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国际交流| 学生交流经验分享 |
| 【KCL暑期交流项目】个人总结(王鹏博) |
| 发布时间:2025-10-25 作者: 浏览量: 【关闭】 |
|
英国KCL心理学暑校:知识与眼界的双重旅程 在暑假来临前,我便对前往英国伦敦国王学院(KCL)参加为期两周的心理学暑校满怀期待。作为一名对心理学领域充满好奇的学习者,我始终渴望能在国际化的学术环境中,接触更前沿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方法,也盼望着能在这段旅程中拓宽学术视野、提升专业认知,为未来的学习与发展积累宝贵经验。而当暑校真正开启,这段充实又精彩的时光,果然如我所愿,成为了一次兼具知识收获与文化体验的难忘旅程。 前三天的授课老师为Dr Claire Heard,她主要为我们讲授决策和社会心理学的相关内容,其中我印象深刻的内容为第三日的课程:在行为科学领域,理解行为改变的规律并设计有效的干预措施,是助力个体做出更优选择的关键。目前,学界已形成多个经典的行为改变理论,并据此开发出多样化的干预策略,为改善健康、消费、储蓄等领域的行为提供了科学依据。 行为改变理论为干预设计奠定了基础。跨理论模型(TTM)将行为改变划分为前沉思、沉思、准备、行动和终止五个阶段,各阶段个体的认知与行为特征差异显著。前沉思阶段的人缺乏改变意识,需直接让其正视行为后果;沉思阶段的人虽关注改变却纠结利弊,需简化信息以凸显改变价值;准备与行动阶段的人已有改变意愿,需提供具体路径与支持以避免 relapse。而 Com-B 模型则指出,行为由能力、动机、机会三要素共同决定,三者如同 “逻辑门”,需同时具备才能推动行为发生,干预时需精准识别缺失要素并针对性改善,例如认知不足则提升心理能力,环境阻碍则优化物理机会。此外,风险即感受视角强调认知评估与情绪对决策的双重影响,保护动机理论则聚焦威胁与应对评估对行为的驱动,这些理论从不同维度揭示了行为改变的机制。 基于上述理论,行为干预措施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无需认知参与、推动决策向理想结果倾斜的策略,以 “助推” 为典型代表。这类干预通过改变选择架构发挥作用,如调整商品摆放位置 —— 将低热量零食放在货架中间可使选择率大幅提升;优化物理环境 —— 把楼梯涂成钢琴键样式、用红线引导至楼梯,能增加人们的运动行为;利用默认选项 ——SMarT 储蓄计划通过自动将工资涨幅部分投入储蓄,使员工退休储蓄率显著提高。社会规范也是重要工具,酒店中提示 “75% 的客人 reuse 毛巾”,比单纯的环保呼吁更能促进毛巾 reuse,但需注意避免负面规范的反向效果,如提示 “很多人偷取石化木材” 反而会增加盗窃行为。 另一类干预措施聚焦提升决策能力,通过去偏和简化信息帮助个体做出理性选择。去偏技巧包括 “考虑对立面”,即引导决策者思考自身判断可能存在的错误,以减少确认偏差与后见偏差;“采取外部视角”,通过参考同类项目的结果来合理预估任务成本与时长;开展偏误教育训练,借助视频和游戏让个体学习识别并规避认知偏误。简化信息则能降低决策难度,例如将概率转化为自然频率或 “时间得失” 的表述,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医疗筛查效果与健康行为的益处;在选择节能汽车时,清晰呈现不同车型的实际能耗差异,避免因单位混淆导致的误判。 这些理论与干预措施表明,有效的行为引导既需利用环境设计 “轻推” 个体,也需赋能个体提升决策能力,二者结合才能更全面地促进积极行为的发生与维持。 下一位老师是Dr Rebecca Upsher,她主要为我们讲述关于最后一日presentation的准备工作与小组讨论。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首次课程中关于学术研究核心环节的内容:在学术研究与实践中,患者公众参与(PPI)和高效文献检索是确保研究质量与价值的关键。Dr Rebecca Upsher围绕这两大主题展开详细讲解,为我们提供了系统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在患者公众参与研究(PPI)方面,首先需明确参与(Participation)、参与(Engagement)与介入(Involvement)的区别:参与指加入研究成为受试者,参与侧重研究信息的传播与分享,而介入则是患者、照护者及公众主动参与研究项目与机构运作。PPI 的核心是让公众从 “研究对象” 转变为 “研究伙伴”,其意义重大:能确保研究主题贴合公众需求以提升相关性,优化研究设计、执行与成果传播以提高质量,增强研究者对公众的责任感,还能让研究成果更易落地应用。 可参与 PPI 的群体广泛,包括服务使用者、患者、潜在患者及其家属照护者,还有可能受益于或受研究影响的普通公众。有效开展 PPI 需遵循四大原则:尊重参与者贡献、提供培训指导等支持、保持沟通透明、实现互利共赢。在实际操作中,需结合研究各阶段规划 PPI,比如在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 研究中(针对 11-16 岁高中生,采用线上两次调查设计),要明确参与人员特征、所需经验,选择合适的参与方式、沟通渠道,确定招募途径与参与人数,并考量不同规模群体的优劣。同时,PPI 也面临资金不足、形式化参与、角色期望模糊、代表性不足等挑战,需提前规划应对。 在文献检索技能方面,课程明确其在学术研究中的核心价值:帮助研究者搭建知识基础、避免重复研究、发现研究空白、支撑假设与方法论、保障研究可信度与相关性,还能为同行评审与发表提供助力。开展文献检索,需先掌握关键资源,如 OVID 平台的 Medline 数据库等专业数据库。 构建高效检索策略是文献检索的核心。第一步是筛选关键词,可通过头脑风暴、参考现有研究、考虑同义词与变体词来确定,例如研究 “社交媒体对心理健康影响” 时,关键词可涵盖 “社交媒体”“心理健康”“抑郁” 等。第二步是运用布尔运算符优化检索,“AND” 用于缩小范围(如 “社交媒体 AND 心理健康”),“OR” 用于扩大范围(如 “抑郁 OR 焦虑”),“NOT” 用于排除无关内容(如 “心理健康 NOT 抑郁”)。第三步是合理使用过滤器,根据研究需求选择时间范围(如近 5 年)、文献类型(如同行评审期刊)、学科领域(如心理学)等,精准筛选结果。以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 研究为例,可组合关键词与运算符,再搭配相关过滤器,在数据库中高效查找所需文献。课程还布置了实践作业,要求我们运用设计的检索策略在选定数据库中找到 2 篇相关文献,以巩固所学技能。 第三位老师是Dr Fiona Essig,她的研究领域为精神疾病的治疗,涉及艺术疗法(art therapy)、音乐疗法(music therapy)等。尤为特别的是,Dr Fiona Essig自身也曾是精神疾病患者,这份特殊经历让她对精神疾病治疗有着更深刻的理解与共情,也让她始终致力于为精神疾病治疗事业贡献力量。她课程中的诸多内容都让我深受触动,比如艺术与创意疗法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艺术与创意疗法正成为心理健康领域的重要辅助手段,涵盖艺术、音乐、喜剧等多种形式,在改善心理状态、辅助治疗及消除病耻感等方面展现出独特价值。 艺术与心理健康存在复杂关联。研究发现,创意人群与精神分裂症患者丘脑 D2 受体减少,且创意人群携带双相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相关基因变体的概率高 25%,部分证据显示精神病性症状、双相情感障碍与创意写作有关。但需注意,创意特质与精神疾病仅存在重叠,并非必然关联。艺术还能助力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培训,通过艺术教育提升其观察力、沟通能力与同理心,如牛津阿什莫林博物馆的 “医学艺术反思项目”,借主题艺术品促进从业者换位思考。同时,“原生艺术” 可传递心理健康患者真实体验,打破医患沟通壁垒,艺术创作还能为患者带来希望与意义,帮助重建自我认同。 音乐疗法在特定心理疾病治疗中成效显著。针对痴呆症,音乐能唤起自传体记忆,尤其 “记忆隆起期”(10-30 岁)的记忆,且音乐记忆在痴呆症中得以保留,这与大脑额叶区域活动相关。音乐可弥补患者语言缺陷,“为大脑歌唱” 项目能提升患者社交融入感、改善记忆与情绪。针对抑郁症,音乐疗法有被动聆听、主动创作等形式,研究表明 12 周内的团体音乐治疗效果更佳,能通过带来愉悦感、促进身体活动、增强人际连接发挥作用,对产后抑郁也有良好效果。不过,悲伤音乐对抑郁人群可能产生复杂影响,非抑郁人群则可借其安全释放情绪。 媒体对心理健康的呈现需辩证看待。影视、文学中常存在负面刻板印象,如将心理疾病患者刻画为暴力、怪异形象,且对 LGBT 群体等少数群体的心理问题呈现不足,易加剧病耻感。但也有积极案例,肥皂剧引入有生活经验的顾问提升真实性,《我们这一天》等作品展现细腻心理状态。具有生活经验者创作的内容更真实,能帮助公众理解心理疾病。 喜剧疗法为心理健康干预提供新路径。黑色幽默和绞刑架幽默常被急救人员等用于应对压力,是重要的心理应对机制。“悲伤小丑悖论” 指出喜剧演员可能借幽默掩盖心理问题。喜剧疗法形式多样,“心理健康脱口秀” 项目教患者用喜剧应对疾病,笑疗法能短期改善抑郁与睡眠,线上笑疗法也具效果,且幽默干预灵活经济,主动创作幽默比被动接受更有效,可帮助患者换角度看待问题。 这些创意疗法从不同维度为心理健康支持提供了多元选择,未来需进一步探索其长期效果与适用场景,以更好地服务于心理健康领域。 最后一日,我们迎来了成果展示环节——presentation。我们小组的报告聚焦于消费者对环保包装食品的选择,核心内容如下:背景显示,全球包装食品消费量大,但环保包装食品选择率低,且消费者为环保包装额外付费意愿低于平均成本溢价,如麦肯锡 2023 年调查中,中国消费者付费意愿仅为 12%,而生物可降解包装的成本溢价却高达 30%-50%。研究基于消费者决策模式,将其分为 “最大化者” 与 “满意者”,填补了过往研究忽视二者差异、缺乏线下环保包装关注及推广策略少的空白。干预策略包括突出环保标识、价格优势、整合多元价值、明确食品信息。研究分两阶段:第一阶段以 150 名参与者为对象,探究颜色、形状等八个包装特征对两类消费者的影响,假设满意者更关注颜色、营养信息等,最大化者对各特征关注较均衡;第二阶段以 160 名参与者分四组,对比普通塑料、环保、改进型环保包装的选择率,预期改进型环保包装更能提升两类消费者购买意愿,且对满意者影响更显著。
我们组presentation的首页 除了在KCL充实的课程学习,课余时间里,我还和几位同学组团游览了伦敦这座充满历史底蕴与文化魅力的城市。我们首先来到了大名鼎鼎的大本钟,正式名称为“伊丽莎白塔”。站在泰晤士河畔,抬头仰望这座高耸的哥特式建筑,黑色的指针在白色钟面上缓缓转动,每到整点,浑厚悠扬的钟声便会回荡在伦敦市中心,那一刻仿佛能感受到时间的厚重与历史的沉淀。我们沿着河畔漫步,看着阳光洒在塔身上,与周围的议会大厦交相辉映,随手拍下的每一张照片都像是一幅精致的风景画。
在大本钟前的合影(右2是我) 之后,我们前往了世界闻名的大英博物馆。踏入博物馆大门,宏伟的穹顶与古朴的石柱瞬间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庄重感。我们按规划路线依次参观了埃及馆、希腊罗马馆、东方馆等核心展区。在埃及馆,亲眼见到了罗塞塔石碑——那块破解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关键文物,石碑上三种文字并行镌刻,历经千年依然清晰,站在它面前,仿佛能触摸到古埃及文明的脉搏;希腊罗马馆里的帕特农神庙雕塑群更是令人震撼,残存的浮雕上,神祇与凡人的形象栩栩如生,虽历经岁月侵蚀,却依旧能让人想象出当年神庙的辉煌。东方馆中,中国的青花瓷、敦煌壁画残片等文物静静陈列,熟悉的文化符号与异国的展示语境碰撞,让我对文明的交流与传承有了更直观的认知。馆内随处可见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参观者,大家都带着对历史与文化的敬畏驻足欣赏,这种跨越国界的文化共鸣,让我内心满是触动。
在大英博物馆门口的合影(左一是我) 最后,我们还去了格林威治天文台。这里是本初子午线(0°经线)的所在地,也是世界时间的起点。走进天文台,我们先参观了陈列着各种古老天文仪器的展厅,了解人类探索宇宙与测量时间的历史。最令人兴奋的环节,是站在本初子午线的地面标识线上——一只脚踩在东经,一只脚踩在西经,这种“横跨东西半球”的体验既新奇又有趣。我们还在天文台的庭院里远眺伦敦市区的风景,看着夕阳慢慢落下,将天空染成温暖的橙红色,心中满是惬意与满足。
团组在格林威治天文台参观的合影 两周的KCL暑校之旅转瞬即逝,回顾这段时光,我不仅在心理学专业知识上收获颇丰,接触到了前沿的理论与研究方法,还在伦敦的游览中感受到了不同的文化氛围,拓宽了自己的眼界。这段经历让我更加明确了未来的学习方向,也让我学会了用更开放、多元的视角看待世界。它就像一颗种子,在我心中种下了对学术探索的热爱与对广阔世界的向往,必将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为我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助力我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