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国际交流| 学生交流经验分享 |
| 【KCL暑期交流项目】个人总结(孟垂雲) |
| 发布时间:2025-10-25 作者: 浏览量: 【关闭】 |
|
这个夏天,我有幸作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的一员,前往伦敦国王学院(KCL)参加了为期两周的暑期学术交流项目。回首这段跨越八千多公里的旅程,不仅是一次学术上的“充电”,更是一次视野的开拓、一次自我成长的历练。 早在四月份,学部就开始为这次项目做周密筹备。从行前培训会到小组分工,从签证办理到课程预习,每一步都凝聚了老师们的细心指导和同学们的积极配合。我被分到了宣传组,负责记录和传播这次旅程的点点滴滴。虽然任务不轻,但大家都怀着同样的期待:走进世界顶尖心理学殿堂,亲身体验国际一流的教育氛围。 7月13日凌晨,我们一行19名同学和两位带队老师在北师大东门集合,踏着月色出发。经过近24小时的旅途,我们终于抵达伦敦。走出希思罗机场的那一刻,湿润的空气、红色的双层巴士、耳边流淌的英伦口音……一切都提醒着我:这是一片全新的土地,也是一段全新的开始。 在KCL为期两周的课程安排十分紧凑,内容涵盖了决策心理学、研究方法、心理健康干预、创造力应用等多个心理学前沿领域。三位主讲老师Dr. Claire Heard、Dr. Rebecca Upsher和Dr. Fiona Essig,虽然教学风格各异,但都以其深厚的学术素养和生动的授课方式,为我们带来了极具启发性的学习体验。 课程的前三天由Dr. Claire Heard主导,聚焦于“决策心理学”这一主题。她从最经典的启发式与认知偏差理论讲起,逐步延伸到风险感知的个体差异、情绪情感对决策过程的深层影响,以及如何基于心理学理论设计有效的行为干预策略。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她讲解的“故事模型”理论。该理论指出,人们在面对复杂信息做判断时,比如陪审团审理案件,往往不是像计算机那样纯粹依赖概率计算,而是会自发地将信息整合成一个有因果、有情节的“故事”,从而形成决策。这个观点让我一下子打通了理论与现实的壁垒:原来课本上的认知模型,真的能够解释为什么我们总爱为事件寻找逻辑、为什么叙事的力量如此强大。这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学术概念,而是一个能够真切分析人类判断行为的实用工具。Dr. Heard在课堂上还让我们进行了一些小组练习,尝试用不同的信息框架去说服他人,这让我直观地体会到“框架效应”的强大影响力,也让我明白,优秀的决策研究必须建立在对人性深刻理解的基础上。 从第四天开始,课程进入由Dr. Rebecca Upsher主导的“研究方法强化训练”模块。如果说前三天是思想上的启迪,那么这部分的课程则更像是一场硬核的“科研实战训练”。Dr. Upsher系统地为我们讲解了如何在海量的学术数据库中高效、精准地进行文献检索,不仅演示了关键词选择与布尔运算符(AND/OR/NOT)的灵活运用,还带我们实际操作了OVID(Medline)等专业平台。此外,她还分享了设计一场引人入胜的学术海报和口头报告的技巧,强调了从观众角度出发进行内容组织的重要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她引入了“患者与公众参与(PPI)”这一在国内课程中较少被重点强调的研究理念。这对我触动很大。在此之前,我潜意识里认为学术研究更多是研究者在实验室或书斋中完成的工作。但PPI强调,从研究课题的设定、方案的设计,到结果的解读与传播,整个研究过程都应有相关患者或公众的深度参与,以确保研究真正回应现实世界的需求。上完课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心理学研究的终极价值,不应仅仅体现在论文发表的数量上,更应体现在它能否切实地改善人们的心理福祉,能否让知识从“象牙塔”走向“人间世”。 项目最后几天的课程,由Dr. Fiona Essig带领我们探索“创造力与心理健康”这一充满魅力的交叉领域。我们系统地学习了音乐疗法、喜剧疗法和艺术疗法的基本原理与实际操作。Dr. Essig的课不仅有扎实的实证研究支撑,更充满了人文关怀。她详细讲解了音乐如何通过引发愉悦感、促进身体活动、增强人际联结来缓解抑郁症状;也分析了不同类型的幽默,比如自嘲式幽默与绞刑架幽默,在心理治疗中的不同效果与潜在风险。其中,“悲伤小丑悖论”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那些表面看起来最乐观、最善于逗人发笑的人,内心可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他们的幽默有时反而是一种情感隔离的防御机制。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心理疗愈,绝不是简单地鼓励人们“快乐起来”,而是要创造一个安全的空间,允许所有的情绪,包括悲伤和痛苦,都能够被看见、被接纳,让个体拥有在笑与泪之间自由选择的权力。最难忘的一课是我们在泰特现代艺术馆的实地教学。在Dr. Essig的引导下,我们不再是走马观花的游客,而是尝试以心理学的视角去“阅读”艺术作品,分析色彩、线条、构图如何传递艺术家的情绪状态,思考观展过程本身如何成为一种冥想和情绪宣泄的体验。这种将课堂搬到艺术现场的方式,让我对“表达性艺术治疗”有了前所未有的直观感受,也真切体会到创造力作为一股疗愈力量的广阔可能性。 这三阶段的课程,从微观的个体决策机制,到中观的严谨研究方法,再到宏观的创造力与福祉促进,构成了一个既分层又连贯的知识体系。它不仅极大地拓展了我的学术视野,让我接触到世界顶尖心理学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更重要的是,它促使我不断反思心理学家的社会责任,激励我未来无论走向哪个细分领域,都要努力做一个既严谨科学又充满温情的探索者。 学习之外,我们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感受伦敦的文化魅力。参观大英博物馆、格林尼治天文台、自然历史博物馆,漫步格林公园、白金汉宫、大本钟……这些地标不仅是旅游景点,更是理解英国历史、社会与文化的窗口。 项目最后,我们以小组形式完成了一场关于“公众对核能的风险感知与心理反应机制”的学术展示。我们从心理学视角切入,探寻这种恐惧背后的心理机制。我们发现,公众对核能的认知常常被低知识水平和媒体对核事故的密集报道所塑造,使得切尔诺贝利或福岛的阴影被无限放大,成为一种情绪上的本能反应。借助斯洛维克的经典风险知觉模型,我们解读了为何在大家心中,核能总被归为“高恐惧+高未知”的典型,这背后是情绪启发式在悄悄主导判断,让人们往往忽略了冷静的概率评估。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多层次干预策略。在个体层面,我们主张通过认知训练来提升科学素养,帮助大家识别信息偏差;在社会层面,我们鼓励媒体以更负责任的框架进行传播,并促进开放对话;而在国家层面,则强调通过透明和民主的风险沟通政策来重建信任。 从选题、文献查阅、设计框架到演练展示,整个过程虽然紧张,但极大地锻炼了我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学术表达能力。最终汇报时,看到其他小组从绿色包装、骑行推广、快时尚消费等不同角度展开研究,我深深感受到心理学的应用广度,它可以从微观的个体行为,延伸到宏观的社会议题。 回顾这半个月的KCL之旅,我收获的远不止是几张PPT或几页笔记。更重要的是学术视野的拓宽,我接触到了国内课程中较少涉及的实证研究方法、伦理讨论、跨文化心理学内容,对“心理学是什么”有了更立体的理解。同时我的科研能力也有所提升,从文献检索到展示技巧,从伦理意识到公众参与,我对“做好一项研究”有了更系统的认识。此外,这是我第一次去往异国他乡,在伦敦两周的生活和学习,锻炼了我跨文化沟通的能力,这不仅是语言的挑战,更是思维方式的碰撞。我学会了更开放地倾听、更自信地表达。 这次项目能够顺利完成,离不开多方支持:感谢北师大心理学部为我们搭建这样高水平的国际平台;感谢KCL的精心组织与三位老师的倾囊相授;感谢带队老师全程的陪伴与关怀;也感谢每一位同学的投入与协作。 这段经历让我更加坚定地认为,心理学是一门充满温度与力量的学科。它既需要我们具备科学的严谨,也要求我们保持人文的关怀。未来,我将带着在KCL收获的知识、技能与感悟,继续在心理学的道路上探索前行,希望能用所学为更多人带来真实的改变。 伦敦的夏天结束了,但心理学的旅程,才刚刚开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