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国际交流| 学生交流经验分享 |
| 【KCL暑期交流项目】个人总结(孙乔一) |
| 发布时间:2025-10-25 作者: 浏览量: 【关闭】 |
|
2025年7月22日至7月24日,我与18名同学在闫悦老师和熊炳森老师的带领下,前往伦敦国王学院,深入融入kcl的心理课堂,亲身感受世界前沿心理学研究的脉动。在这次研学中,我收获颇丰、受益匪浅。课堂上,我接触到了诸多前沿的心理学理论与研究方法,拓宽了自己的学术视野。与老师和同学们的交流探讨,也让我对心理学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同时还提升了自己的沟通与思考能力,这些都将对我今后的学习和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于本次研学的课程内容,我将按照时间顺序,分板块进行。 首先,在7月14日到7月16日的课程中,Dr. Claire Heard围绕决策(decision-making)这一核心主题,深入讲解了决策的启发式方法、风险评估与测量、影响人们思考和决策的因素、语言叙述方式对决策的影响,以及行为与决策相关理论,并分享了干预人们做出相关决策的实用方法,让我受益匪浅。比如,我们深入学习了“易得性启发法”,易得性启发法的本质是用记忆可得性替代客观概率,大脑默认“容易回忆的信息”是“更重要、更常见的信息”,但这种关联往往存在偏差:如飞机失事与车祸的发生概率,因为媒体报道频繁、画面冲击性强,所以容易被清晰回忆,导致人们高估其风险,而车祸发生的“普遍”、缺乏“记忆点”,反而容易被低估。就像心理学家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和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在 1973 年的实验中,让被试判断 “英语中以‘R’开头的单词多,还是以‘R’作为第三个字母的单词多”。结果多数人认为 “以‘R’开头的单词更多”—— 因为 “回忆以‘R’开头的单词(如 Run、Red)” 比 “回忆第三个字母是‘R’的单词(如 Car、Hard)” 更容易,尽管客观上后者数量更多。这样深入的讲解,结合了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让我对决策的认知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还迁移到了日常实用场景。Dr. Claire Heard在授课期间,除了讲解知识点,也会在讲解之后给出测试情景,我和同学们组成小组,尝试用英语进行讨论,使用刚刚讲过的理论,加强理解记忆。在讨论期间,我和小组成员对“危险指数评级”的问卷结果与真实情景之间的偏差产生了深刻的思考,并由此关注到“如何利用心理学知识缓解人们对核能的恐惧“这个关乎生态环境的话题。这样的授课方式,让我很容易与课堂产生联结,在享受知识的过程中也深入理解了很多重要理论:语言隐喻与框架效应被证明能直接塑造认知;整合情感(如对决策对象的直接情绪)通过“情感启发式”主导评估,而偶然情感(如天气影响的心情)则可能成为偏差来源;行为改变分为前沉思、沉思、准备、行动、复发、终止阶段,各阶段特点不同,干预策略需适配:前沉思阶段需直接呈现后果,沉思阶段适合提供行为信息,准备与行动阶段则应辅助执行计划。Com-B模型强调能力(物理与心理)、动机(反思与自动)和机会(物理与社会)三大核心要素,三者共同作用于行为,干预需针对性弥补缺失要素。
而7月17日-7月21日,在Dr.Rebecca Upsher的讲解下,我们针对pre技巧、文献检索技能以及患者与公众参与研究(PPI)这三大核心主题进行了一场理论与实践交融的科研能力深化训练。在Dr.Rebecca Upsher的指导下,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对TED演讲、艺术海报等不同传播形式进行了深度分析,分析其内容的清晰程度、传播的力度等因素,引发了我对如何精确、富有感染力地传播专业信息的思考。这些实用的技能,正是开展科研工作的基础,是不容忽视的技能点。另外,我们也深度讨论了学术伦理方面的见解,交流了什么样的行为触犯了学术伦理,特别是在AI时代,如何坚守住“AI应作为辅助工具而非替代原创研究”的科研红线,是一个合格的科研人应该始终思考与执行的。最后,我们尝试用新的检索方法针对前期构思议题“如何利用心理学知识缓解人们对核能的恐惧“进行深一步的探索与相关知识的了解,为后期汇报做足了专业知识的准备。
在7月22日到7月25日,我们迎来了Dr. Fiona Essig为我们讲解Creativity and its Application相关课程。我们走进了泰特现代艺术馆,感受画作中的情绪,画家的心理活动,画家们将难以用语言描述的深层情绪绕过“语言大脑”的防御机制,直接将潜意识中的情绪转化为可见、可触的作品,实现“情绪外化”,让无形的痛苦表达出来的同时被外界看见。此外,博士提出的“多维评估体系”,结合了PHQ-9、幽默风格问卷与皮质醇曲线监测,对心理与生理状态进行同步追踪,并通过笑声热力图与隐喻分析等质性方法捕捉幽默使用的深层变化,能够及时准确地捕捉到危险信号,并实施安全干预机制,结合药物管理策略,借助幽默反应日志辅助精神科医生优化药效评估。基于此,我对抑郁等心理问题有了许多新的见解:在预防方面,可以尝试开发以绘画为载体的测评方式,及时捕捉异常波动,但同时也考虑到对施测者的要求过高,可以考虑训练大数据模型,进行预测评以节省人力资源;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可以给儿童增加更多绘画、音乐疗愈的表达过程,为孩子们提供情绪表达的出口,降低输出负担;而在治疗方面,我们同样可以在团体疗愈中加入音乐、绘画、手工等艺术元素,降低患者的戒备,在与他人的艺术合作中建立联系,找到自我投射和相互陪伴的群体,让疗愈过程更加温和。
在kcl期间,除了心理知识的课程,我们也与来自全世界各地名校的学生进行课业交流,在第一天的破冰活动上,我们秉着交流学习的积极心态,主动与其他学生互相了解,交流课程知识,其中不乏心理学、经济学的优秀学生,让我真正感受到“学术无国界”的友好包容的氛围,这也为为期两周的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学习之余,我们在课外时间也在两位老师和kcl老师的带领下走出学校,走进城市。 走进大英博物馆的中国馆,我们瞬间被一股难以言喻的沉重所包裹。展柜里,一件件来自故土的文物静静陈列,却像无声的诉说者,道尽了一段段波澜起伏的过往。北宋的汝窑青瓷,釉色如雨后晴空般温润,可指尖触碰不到玻璃后的瓷面,只觉那份属于华夏的雅致与珍贵,隔着遥远的时空与复杂的历史,显得格外疏离;清代的掐丝珐琅鼎,纹饰繁复精巧,鎏金的光泽在灯光下依旧夺目,可想起它或许是在战火与动荡中远离故土,心底便泛起一阵酸涩。最让人揪心的是一组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鼎身的饕餮纹庄重威严,承载着上古先民的信仰与礼制,可文物说明牌上简短的 “来源不详”,像一根细刺扎在心上。身旁的同学驻足良久,有人轻声念出文物的年代与出处,声音里满是惋惜。没人说话,却能感受到彼此心中相同的沉重。这些本应陈列在祖国博物馆里的瑰宝,如今在异国他乡相聚,每一件都在提醒着我们那段失落的历史。那一刻,没有惊叹于文物的精美,只有对历史的沉思与对故土文物的牵挂,对民族文化深深的眷恋,是看到文明印记漂泊在外时,最真挚也最沉重的共情。“没有人能笑着走出大英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给中国人带来的沉重,只有真正走进去才能感受真切。 另外,以文化交流的心态,我们打卡了格林威治天文台与大本钟这两座标志性建筑,在历史与现代的交织中,感受到了文化交融的独特魅力。
走进格林威治天文台,那条划分东西半球的本初子午线是当之无愧的 “明星”。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纷纷踏上子午线,一只脚踩在东经,一只脚踩在西经,脸上满是跨越“半球”的欣喜。天文台内,古老的天文仪器与现代的科普展板并存,17世纪的铜制望远镜旁,电子屏循环播放着全球时区的实时变化。当看到展板上用中文标注的“北京时间”与英文的“Greenwich Mean Time”并列时,我忽然意识到,这条看不见的经线,早已超越了地理界限,成为连接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纽带,它让来自东方的我与来自西方的游客,在同一片星空下,共享着对宇宙的好奇与探索欲。随后抵达大本钟所在的威斯敏斯特宫,哥特式建筑的尖顶刺破云霄,钟摆的“滴答”声沉稳而有力,仿佛在诉说着伦敦的百年历史。我抬头望向大本钟,钟面上的罗马数字清晰可见,而周围商铺的招牌上,却不乏中文、阿拉伯文等不同文字的标识,来往的行人说着各式各样的语言,脚步匆匆却又彼此包容。这一刻我忽然明白,伦敦的魅力从不只在于其悠久的历史与经典的建筑,更在于它以开放的姿态接纳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格林威治天文台的子午线连接了东西半球的地理,而这座城市的街头巷尾,却在无形中连接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与情感。这种交融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吞噬,而是像本初子午线般,让不同文化在此相遇、对话,最终汇聚成多元共生的美好图景。这次课余之行,让我跳出了课堂的局限,真切体会到文化交融的力量——让世界变小,也让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能在差异中找到共鸣,在包容中收获成长。 告别kcl,我们带走了专业的知识,带走了跨文化交流的满足,又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留下中华儿女勤奋好学、开放包容的足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