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际交流| 学生交流经验分享 |
【伦敦KCL暑假交流项目】个人交流总结(刘森) |
发布时间:2024-09-18 作者: 浏览量: 【关闭】 |
很幸运今年能够参与去伦敦国王学院暑期交流的项目,在伦敦的两周内,不仅狠狠体验了来自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品尝到了不同于本国胃的味道,最重要的是在这所优秀的大学里,我们认识了性格和学识都很棒的教授们,并学到了他们为我们精心准备的许多advanced psychology的课程知识,九天的学习可谓收获满满。 第一天的课程为我们打开了决策科学的大门,本节课深入探讨了决策过程中涉及的各种策略和认知偏差。我们从决策金字塔的基础概念开始,了解了在面对复杂选择时,如何运用不同的启发式方法来降低认知负担。课程重点介绍了字典法和排除法等启发式方法,这些方法帮助我们在信息过载的情况下快速筛选和评估选项,从而做出更为准确的决策。在课程中,我们不仅学习了这些策略的应用,还探讨了与决策过程密切相关的认知偏差。确认偏差和现值偏差是两种常见的认知偏差,前者指我们在信息检索和分析过程中倾向于寻找支持自己已有观点的信息,而后者则是我们对即时奖励的过度重视,忽略了长远的利益。这些偏差使我们在做决策时,容易受到已有观念和短期诱惑的影响,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长期考虑。通过这一天的学习,我不仅掌握了如何运用决策策略来优化决策过程,也深刻认识到自身在日常决策中可能遇到的认知陷阱。了解这些认知偏差后,我开始反思自己在做决策时的思维方式,意识到如何在实际应用中避免这些陷阱,从而做出更加理性和全面的判断。这一天的课程不仅提供了实用的决策工具,还提升了我对自身决策习惯的认识和改进的能力。 第二天的课程深入探讨了人们如何感知风险以及情绪在决策中的关键作用。我们从专家与普通人在风险评估中的表现差异入手,了解到在面对未知和恐惧时,人们往往会夸大风险。这个观察让我重新审视了为何在不确定情境中,有些人会倾向于采取过度保守的决策策略,可能是由于对风险的过度放大和对不确定性的焦虑。此外,课程还重点讨论了情绪对决策的影响。我们学习了Damasio提出的体标记假说,这一理论揭示了情绪如何通过在大脑中形成特定的生理标记,来引导我们的决策过程。这个理论帮助我们理解了情绪不仅是决策的一个因素,而是一个深刻且持续影响决策的力量。下午的实践环节通过案例编写活动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这些理论的理解。在小组讨论和编写案例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情绪和偏见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判断力。这一活动不仅提升了我的逻辑推理能力,还让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情感在决策过程中的深远影响。这一天的学习让我更加全面地理解了风险感知和情绪对决策的双重影响,为未来的决策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第三天的课程中,我们深入探讨了行为改变理论,尤其是跨理论模型(Transtheoretical Model)的应用。这一模型将行为改变过程分为多个阶段,如预沉思、沉思、准备、行动和维持,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通过学习这一模型,我认识到行为改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的转变。这种认识让我们了解到,针对每个阶段设计的干预策略必须具有针对性,以适应不同的心理和行为需求。在将理论应用到实际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如何为每个阶段量身定制干预措施。这不仅加深了我对理论的理解,也在团队合作中提升了我的组织和协调能力。此外,与小组成员的讨论让我从不同的视角看待行为改变,为今后设计更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实践经验。 第四天的课程重点在于提升讲演的质量和效果。老师通过详细的指导,强调了成功讲演不仅依赖于充实的内容和清晰的逻辑,还需要注意演讲风格和视觉辅助工具的使用。我们深入探讨了演讲结构的清晰性和内容的吸引力,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使我们更加明确这些要素如何共同作用,增强讲演的影响力。在互动讨论环节,我们的小组成员分享了各自对不同演讲风格的看法,这种交流拓展了我的思维,并让我意识到自信表达和有效沟通在讲演中的关键作用。课程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公共患者参与(PPI)的探讨。通过老师的讲解,我认识到将患者和公众的声音融入研究,不仅能提升研究的社会价值,还能增强其实际应用的效果。老师详细解析了参与、介入和参与度之间的细微差异,使我们更清楚如何在研究中实现有效的公众参与。这部分内容促使我反思以往的研究方法,激发了我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多地考虑如何结合公众反馈和参与,优化研究设计,并提高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 第五天的课程引导我们深入探索了多种在学术研究中逐渐受到关注的AI工具。在老师的演示和指导下,我们学习了如何利用这些工具来提高文献检索和研究分析的效率。然而,课程中不仅仅讨论了这些工具的功能,还探讨了对其技术的审慎态度。虽然AI工具显著提升了学术工作的效率,但我们也意识到过度依赖这些工具可能会削弱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并且AI生成的内容可能并不总是完全准确。这一讨论让我更加认识到,在使用AI工具时,保持批判性思维和坚持学术诚信的重要性。老师建议我们在应用AI时要保持透明,并避免过度依赖技术,忽视自身的判断能力。这些建议为我未来在学术工作中如何平衡技术使用与独立思考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第六天的课程中,在Dr. Rebecca Upsher的指导下,我们系统地探讨了质性研究的核心要素。通过对比不同类型的访谈和参与分组实践,我们逐步掌握了如何设计质性研究问题并实施有效访谈,这不仅拓宽了我们的质性研究视角,也提升了实际操作能力。接下来,我们深入分析了具体的质性研究报告,通过研究其目的、背景以及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我们对质性研究的实际应用有了更为细致的理解。最后,在演讲技巧的进阶课程中,我们对之前的简短演讲进行了全面的优化,重点提升了问题的有效使用、故事讲述、受众互动、语音和手势等方面的表现。小组互评和反馈的过程大大增强了我们的演讲技巧,使我们能够更加自信地进行沟通和展示。 第七天,Dr. Fiona Essig教授引导我们探讨了音乐如何唤起个人记忆,尤其是对于痴呆症患者,音乐如何激发自传体记忆(Music Evoked Autobiographical Memories)。我们学习了如何通过音乐疗法来支持这些记忆的唤起,并了解了最新的音乐疗法干预方式及其对痴呆症患者的潜在好处。接着,课程转向了抑郁症的讨论,我们了解了其特征及传统治疗方法,并深入学习了音乐疗法在治疗抑郁症中的实际应用。特别是伦敦国王学院的一项关于音乐疗法治疗产后抑郁症的项目引起了我们的兴趣。通过小组讨论,我们分享了在情绪低落时如何利用音乐,并探讨了悲伤音乐在不同情境中的作用。当天的研讨会回顾了所有学习内容,并围绕音乐是否可以作为一种通用语言、音乐如何提升全球心理健康治疗、以及音乐如何促进社区感和社会融合等问题展开了讨论。最后,我们分析了歌唱与使用乐器对参与者体验的不同影响,并在工作坊中探讨了音乐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研究了相关文献,并分享了对个人健康有益的歌曲。 第八天的课程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分内容。Dr. Fiona Essig带领我们深入探讨了幽默的多样性,尤其是黑色幽默在抑郁症治疗中的潜在应用。我们学习到,黑色幽默不仅可以为面临困境的人提供情感释放,还可能作为治疗的一种工具。此外,Fiona还介绍了笑声疗法,强调即使只是模拟笑声,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抑郁症状和睡眠质量。接着,我们转向了艺术疗法,Fiona通过视频案例展示了其实际应用过程,并阐明了艺术疗法与传统艺术创作的不同之处。结合实证研究和不同研究方法的结果,我们讨论了艺术疗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在工作坊中,我们分组设计了幽默疗法干预方案,探索了不同幽默风格在特定案例中的适用性。下午的创意工作坊则让我们通过使用各种材料,如彩笔和橡皮泥,亲自体验艺术疗法的创作过程,展示了艺术疗愈的实践与效果。 第九天已经进入我们在KCL学习的尾声,这天我们在Fiona的带领下参观了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 Gallery),从心理学的视角解读了战争、色彩和图形的艺术画作,探讨了创伤事件和情绪如何在艺术作品中表达。在自由探索阶段,我们各自挑选了馆中的艺术作品,思考了艺术家的创造力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下午的课程转向了艺术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重点关注那些受心理健康问题困扰的艺术家及其作品。Fiona介绍了当前对创造力和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讨论,指出它们在不同情境下的差异,并展示了艺术在心理健康实践中的应用与效果。最后,我们讨论了影视作品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描绘,包括《小丑》(Joker)和《美丽心灵》(A Beautiful Mind),探讨了艺术如何影响人们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看法,并思考了艺术如何帮助减少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污名化。 这九天的学习经历深刻地改变了我对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理解。在不断地接触新的理论框架和实际操作中,我逐渐认识到,真正掌握知识不仅仅依赖于课堂上的学习,更需要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方法,显著提升了我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我也深刻感受到了自我反思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面对各种理论和方法,我学会了质疑和检验其实际效果,而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接受。这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让我在面对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时,能够更加独立地思考和判断。 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提升也是这段经历中的一大收获。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活动,我意识到有效的团队协作对于解决复杂问题和推动研究进展至关重要。与他人共同探讨和交流,使我更加理解了团队的力量和合作的价值,并在实际操作中锻炼了自己的组织和协调能力。 回味这次KCL学习之旅,这段学习经历不仅让我收获了伦敦文化初体验,还获得了丰富的心理学理论知识的扩充和实践经验的积累,相信这段经历将会促使我对自身专业意义的积极思考和自我提高的不断反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