地激活了我们的感官与同理心,为后续的理论学习铺设了生动的感性基础。 课堂内的学习则更加系统深入。音乐疗法部分,我们不仅了解到演唱、创作等不同形式的疗效差异,更深入探讨了其神经机制——音乐如何通过激活奖赏系统、调节应激反应来缓解抑郁症状。关于“人们在情绪低落时对音乐的使用差异”的讨论,让我意识到个性化干预的重要性。喜剧疗法课程则充满辩证思维,我们细致区分了绞刑架幽默、自嘲式幽默等的不同心理效应,并通过对“阿普尔夫”个案的三阶段干预设计,掌握了如何安全、有效地将幽默整合进治疗流程,同时警惕“悲伤小丑悖论”的风险。这充分体现了心理学干预的科学性、艺术性与风险可控性。艺术与媒体课程则将视角投向更广阔的社会层面,我们分析了艺术如何用于医学教育以培养医护人员的共情能力,以及媒体在心理健康去污名化中的责任与不足。这部分内容让我深刻理解到,心理健康是一个多维度的议题,干预手段可以如此丰富多彩,且必须考虑其社会文化语境。
3、课外活动中体会文化融合 项目精心安排的文化参访绝非点缀,而是整个学习体验的有机组成部分。大英博物馆的游览,让我们在人类文明的宏大叙事中,直观感受到不同文化对生命、死亡、爱情、信仰的理解与表达方式,这为我们思考文化如何塑造心理提供了无比丰富的素材。格林公园、白金汉宫到大本钟的徒步,让我们沉浸于伦敦的历史肌理之中,导游风趣的讲解使厚重的历史变得鲜活,这种轻松的氛围也促进了团员之间的交流与 bonding。格林尼治天文台之行则是一次科学与历史的震撼教育,站在本初子午线上,我们不仅理解了经度的起源,更感受到人类探索世界、定义秩序的勇气与智慧,这种超越学科的宏大视角对心理学研究者同样重要——它提醒我们,我们的研究也是人类理解自身漫长探索的一部分。
4、项目汇报展现学夕成果 所有这些体验最终汇聚于7月25日的项目成果展示。从文献回顾、研究设计到成果展示,全面应用了两周所学的知识技能。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也收获了巨大的成长。如何将复杂的理论转化为清晰的幻灯片?如何在有限时间内讲出一个引人入胜的“学术故事”?如何应对观众的提问?这次展示是对我们学术整合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公众表达能力的终极考验,也为本次学术之旅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三、 心得体会与反思
1. 学术范式的转变: 从接收知识到建构知识。最大的转变在于学习模式的更新。KCL的课堂不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强调互动、质疑与批判。教授们鼓励我们挑战权威观点,建立自己的逻辑论证。这种“苏格拉底式”的诘问与讨论,起初令人不适,但最终让我体会到学术自由的真正含义,即不盲从、有主见地进行独立思考。
2. 科研伦理意识的觉醒: 技术之上的人文关怀。本次交流极大地强化了我的科研伦理意识。无论是PPI强调的研究的“民主性”,还是对AI工具伦理风险的探讨,都让我明白,卓越的研究不仅在于方法的严谨和结果的创新,更在于其是否具有道德上的正当性和社会价值。这为我未来的学术生涯树立了重要的价值坐标。
3. 跨文化敏感度的提升:在差异中寻求共通。 生活在伦敦这座多元文化熔炉,与来自不同背景的同学和市民交流,使我真切体会到文化对个体世界观、沟通方式的深刻影响。这让我在专业上更倾向于采用文化适应的视角看待心理问题,在个人层面则变得更加包容、开放,能够以更平和的心态应对文化冲突。
4. 个人成长的淬炼:独立、韧性与方向。 在异国他乡独立处理生活琐事、适应全英文的学术环境、应对学习压力,这一切都显著提升了我的自理能力、适应力和心理韧性。更重要的是,通过接触世界最前沿的研究,我对健康心理学和临床干预科学产生了更为浓厚的兴趣,这为我的研究生专业选择和未来职业规划提供了极为关键和清晰的指引。
四、 结论与展望 总而言之,为期两周的伦敦国王学院暑期交流项目是一次高密度、高强度的学术洗礼,也是一次深刻的文化浸润与个人探索。它极大地拓展了我的学术视野,重塑了我的科研思维,提升了我的跨文化能力,并坚定了我的专业方向。我由衷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和伦敦国王学院提供的宝贵平台,感谢带队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指导,感谢KCL教授们的倾囊相授,也感谢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与启发。这段经历如同一颗种子,已在我心中生根发芽。我将把此次交流的所学、所思、所感转化为持续前进的动力,努力在未来心理学的学习与研究道路上,秉持严谨的科学态度、深切的人文关怀和广阔的国际视野,争取为促进人类心理健康与福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