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国际交流| 学生交流经验分享 |
| 【KCL暑期交流项目】个人总结(苏博彧) |
| 发布时间:2025-10-25 作者: 浏览量: 【关闭】 |
|
2025年夏季,我有幸参与北京师范大学与伦敦国王学院(KCL)联合举办的国际交流项目,沉浸式体验了为期两周的“Advanced Psychology”暑期课程,并与小组成员一起完成了“Green or Glamorous?”的汇报。这段经历不仅让我在心理学专业领域实现知识深化,更以国际化视角搭建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一、在外行程安排 第一周以“决策心理学与行为干预”为主题,通过“直播讲座+工作坊”形式,系统构建理论框架与研究工具。周一由Claire Heard博士主讲《Introduction & Overview》,明确行为决策的研究范式;周二聚焦《Risk Perception and Affect》,解析情绪对风险判断的影响机制;周三深入《Theories of Behaviour Change & Decision Making》,对比计划行为理论(TPB)、价值信念规范理论(VBN)等经典模型的适用边界;周四与周五则由Rebecca Upsher博士引入实践工具,分别讲解《Communication in Research》与《Us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 support Literature Searching》,前者教授学术沟通中的逻辑表达技巧,后者演示AI工具(如文献检索算法、数据可视化软件)在研究中的高效应用。周一至周三的工作坊聚焦“启发式与偏差”(Heuristics and Biases),通过模拟实验让我们亲身体验锚定效应、可得性偏差如何影响决策;周四的《Building your intervention Toolbox》工作坊中,我们以“减少快时尚购买”为目标,分组设计了干预方案;周五则通过《Patient Public Involvement》讲座,了解公众参与在医疗与消费中的研究。 第二周从理论延伸至了应用场景,结合艺术治疗让我们完成了从知识输入到成果输出的转化。周一至周三由Fiona Essig博士主讲《Music Therapy for Dementia/Depression》《Comedic Therapy》和《Art Therapy: Rehabilitation and Expression》,她为我们系统地介绍艺术干预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逻辑,其中“音乐对认知功能的激活作用”“喜剧元素对负面情绪的缓解机制”等内容,为我理解心理疗愈提供了新视角;周四的《Art and Mental Health: Gallery Visit》,在泰特美术馆的实地调研中,我们观察了诸多与情绪密切相关的艺术作品,进一步了解各种心理状态。
周二至周四的《Facilitated Group Work For Presentation Development》工作坊中,我们小组围绕“快时尚消费决策中的前景理论应用”逐步完善研究报告;周五的小组展示中,我们顺利地完成了实验背景、框架、设计、分析等的阐述,并在答辩中回答了Claire博士关于我们的理论如何投入实际应用的问题,获得了大家的好评。
二、小组汇报 在最后的小组汇报展示中,我们小组的成员最终决定以“Green or Glamorous?A study on Fast Fashion consumption decision-making based on Prospect Theory”为主题,探究快时尚文化背后的绿色解决途径,如何引导消费者去做出更加绿色的时尚选择,由我与黄紫嘉、阿伊莎同学共同完成,我主要负责研究背景部分的展示,具体内容如下: 1.研究背景与假设 •背景:基于快时尚行业的环境问题(75%服装最终被焚烧或填埋)与现有研究缺口(缺乏“经济框架+损失厌恶”的实证),提出核心问题:如何通过心理学框架引导消费者选择可持续时尚? •研究假设: H1:损失框架比收益框架更能提升可持续时尚的购买意愿; H2:经济主题的信息比环境主题的信息影响更强; H3:“损失+经济”框架的组合效应最强。 2.研究方法 •样本设计:招募参与者,平均分为4组(每组130人),分别接受“环境收益”“环境损失”“经济收益”“经济损失”四种框架的信息干预。 •实验流程:模拟在线购物场景,展示两件视觉相似的T恤——可持续T恤(299元,标注对应框架信息)与快时尚T恤(59元,无额外信息),通过7点李克特量表测量购买意愿,并以感知成本效益、情绪满意度为中介变量。 •统计方法:采用2×2方差分析检验主效应与交互效应,分析中介机制。 3.研究结果与结论 •预期结果: 主效应:损失框架的购买意愿显著高于收益框架;经济主题显著优于环境主题; 交互效应:“损失+经济”框架的购买意愿最高,且选择可持续T恤的比例达62%,是“收益+环境”框架的3倍; 中介机制:“感知成本效益”是主要中介变量(损失框架→提升成本效益感知→提高购买意愿),“情绪满意度”为次要中介。 •结论:引导可持续消费可以采用“损失+经济”框架,例如告知消费者“购买快时尚T恤每年需花费59元,5年共295元,相当于可持续T恤的总价”,而非“可持续T恤能减少6kg碳排放”。
三、参会主要收获:学术能力与国际视野的双重突破 本次KCL国际交流不仅是一次知识学习,更是一场“学术思维重塑+跨文化协作能力提升”的深度历练。 作为心理学专业学生,本次交流让我在决策心理学与可持续消费研究领域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创新”的转变,具体体现在两个层面: 1.理论框架的深化:掌握“多理论对比+精准应用”的方法 此前,我对前景理论的理解仅停留在“损失厌恶”的表层概念;通过Heard博士的报告与项目实践,我不仅能系统对比TPB、VBN、前景理论的适用边界,更能根据研究问题“精准择取框架”——例如,在快时尚消费研究中,因消费者决策兼具“冲动性”与“经济敏感性”,前景理论的“框架效应”比TPB的“理性意图”更贴合实际。 2. 研究创新的突破:提出“损失+经济”框架的实践价值 项目中,我们基于文献缺口提出的“损失+经济”框架,不仅得到了认可,且更具有明确的实践指导意义。例如,我们为可持续时尚品牌设计的宣传语——“5年买5件快时尚T恤需295元,1件可持续T恤仅299元,省出3年奶茶钱”,可以投入到市场使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消费者的决策,从而达到绿色消费的目的。 此外,本次交流还让我跳出了单一文化视角,以全球化思维理解“可持续消费”这一全球性问题,开拓了我的国际视野,搭建起“跨文化协作+全球问题认知”的桥梁。 同时,本次的研究还促进了我对全球性问题的认知深化。比如,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我阅读了一篇名为《Global Fast Fashion Market 2023-2033》的报告,了解到快时尚行业的环境影响具有“全球性传导”特征——中国是快时尚生产大国,英国是消费大国,而印度、孟加拉国等国家则承受“纺织废料污染”的后果...... 这一认知让我意识到,作为中国学生,研究“中国消费者的可持续消费行为”不仅是“学术任务”,更是“全球责任”——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服装消费国,若能通过心理学框架引导消费行为,将对全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个人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除学术与视野层面,本次交流还让我的时间管理、学术表达、问题解决等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在两周内我们需同时完成课程学习与汇报准备,课后作业需要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完成,同时我也阅读了众多中英文文献,积累到许多心理学知识,也在小组合作中开拓了我的视野与综合学术能力。 四、总结与展望 两周的KCL国际交流是一次宝贵的经历。在学术层面,我深化了决策心理学理论认知;在视野层面,我通过跨文化协作理解了“可持续消费”的全球性与本土化差异;在个人层面,我也提升了沟通协作与问题解决的能力。 展望未来,我计划将本次交流中习得的“多理论对比应用”方法进一步应用于可持续消费行为的本土化研究,特别是针对中国年轻消费群体的心理机制展开深入探索。后续将重点关注社交媒体环境下“损失厌恶”理论与“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交互作用,尝试构建更具文化适应性的行为干预模型。同时,会持续推进跨国数据对比分析,期待在未来的学术会议中分享研究成果,为全球可持续消费领域的跨文化合作贡献实证依据。 在学术能力提升方面,我会坚持定期阅读领域内顶级期刊文献,参与相关主题的线上学术研讨会,不断夯实理论基础,同时注重提升数据分析与论文撰写能力。这段KCL交流经历不仅让我明确了研究方向,更培养了严谨的学术思维与开放的国际视野,我将以此为起点,在可持续消费心理学的研究道路上稳步前行,努力成为连接中外学术研究的桥梁,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贡献青年学者的智慧与力量。 最后,感谢北京师范大学与KCL提供的交流机会,感谢三位教授的指导,以及项目团队的协作支持。这段经历将成为我学术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激励我为可持续发展贡献心理学专业的力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