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际交流| 学生交流经验分享
【伦敦KCL暑假交流项目】个人交流总结(金卓然)
发布时间:2024-09-18      作者:       浏览量:       【关闭

2024年7月,我跟随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前往英国伦敦伦敦国王学院(KCL)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交流活动。在这次交流中,我不光提升了在心理学科上的思维认知,还在全英文的环境中锻炼了自己的英语理解英语表达能力,同时,跨文化的学习也让我对心理学的认知更加充盈,同时也为之后的发展规划产生了新思考。

在第一天,KCL的负责人为我们举办了欢迎会,欢迎会上有着来自不同国家地区,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同学,他们有的学习环境保护,有的学习国际外交。在交流中,我遇到了一个黑人女孩,她绑着一头漂亮的辫子,告诉我们她学习国际和平外交,致力于为自己的国家和种族在国际上发言,保护其合法利益不受侵害。她的立场和经历为她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让我十分钦佩她。

之后为期三天的课程中,Claire Heard老师为我们深入讲解了第一个主题——决策与行为的相关课程。这门课程通过系统的知识梳理、丰富的思考题和互动环节,引导我们沉浸式地参与课堂,鼓励大家进行实践探索和个人表达,从而加深了对决策与行为这一复杂领域的理解。

课程一开始,Claire Heard老师带领我们从“决策”(decision making)这个核心概念出发,逐步展开讨论。在决策领域中,理解决策过程的复杂性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帮助我们深入了解这一点,老师介绍了“决策金字塔”,并阐述了在决策过程中不同层次的考量因素。她深入探讨了人类在面临不同情境时,如何使用启发法(heuristics)来简化决策过程。她提出了两种关于启发法的观点:一种认为启发法是一种认知捷径,可以在复杂情境下快速做出决策;另一种则认为启发法可能导致偏差和错误,尤其是在信息不充分或时间紧迫的情况下。

随后,Claire Heard老师引导我们思考,在备选方案增加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减少认知负荷。认知负荷的增加,往往会使人们的决策过程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她通过一系列实际案例,帮助我们认识到决策中常见的两种偏差:一是确认偏差(confirmation bias),即人们倾向于寻找支持自己已有信念的信息,而忽略相反的信息;二是过度自信偏差(overconfidence bias),即人们通常会高估自己判断的准确性。通过这些案例分析,学生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还能认识到在实际生活中如何避免这些偏差的影响。

在深入探讨决策的基础上,Claire Heard老师进一步介绍了风险认知(risk perception)的概念。她通过讨论风险估计中的偏差,引出影响风险估计的各种因素。例如,在面对同样的风险时,不同的人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文化背景和心理状态做出不同的评估。这种差异常常导致决策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老师强调了理解这些差异对于改进决策过程的重要性,因为它能够帮助人们更全面地评估风险和做出更理性的决策。

在课程的一个特别设计的环节中,Claire Heard老师通过介绍“故事”(story)的组成因素,揭示了叙事对决策的影响力。她组织学生们分组编写故事,要求他们用两种不同的视角描述相同的事实情境。在这个练习中,同一个角色在一种叙述中可能被描绘为“杀人犯”,而在另一种叙述中则可能是“无辜者”。这个互动环节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叙事和语言的选择如何能够显著影响听众的理解和判断。这种体验式学习方式,使得学生们不仅能够理解理论知识,还能够在实践中感受到叙事技巧对决策过程的巨大影响。

课程的最后部分,Claire Heard老师重点介绍了行为改变和决策的相关理论及其应用。这一部分的内容帮助学生们更全面地理解了决策与行为改变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理论来改善个人和集体的决策过程。她详细解释了几种主要的行为改变模型,例如跨理论模型(Transtheoretical Model)和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并通过实例展示了这些理论在不同领域的实际应用,例如在公共卫生中的健康促进和在商业领域中的消费者行为分析。

三天学习下来,Claire Heard老师的讲授不仅让学生们获得了丰富的理论知识,还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和互动环节,使同学们认识到决策与行为研究的实践意义。在现实生活中,决策无处不在,从医疗领域的资源分配到法律中的惩罚决定,从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到日常生活中的出行选择,每一个选择都在考验我们的决策能力。这门课程的学习,让我们不仅加深了对决策与行为理论的理解,还在自我反思中为未来的“决策”做了更好的准备。

从第四天开始,由Rebecca Upsher老师为同学们讲授了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相关课程。这门课程内容丰富、结构紧凑,既包括理论知识的传授,也涉及大量的实际操作和应用,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研究的核心方法。课程的重点不仅在于教授如何有效地进行学术演讲和推广研究中的患者及公众参与(Public Patient Involvement, PPI),还强调了如何合理使用人工智能(AI)技术来推进质性研究的发展。此外,课程还特别介绍了四种用于学术研究的AI工具:Scite、Elicit、LitmapsHubmeta

Rebecca Upsher老师在课堂上非常注重互动性和参与性,她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线上投票、小组讨论、组间展示和自由发言等,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枯燥和抽象的研究方法变得生动、具体,易于理解。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参与度,也使得复杂的概念更加清晰易懂。在讲授如何进行有效演讲时,Upsher老师特别强调了几大要素:清晰的结构、引人入胜的内容、恰当的视觉辅助工具和自信的演讲风格。通过这些要素的细致分析,我们了解到,一个成功的学术演讲不仅需要深厚的知识储备,还需要巧妙的表达技巧和现场掌控能力。

在涉及患者及公众参与(PPI)时,Rebecca Upsher老师帮助我们厘清了“参与者”(participant)、“参与”(involvement)和“参与度”(engagement)之间的微妙差别。她强调,PPI不仅仅是研究的一部分,更是提高研究质量和社会影响力的关键因素。通过案例分析和互动讨论,我们知道了如何有效地将患者及公众的声音融入到研究过程中,是一项需要精细设计和长期努力的工作。同时,们还亲手体验了如何利用新兴的AI技术来提升学术工作效率包括如何使用Scite来寻找相关文献,如何利用Elicit进行文献综述,如何用Litmaps进行研究的知识图谱构建,以及如何借助Hubmeta来分析学术网络。

同时,Rebecca Upsher老师还特别关注质性研究的独特价值和局限性。她通过一系列实际案例,展示了质性分析如何在心理学研究中提供深刻的洞见和理解,同时也提醒们关注其在广泛推广和客观性方面的挑战。她强调,质性研究的优势在于其能够深入挖掘人类经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但同时也需要谨慎对待数据的主观解释和分析者的偏见。

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锻炼了们更为通用的学术能力。这些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科学写作、数据分析和公众沟通等,这些技能对于未来的学术生涯和职业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们在学术交流和学术工具的使用上获得了显著的提升。同时,课程中对学术伦理的深刻讨论,也帮助们在日后的研究中保持科学诚信和社会责任感。

接下来的课程,从第二周的周二到周四,由Fiona Essig老师讲授了最后一个主题——艺术治疗与心理学。这门课程相较于前两个课程更加偏向应用,更注重感性体验和情感共鸣的培养。在这门课程中,们得以探索艺术与心理学交织的独特魅力。课程被精心地分为教室内和教室外两部分,分别在不同的环境中探讨艺术如何在心理治疗中发挥作用。

在教室内,Fiona Essig老师带领我们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如痴呆症和抑郁症,深入探讨了音乐在心理治疗中的奇妙运用。她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向们展示了音乐如何通过影响人的情绪和认知过程,帮助缓解心理障碍和情绪困扰。她还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是幽默和黑色幽默,以及它们在心理治疗中的特殊作用。通过分析各种类型的笑声和微笑的心理效果,学生们了解了喜剧治疗如何利用幽默来缓解压力、促进心理健康。她还强调了创造力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指出创意表达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手段,有助于增强自我认知和情感表达。

教室外的课程则更具体验性和实践性,Fiona Essig老师带领们参观了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 Gallery),在这里,我们有机会亲身接触各种艺术作品,并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去理解和感受这些作品。在参观过程中,们被鼓励思考色彩、图形等多种主题的艺术作品如何触动人心,如何反映人类的情感和心理状态。通过这种体验式学习,不仅加深了对艺术的理解,也学会了如何通过艺术的视角来审视心理健康问题。

艺术治疗与心理学这门课需要大家投入大量的共情和情感参与。它不仅仅涉及知识和理论体系,也关乎理解、接纳和感受。在这门课程中,我们学到的不仅仅是如何利用艺术治疗来改善心理健康,还有更广泛的意义:如何与自己的情绪相处,如何通过艺术来表达和处理复杂的情感。

KCL之旅是丰富而多彩的,在这不短不长的一个月中我们感受了三位老师的教导,感受了同伴的支持与思想的碰撞,感受了北师大两位带队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是非常美好的一次体验!













上一篇:【伦敦KCL暑假交流项目】个人交流总结(蒋文元)

下一篇:【伦敦KCL暑假交流项目】个人交流总结(孟家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