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际交流| 学生交流经验分享
【KCL暑期交流项目】个人总结(魏琼懿)
发布时间:2025-10-25      作者:       浏览量:       【关闭

20257月,我有幸作为短期出访学生,参加了由北京师范大学支持、Kings College London承办的心理学暑期学校项目。作为一名对心理学充满热情的学生,我选择参与本项目,希望在真实的国际课堂中接触世界顶尖高校的教学理念,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批判思维与表达技巧。同时,我也渴望在跨文化的交流环境中拓展视野,理解不同文化语境下心理健康的表现与回应方式。这是一次学术上的探索之旅,也是我个人成长的重要里程碑。


项目共两周,课程涵盖心理学研究方法、行为干预设计、人工智能应用、文献检索策略,以及音乐与艺术治疗等前沿主题,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由Dr Claire Heard、Dr Rebecca Upsher 与 Dr Fiona Essig三位教授为我们授课。

项目第一周由Dr Claire Heard主讲Risk Perception and Affect和Decision Making & Heuristics系列课程。我们深入了解了情绪如何影响风险判断与行为决策,包括启发式加工(heuristics)、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和易得性偏差(availability bias)等概念。在课堂中,我们分析了实际案例,如核能使用、疫苗犹豫等社会议题,讨论了人们在面对科学证据时为何会因直觉和情绪而做出非理性选择。这让我切身感受到,心理学在研究个体行为之外,还参与到了社会公共议题的解决。

随后,由Dr Rebecca Upsher讲授的 Literature Searching Skills 课程,为我打开了科研信息获取的新视角。在北师大大二阶段学习了论文写作课程之后,我再次系统地掌握了构建有效文献检索策略的全过程。课程从研究问题出发,指导我们如何精准提取关键词,灵活运用布尔逻辑构建搜索表达式,并深入讲解了在专业数据库如 OVID-MEDLINE 中进行高效检索的技巧。同时,我们还学习了如何使用搜索过滤器优化结果,提升查准率。在课程的后半段,Rebecca老师引导我们探索了生成式AI在文献筛选与初步阅读中的应用,展现了技术赋能学术研究的可能性。我也亲自完成了检索练习,尝试以“nuclear energy AND public fear”为策略,在数据库中锁定了与小组presentation主题密切相关的核心文献。在Frameworks for Intervention Design模块中,我们学习了行为改变的关键机制:默认选择、社会规范、自我效能增强等,并分组设计一项微型心理干预方案。课堂中我们特别探讨了如何使用隐喻、语言与故事增强干预的感染力。例如,用“心理健康是一个需要浇灌的花园”比喻自我照顾,引导受众建立直观的认知图式。心理干预既有理性分析,又包含着温柔而深入的沟通艺术。



第二周的课程聚焦于艺术治疗主题,由Dr Fiona Essig主讲。在“Music Therapy for Dementia & Depression”、“Comedic Therapy”以及“Art Therapy”等模块中,我们深入学习并亲身体验了如何通过非语言形式支持心理康复过程。在音乐治疗环节中,Dr Essig 向我们展示了音乐如何被运用于阿尔茨海默症与抑郁症的干预实践中。她通过真实的案例讲述,在认知退化严重的患者身上,音乐依然能够唤醒深层的情绪记忆,让原本沉默或退缩的个体重新展现出情感反应,哪怕只是一首熟悉的旋律,也足以让他们与当下建立连接。我们在小组活动中尝试选择不同节奏、音色、调式的旋律去唤起特定的情绪状态,深刻体会音乐在调动情绪、唤醒记忆中的力量。在艺术治疗部分,我们围绕一些心理疾病开展了艺术创作。我第一次尝试用画笔、粘土等素材剪贴来表达内在情绪。从混乱中构建秩序的过程,带有极强的象征性与疗愈性。每一组同学都以自己的方式,完成了一幅独具个性与情感张力的作品。在彼此的分享中,我们见证了非语言表达所激发出的情感共鸣,也明白了艺术不必是所谓美丽的,它首先更应该是真实的。

在课外延伸中,我们集体参观了伦敦Tate Modern美术馆,重点观摩了与心理健康议题相关的当代艺术作品。一幅幅作品直面创伤、孤独、焦虑与重生,用极富张力的视觉语言向观者传达情感的复杂性。展厅中关于抑郁、自恋、精神分裂等议题的创作让人沉思,也进一步追问:艺术如何成为心理干预媒介?Tate Modern中的声音装置、图像投影和多感官互动作品,也让我看到了治疗性艺术如何突破二维画布的局限,转向更具沉浸感与共感能力的空间实践。在心理治疗的语境中,我们往往强调“语言的力量”,但许多创伤与情绪却超越语言所能捕捉的范围。正是在这种语义盲区中,艺术悄然介入,用形状、色彩、节奏、节拍,连接着我们与自己、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像Dr Essig所说的那样:“艺术不是解决问题的工具,而是进入问题的方式。”



在这两周里,我也与来自英国、意大利、德国、新加坡等地的同学通过KCL组织的活动建立起了联系。我们课后在走廊闲聊,晚宴时交换各自的校园趣事。不同的语言、礼貌表达与幽默感在一次次对话中交织碰撞,最初的生疏逐渐被好奇与信任取代,我切身感受到了文化交融带来的温度与活力。我们一起分享各自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和价值观,体验着多元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除了课堂与作业的学术探究,我们也沉浸在King’s College London与伦敦这座城市为我们铺展开的丰富文化体验中。学校组织的活动不只是浅浅的参观,而是一种走进文明、感知历史与社会脉络的沉浸式学习。我们走进大英博物馆,在楔形文字与木乃伊之间感受人类文明的源起与流变,聆听导览老师讲述透视法与宗教图像如何揭示文艺复兴的精神脉络。KCL精心安排了City Guide Tour,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伦敦历史与文化的窗口。在导览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漫步于伦敦桥、白金汉宫、特拉法加广场等地,耳边是讲解中穿越古今的故事,眼前是现代都市与历史遗迹交织的风貌,这座城市在行走中悄然诉说它的荣耀与创伤、变迁与坚韧。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是乘船前往格林威治的旅程。当船身轻轻划过水面,我们沿途欣赏到伦敦的天际线——圣保罗大教堂的穹顶、碎片大厦的棱角、以及临水而立的千禧穹顶,仿佛一座座时间的地标。抵达格林威治后,我们登上皇家天文台的山丘,在本初子午线前驻足凝望:一脚踏在东经,一脚立于西经,感受到世界时间的原点如此具象地存在于脚下。星象馆中的天体仪与钟表,诉说着人类自古以来试图测量时间、理解宇宙秩序的渴望。那一刻,我不仅被天文的宏大所震撼,更被这种对知识与秩序永不止息的追寻所感动。



KCL暑期学校的这两周,是我大学以来充实而难忘的学习经历之一。它不仅拓展了我在心理学理论、科研方法与干预应用等方面的知识,更锻炼了我在跨文化情境中的沟通表达与合作能力。我学会了如何在学术英语环境中自信发言,如何将行为科学与公共健康实践相结合,如何用艺术和语言温柔地干预人的情绪世界。

此外,在这段旅程中,我逐渐体悟到,知识的积累是学习的一个维度,而与人、与世界建立有温度、有深度的连接,也是学习的更深层意义。心理学不仅是课堂上的知识体系,更是一种理解人性、改善关系、连接社会的实践艺术,一种理解人、改善人、连接人与世界的力量。面对日益复杂的全球社会,我希望将学到的干预模型、本土化思维与技术工具结合起来,在未来的科研与实践中持续创新、持续关照。

在此,我要由衷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为我提供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这是一段走出国门的旅程,也是一次深入世界一流高校、拓展学术视野与文化认知的宝贵经历。KCL暑期项目以其专业性与国际化视野,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多学科、多文化交融的学习平台,让我亲身感受到了“学术无国界”的深意。我要特别感谢本次暑期项目的两位带队教师——熊老师与闫老师。在整个行程中,他们不仅承担了繁重的组织协调工作,更以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坚定可靠的支持,守护着我们每一位同学的学习体验与身心状态。从课程对接到日常生活,从学术指导到情绪支持,老师们总是以最温暖、最稳妥的方式为我们排忧解难,让我们得以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与探索之中。正是在他们的陪伴下,我们这个团队逐渐凝聚成一个温暖、互助、积极向上的集体,每一位成员都在其中获得了成长的力量。此外,我也想感谢KCL项目组的老师们,特别是Dr. Claire Heard、Dr. Rebecca Upsher 和 Dr. Fiona Essig,她们专业的授课、充满启发的互动讨论和真诚的反馈,使每一堂课都富有挑战与价值。正是在她们的引导下,我更深入地理解了心理学在现实世界中的多样应用,也激发了我对未来学习与研究路径的更多思考。感激所有人,感谢这个夏天带给我满满的成长与感动。

愿未来,我们在更广阔的世界再相逢。

上一篇:【KCL暑期交流项目】个人总结(王兴瑞)

下一篇:【KCL暑期交流项目】个人总结(肖湘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