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际交流| 学生交流经验分享 |
【伦敦KCL暑假交流项目】夏日的盛宴——KCL之行的心得体会(代泽西) |
发布时间:2024-09-18 作者: 浏览量: 【关闭】 |
回国已经有一个月有余,有时间慢慢回想和体会这场英国伦敦之行究竟给我带来了什么。毫无疑问的是,我享受了一场夏日的盛宴,在这里我体会到了不一样的课堂,新的知识和思考,以及异国他乡的独特风情。 图1:伦敦地标建筑之一伦敦眼,离学校很近 故事、AI与战争后的艺术 在KCL我们一共上了三门不同主题的课程。每门课程都持续三天,夏令营课程所有的集中学习的制度让我们在一天内集中上课,三天内能对一个领域有一些初步的了解。这种上课方式本身对我这个之前从来没有参加过夏令营或者训练营的人来说是非常新颖的,我能够在老师亲切的指导和同学们热烈的讨论中,集中注意和思考在一个主题上三天,串联相关知识。这种学习方式能让我及时解答自己的问题,补足我知识体系的疏漏,让我能够更快地形成对知识的概览。之前我会怀疑夏令营的时间那么短究竟能学到什么,现在我意识到一天的时间其实很长,如果我想迅速了解和进入某个新的领域,这种学习方式无疑是高效的。 第一门课程是决策与行为相关的课程,由Claire Heard博士为我们授课。这门课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十分贴切,老师在讲到做选择的几种策略时,提到“满意法”——找到满意的选项就停下来,不去看剩下是否有更合适的选项——我惊觉,这不就是我常用的策略吗?但显然这不是最好的策略,我应该在看到满意的选项后再多寻找两个进行比较,既不耗费太大精力,也能避免损失掉潜在的最优解。 图2:同学们在上决策相关课程 除此之外,小班授课的形式也让我们有了很多可以自我展示和参与表达的机会,也可以通过组织有趣的活动来帮助我们理解。我印象最深的活动是Heard博士在介绍了story的组成因素后,请我们分为两组,各自编写一个故事,同样的事实,但通过不同的攥写方式,同一个人既可能是杀人犯也可能是无辜者。我一听,感觉这很像我平常喜欢玩的一种游戏“海龟汤”,一个简单的事件下面是一个可怕的真相。我们依照一个海龟汤故事完成了这个任务,老师还夸了我们很有创意,是个好故事。 第二门课程则是方法类的课程,由Dr Rebecca Upsher为我们讲述。因为参加夏令营的是在我大二升大三的暑假,我对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也进行过一些展示和表达的训练,课程并没有给我带来什么知识上的收获。但这门课有关AI的内容带给了我很大的震撼。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四种用于学术用途的AI工具:Scite、Elicit、Litmaps和Hubmeta。 图3:方法学的课程 一方面,我震撼于现有的学术性AI的强大,在文献综述和文献搜索上能力非常强,另一方面,我没想到伦敦国王学院的课程不仅有对AI伦理的探讨,还有对AI的详尽介绍和使用意见,并且已经有了相对规范的AI学术使用要求。在国内我们还在对AI不甚了解,规矩不明朗的情况下,这边已经发展并使用了专门的学术性质的AI,并对如何使用,如何声明都有了详尽的规定。 这种对新技术的迅速响应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同时也让我有所启发,对AI的看法如果停留在争论和危险上既无法真正认识AI,也无法使用AI,让AI造福于我们。紧接着我萌生了一个疑惑:为什么一些人很难去使用AI?我从我自身的角度出发,我认为有部分原因是在于我对AI的了解不够,不清楚AI已经发展成了那么强有力的工具;此外,AI对我来说使用起来也很麻烦,收费的比较多,质量又残次不齐。但这似乎并不能解释全部,有些人是存在一种“AI恐惧”的。大学生理论上是最进步,也应该最包容的群体,但大学生群体中也存在的“AI恐惧”。于是我和我的组员商议能否将促进大学生使用AI作为我们的课题进行研究,我想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恐惧,现有理论有哪些,我们又可以怎么设计提案来促进AI进一步的使用。 在第二门课程中有很多应用环节的设置,如展示如何成为一个好的伦敦游者,该如何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针对我们各自小组作业的内容,Dr Rebecca Upsher也都做了指导。在这三天中,我们初步确定了最终汇报的内容。 最后一门课程是我最为喜欢的课程,内容为艺术治疗相关,由Fiona Essig教授为我们授课。在来到英国之前,这门课程就是我最为期待的内容,国内的心理治疗尚在市场化起步阶段,我能接触到的相关知识不多,接触到的也多以CBT为主。在我看来,艺术治疗对从业者的要求会相较于传统的谈话治疗更高,因此培养成本也更高,国内尚缺这份土壤。但艺术治疗是有其独特的,超越文字的力量的,所以我一直很期待专门讲授艺术治疗的内容,而伦敦国王学院正好有这方面的极其优越的资源。 Fiona Essig教授所讲授的内容非常全面,其中让我收获最大的一是在泰特现代艺术美术馆的一门别开生面的课程。英国的泰特现代艺术美术馆是世界上最有名望的现代美术馆之一,其间展品非常丰富多样,有塞尚的泉,毕加索的画等等,博物馆本身的建筑也特点鲜明。在这个地方,Fiona Essig教授带我们观赏了经过战争的艺术家们的作品,并让我们思考精神疾病精神痛苦和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图4:泰特现代美术馆的照片 我认为这是非常生动,并且是不仅教给我知识,更会塑造我的审美和人格的课程。艺术和教育之间连接的那么紧密让我十分的感动。而且整个美术馆是完全对外开放的,观众可以自行选择捐款或者不捐款,这非常难得。 这门课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是老师给我们提供了扭扭棒,画笔和硬卡纸为材料,让我们尝试用这些创造出反应不同精神疾病状态的作品。我们小组拿到的描述是关于抑郁的,描述中提到主人公每天都很难从床上起床。于是我们突发奇想,为什么不用扭扭棒做出一个瘫在床上,逐渐融化的小人呢?于是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创造出了融化在床上的小人和笼罩着它的玻璃罩子,床四周还散落着各色的扭扭棒球,代表它的愁绪。为了表达小人正在床上,我想着用卡纸给他做个被子,被子……我突然意识到我可以用一个谐音,我在卡纸上写上“这被子也就这样了”盖到了小人身上。 互动展示的环节中,我们努力向老师解释了我们的这个谐音内容,得到了老师的称赞,同学们也都觉得很有意思,这让我感觉很开心。表达和理解,难以描述的情感和具象化的抑郁,我那个时候理解到了艺术治疗真正的魅力。 在伦敦国王学院上课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感受,一方面因为英文授课,对我来说挑战很多,每次发言和提问都需要提前准备很久,感到压力很大,当另一方面,我又为课堂内容的优秀,课堂形式的丰富而倾倒,感到收获很多。这是自我挑战的课堂,我很开心自己选择了这个课堂,并坚持了下去。 课堂之外 虽然学习生活是伦敦国王学院之行的重点,也是本篇分享之中的重中之重。但是课堂之外的内容依然给我留下了鲜明可亲的印象,特别是学校举办的社交活动项目和泰晤士河的泛舟之旅。 第一天的欢迎会上,学校给我们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冷食和饮品,供来参加暑期项目的人享用。这次晚餐会同时也是一场交流会,鼓励我们与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人用英文进行社交。在这场晚餐会上我第一次鼓起勇气用自己蹩脚的英语跟其他人搭话,不过交流的顺畅还是依靠了其他同学,因为我听力太差了。但是真的鼓起勇气后,发现虽然交流不畅也不会影响什么。 伦敦国王学院为我们安排了很多种类的社交活动,脱口秀体验,citywalk,咖啡聊天和快问快答等等等等。伦敦和北京让我感到的氛围不同,这里非常鼓励社交,人和人之间只要眼神对上就会有微笑和招呼,整体上让我感觉非常友好。 此外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在泰晤士河上的游船,在河上眺望一路的伦敦眼,圣保罗教堂,碎片大厦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体验,伦敦的夏天并不炎热,而阳光又很明媚,照在身上十分舒服。微风吹过我们的脸颊,我们穿过伦敦桥抵达格林威治,就好像穿过时间一样。 图5:泰晤士河上的游船 这些体验都让我对文化和语言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离开伦敦之后,我在北京拾起来很久未学的英语,我想通过更多地了解,去看一看更多的不同。
在伦敦的记忆是色彩鲜明,丰富多样并且收获颇丰的,像一场夏日流动的盛宴。我很高兴能参与这次的暑期项目。它带给我的远超过我能在字面上描述的这些,我真的很开心,在今年的春天,我选择了在报名表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