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国际交流| 学生交流经验分享 |
| 【KCL暑期交流项目】个人总结(黄哲雯) |
| 发布时间:2025-10-25 作者: 浏览量: 【关闭】 |
|
2025年的夏天,我有幸在伦敦国王学院(KCL)度过了为期两周极其充实的心理学暑期学习。这段经历不止于知识的单向输入,它将前沿的心理学理论、身临其境的城市文化以及一次真实的团队研究项目融为一体,让我深刻体会到心理学解释世界、甚至尝试改善世界的巨大魅力。伦敦这座古老而又充满现代活力的都市,不仅是我们学习的背景板,更成为了一本打开的、活生生的心理学教科书。我们在伦敦城的每一处风景、每一次漫步,都成为了课堂知识的绝佳注脚。
一、 理论学习 KCL的课程设计摒弃了照本宣科,而是直接将我们推向了心理学研究的最前沿。第一周在Dr. Claire Heard的引领下,我们深入探讨了决策心理学这一核心领域。“启发式与偏差”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名词,而是我们剖析自身与周遭行为的有力工具。Dr. Heard的讲解让我明白,我们的决策并非在真空中进行,而是深受“锚定效应”、“可得性启发”等认知捷径的影响。这为我们理解复杂的社会现象:“消费者的非理性选择”、“公众的风险感知”等,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底层逻辑框架。我们的课程并未止步于“解释”,而是迈向了“干预”。我们系统学习了如“COM-B”(能力-机会-动机-行为)等行为改变模型。这使我认识到,有效的干预并非简单的说教,而是需要精准地识别并作用于影响行为的关键点。这部分关于决策与行为干预的知识,直接成为了我后续小组研究项目的理论基石。 第二周的课程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心理学应用疆界的认知。Dr. Fiona Essig关于艺术与音乐治疗的课程,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如何通过非语言的、创造性的媒介疗愈心灵。从音乐如何唤醒痴呆症患者的记忆;到喜剧干预如何通过笑声释放压力、重构认知;再到艺术创作如何为无法言说的情感找到出口。这些内容让我意识到,心理干预可以是多元的、充满人文关怀的,它不仅可以作用于认知,更能连接情感、激发内在力量。这种视角让我对心理健康的多元支持体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 项目实践 如果说课堂学习是知识的“输入”,那么小组研究项目就是知识的“输出”。我们小组选择的研究课题,正是将第一周所学的决策与行为改变理论应用于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领域:“如何促进消费者的可持续包装选择”。 我们的核心任务是设计一个验证性实验。我们基于“最大化者/满足者”这一经典的决策风格分类,来区分不同类型的消费者。最大化者追求最优选择,他们对信息更加敏感;而满足者寻求“足够好”,他们的决策更高效。我们假设,针对不同决策风格的消费者,包装设计的干预策略效果会显著不同。 我们设置了三种包装条件:1. 传统塑料包装(基线);2. 普通环保包装(有40%的价格溢价);3. 改进版环保包装(基于前期调研,优化了如色彩、营养信息等关键因素)。我们采用2(消费者类型:最大化者/满足者)x 2(包装对比:基线vs.普通环保 / 基线vs.改进环保)的组间设计,共招募160名参与者,在模拟真实超市货架的环境中观察他们的最终选择。 这个设计很好地用到了我们课上所学的知识:改进版环保包装并非改变产品本身,而是通过优化信息呈现方式(更醒目的环保标识、更清晰的价值诉求)来“框定”消费者的选择、影响消费者的价值感知。此外,我们还探究了包装条件发挥作用的边界条件,基于不同类型消费者(最大化者/满足者)的不同决策心理,预测并验证改进版环保包装可能对信息需求更强的“最大化者”产生更显著的效果。 通过这个项目,我学到了如何将抽象的心理学理论转化为一个可执行、可验证的研究方案,深刻理解了如何用行为科学的工具去解决现实问题。当看到数据结果符合我们的预期时,我感受到的是理论照进现实的巨大成就感。
三、 游学体验 在课堂之外,伦敦这座城市就是一场持续进行的、宏大的行为心理学实验场。我们的伦敦探索之旅从KCL所在的斯特兰德区开始,逐步延伸至这座城市的脉络深处。 站在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的本初子午线上,双脚跨东西半球,这一刻的感受远超子午线的地理意义。这条无形的线是人类为混乱世界建立秩序的一个巨大锚点,所有时间、所有经度都以此为基准。这让我联想到消费者的决策:在面对不确定的选择时,他们也会不自觉地寻找锚点——可能是原始价格,可能是社会规范,也可能是只是他们无意中瞟到的一个品牌广告。格林威治子午线这个全球统一的锚,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本地化、个性化锚点在行为干预中的重要性。站在这个历史的坐标上,我思考的是,如何为我们研究中的环保包装设定一个强大而积极的认知锚点,使其成为消费者决策时的参照系。 漫步于大英博物馆的宏大展厅,从罗塞塔石碑到帕特农神庙雕塑,每一件展品都是一段被凝固的叙事。Dr. Heard在课上讲到“语言、隐喻和故事在决策中的作用”,在这里得到了史诗般的印证。这些文物所讲述的关于权力、信仰、艺术与生存的故事,跨越千年,依然在影响着参观者的认知和情感。我意识到,我们所做的包装设计,本质上也是在构建一个叙事:“一个关于环保责任、健康生活或智慧选择的微型故事”。大英博物馆告诉我,一个强有力的叙事能够如何影响人们的观念和行为,而我们的环保包装设计也要尝试去讲出一个足够深入人心、影响人们观念的故事。 沿着泰晤士河岸从伦敦眼步行至塔桥,我成了一名专注的观察者。河岸步道的设计、连接南北岸的桥梁位置、街头艺人的表演区域、咖啡馆外摆放的座椅。这些城市的元素都不是随机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选择架构”,无声地引导着人群的流动、停留和互动。这让我直接看到了COM-B模型中“机会”(Opportunity)这一要素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一个便利、舒适、有吸引力的环境和一种鼓励社交、休闲的社会氛围,促使人们形成了特定的行为模式。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的实验设计:模拟的超市货架,不也是一个微缩的环境吗?产品的摆放位置、价格标签的清晰度、甚至灯光,都是“选择架构”的一部分,都在微妙地影响着最终的选择。 伦敦塔桥这座维多利亚时代的工程奇迹,不仅是交通枢纽,更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符号,它象征着英国的历史、稳固与力量。当我们在泰特现代美术馆参观时,那些抽象的、充满张力的现当代艺术作品,则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情感。这呼应了第二周艺术治疗课程的内容:“符号能激发集体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而艺术则能触及个体内心深处无法言说的情绪”。而在我们的研究中,环保标识是一个符号,包装的色彩、质感则是艺术,它们共同作用于消费者的情感系统,进而影响消费者的决策。伦敦这种将文化符号和审美艺术融入城市的设计教会了我,有效的行为干预需要同时考虑理性的框架和感性的触动。
四、 总结与升华 KCL的暑期学校于我而言是一次学术上的淬炼,一次研究方法上的实战,更是一次个人视野的极大开拓。这次暑校的经历让我确信,心理学是一门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学科。我不仅从这里带走了扎实的知识、一份亲手设计的研究方案,更带走了一种行为科学家的思维模式:一种永远好奇行为背后的“为什么”,并致力于设计“如何更好”的思维习惯。 这段暑校经历的宝贵之处在于,它完美地将严谨的学术训练、真实的项目实践和深厚的文化体验结合在了一起。在KCL的教室里,我汲取了最前沿的理论;在小组项目中,我将理论付诸实践;而在伦敦的街头巷尾、博物馆与河畔,我亲眼见证了这些心理学原理在真实世界中的生动演绎。格林威治的锚点、大英博物馆的叙事、泰晤士河畔的选择架构,这些现实生活的独特体验让心理学从我笔记本上的概念,变成了我观察世界、理解他人的独特工具。 这段伦敦夏日的记忆将如一颗宝贵的种子,在我未来的学术与职业道路上持续生长。这段伦敦之旅启发我,不仅要深入探索人类行为的奥秘,更要怀揣着一份人文关怀的慈悲之心,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去设计更健康的公共政策、更完善的商业模式、更有关怀的社会环境,为世界创造积极的价值。伦敦的夏天结束了,但这段旅程给我带来的思考、灵感与动力,将伴随我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