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际交流| 学生交流经验分享
【KCL暑期交流项目】个人总结(汤一诺)
发布时间:2025-10-25      作者:       浏览量:       【关闭

 逐梦泰晤士:我在伦敦国王学院的盛夏心旅

 2025年的盛夏,我,一名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学生,怀揣着对人类心灵奥秘的探求,踏上了飞往英伦的航班。此行的目的地,是位于伦敦市中心、泰晤士河畔的顶尖学府——伦敦国王学院(KCL)。对我而言,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海外游学,更是一场深入自我与他人内心的深度探索,一段注定铭刻于心的成长之旅。彼时的我,还未曾预料到,这短短数周的光阴,将如何在我的学术认知、人生视野乃至个人情感上,刻下如此深刻的烙印。


学校一角

 伦敦,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以它独有的方式迎接了我的到来。希思罗机场的繁忙、黑色出租车的穿梭、街角咖啡馆的香气,都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欢迎画卷。当大巴车驶入市中心,泰晤士河的波光粼粼与岸边的历史建筑交相辉映,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这座城市的辉煌历史。而我的终点,KCL,就静静地坐落在河畔,它的哥特式尖顶和古典建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那一刻,我仿佛触摸到了知识的脉搏,感受到了学术的重量。

KCL的课程设计精巧而紧凑,每一天都充满了思维的碰撞与认知的刷新。与国内注重基础理论教学不同,这里的课程更强调实验案例的剖析、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跨文化背景下的人类行为分析。

我们的主讲教授是Dr. Claire Heard,一位在认知神经科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享有盛誉的学者。她的每一堂课都像是一场精彩的思维盛宴,从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抛出各种尖锐的问题,引导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例如,在讨论“从众心理与社会影响”时,她向我们展示了经典的“阿希实验”视频,然后要求我们分组进行模拟讨论。我被分配到一个小组,扮演“从众者”,而另一位同学则扮演“抵抗者”。这种沉浸式的教学方式,让我第一次跳出书本,真正从多维度的视角去理解一个看似简单但极具社会意义的心理现象。它让我思考,在集体决策中,个体理性的声音为何常常被淹没,以及如何保持批判性思维的独立性。



 Dr.Heard老师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堂关于“认知偏差与决策心理学”的课程。Dr. Heard引用了大量最新的行为经济学与认知科学研究,分析了人类大脑在信息处理中常见的“捷径”——启发式偏见(Heuristics)。她举了一个例子:当我们在网上购物时,算法如何利用“锚定效应”和“损失厌恶”来影响我们的购买决策。课程的最后,她要求我们进行一个小型实验:在不告知目的的情况下,让一组同学快速做出几个简单的判断题。结果显示,大多数人都表现出了“确认偏误”——他们更倾向于寻找支持自己原有观点的证据。那一刻,我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它让我意识到,心理学研究并非遥不可及的理论推演,而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现实关照。

除了主课,我们还有各种讲座和工作坊。我参加了一场由KCL神经科学系教授主持的关于“记忆的重塑与遗忘”的讲座。教授以“目击证人证词的可信度”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记忆并非一个静态的“文件”,而是可以被情境、情绪甚至他人暗示所改变的动态过程。讲座结束后,我鼓起勇气向教授请教了“虚假记忆”的形成机制,他耐心而详尽的解答让我受益匪浅。这种师生之间平等而深入的交流氛围,让我感到既轻松又受鼓舞。

KCL的图书馆里,我度过了无数个宁静而充实的下午。萨默塞特宫(Somerset House)旁边的梅林图书馆(Maughan Library)充满了古典气息,高耸的书架、雕花的穹顶,仿佛将我带回了遥远的学术黄金时代。我在这里和同学们有过丰富多彩的讨论,也完成了期末的环保主题项目研究。这个过程是艰辛的,但当最终的成果呈现出来时,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它不仅是对我学术能力的检验,更是对我独立思考和研究精神的磨砺。

如果说课堂是理性的殿堂,那么伦敦这座城市就是感性的熔炉。我的课余生活,是探索这座城市无尽魅力的过程。我住在学校的单人单间宿舍里,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这给了我一个独特的体验:在伦敦这座繁华而喧嚣的城市中,我拥有了一片宁静的港湾。每天下课后,我可以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整理笔记、阅读文献、听音乐或只是静静地思考。这种独处的时光,让我更好地消化了课堂上纷繁复杂的知识,也给了我一个重新审视自我内心的机会。

尽管是单人宿舍,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与世隔绝。宿舍楼的公共厨房和休息室是天然的社交场所。我在这里遇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有来自巴西的艺术系学生,有来自日本的计算机科学研究生,还有一位新加坡的华人。这种跨文化的交流,让我对世界的认知不再局限于书本,而是变得鲜活而具体。我发现,即便语言和肤色不同,但人类共通的情感、对友谊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是如此地普遍。


大英博物馆穹顶

 伦敦的博物馆是我的最爱。大英博物馆,这个人类文明的宝库,我足足花了一天时间才勉强走马观花。埃及馆的木乃伊、希腊馆的帕特农神庙雕塑、中国馆的青铜器,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在这里,我仿佛进行了一场时空旅行,与古老的文明进行了一场无声的对话。泰特现代艺术馆则让我看到了现代艺术的无限可能,那些看似怪诞的作品背后,隐藏着艺术家对现实的深刻反思。我尝试用心理学的视角去理解这些作品:它们如何通过色彩、线条和意象,来触动观者的情感,甚至改变他们的认知。

除了博物馆,我也沉醉于伦敦的戏剧艺术。在西区的剧院,我观看了经典剧目《歌剧魅影》。尽管台词有些晦涩,但演员们精湛的表演、舞台布景的华丽,让我感受到了戏剧的巨大魅力。那种现场的震撼,是看电影或电视剧所无法比拟的。我也去了伦敦桥、塔桥、白金汉宫,亲眼见证了这些只在教科书和电影里出现过的地标。在泰晤士河畔漫步,看着来往的游船,感受着伦敦的脉动,每一刻都充满了新奇与感动。


大本钟

为了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活,我还尝试了许多“伦敦式”体验。我坐上了双层红色巴士,坐在二层最前排,感受着穿梭于繁忙街道的乐趣;我在海德公园喂过松鼠,享受着城市中的一丝宁静;我在诺丁山逛过跳蚤市场,淘到了几本心仪的旧书;我也在当地的酒吧里,与新认识的朋友们举杯畅聊。这些点点滴滴的经历,共同构成了我对伦敦的完整记忆。 

为期一个月的暑期学校,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个人成长的飞跃。在离开伦敦的前夜,我坐在宿舍的窗前,望着窗外灯火辉煌的夜景,思绪万千。我开始反思,这段经历究竟带给了我什么。

首先是学术视野的拓宽。 在KCL,我接触到了许多前沿的、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这让我意识到,心理学的边界是流动的,不能拘泥于单一的学科框架。教授们严谨而开放的治学态度,也深深地影响了我,让我学会了以一种更加批判性和包容性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我开始将心理学与其他学科,如社会学、经济学、人工智能等进行交叉思考,探索人类行为的更深层次原因。

其次是语言能力的显著提升。 尽管在来之前我的英语水平还算不错,但真正置身于全英文环境中,我才发现自己的口语和听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以及日常交流中,我不断地练习和纠正,逐渐克服了语言障碍。我发现,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理解另一种文化、建立人际连接的桥梁。

最重要的是,是对自我认知的重新定义。 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我不得不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主动与人交流,去解决各种生活中的小难题。我学会了独立,学会了勇敢,也学会了如何面对挫折。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交流,让我看到了人类行为的多元性,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背景和身份认同。我发现,我不再只是“一个北师大的学生”,而是“一个来自中国的,正在伦敦学习的,拥有独特文化背景的个体”。这种体验,让我对“身份”有了更深刻的心理学理解——它是一个动态的、可以被环境塑造和重新定义的复杂概念。

此外,这段经历也让我更加珍惜我在北师大的学习时光。 远隔万里,我反而更清晰地看到了北师大给予我的学术基础和人文关怀。这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视角,让我对自己的母校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更强的归属感。我期待将我在KCL所学到的新思想、新方法,带回北师大的课堂,与我的同学们分享,让知识的火花继续碰撞。

离开伦敦的那天,天气有些阴沉,但我的内心却充满了阳光。我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无尽的思念,踏上了归途。泰晤士河的微风,大本钟的钟声,特拉法加广场的鸽群,都将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中。

这次KCL暑期学校的经历,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让我认识了更真实的自己。它是一颗种子,在我心中种下了探索、求知与开放的信念。我知道,这趟旅程的结束,也意味着我人生新篇章的开启。未来,我将以更坚定的步伐,继续前行,去追逐更多的未知与精彩。

再见,伦敦;再见,KCL。未来,我们定会再相遇。

上一篇:【KCL暑期交流项目】个人总结(孙亦果)

下一篇:【KCL暑期交流项目】个人总结(万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