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际交流| 学生交流经验分享 | ||||||||||||||||||||||||||||||||||||||||||||||||||||||||||||||||||||||||||||||||||||||||||
【2023第十届世界认知与行为疗法大会】钱文丽参加国际会议总结 | ||||||||||||||||||||||||||||||||||||||||||||||||||||||||||||||||||||||||||||||||||||||||||
发布时间:2024-03-10 作者: 浏览量: 【关闭】 | ||||||||||||||||||||||||||||||||||||||||||||||||||||||||||||||||||||||||||||||||||||||||||
一、 在外行程安排 非常感谢学院公费的资助,我此次跟随导师王建平参加的会议名称为“第十届世界认知与行为疗法大会”,英文名称是“10th World Congress of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Therapies (WCCBT)”。会议由世界认知和行为治疗联合会(World Confederation of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Therapies)主办,大会的主题是 Global CBT Dissemination, Accessibility and New Technology(全球CBT的传播、可得性和新技术)。会议在2023年6月1日至6月4日在韩国首尔的COEX会议中心举办。本次大会是疫情后首次线下开展的CBT领域大规模的学术交流活动,来自世界各国的CBT领域领军人物和研究者聚集于此,因此会议内容十分丰富。作为一个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方向的博士生和一位CBT领域的新人,我很多的内容都想听,但是时间有限只能选择其中的一部分进行学习。此外,我自己虽然没有另外报名工作坊(workshop),但是由于同行成员和导师的安排冲突,将其中两场工作坊的名额让给了我,于是我也有幸浸泡式的学习了两场工作坊的内容,因此四天的会议让我收获非常大! 我于2023年5月31日启程前往首尔,6月5日返程北京。6月1日至6月4日参加大会,将参会期间的安排总结为表格形式如下:
二、 参会内容和表现
我的参会内容是海报展示,海报的题目是“A Review of grief reactions and posttraumatic growth in bereaved adolescents”,内容是综述了延长哀伤障碍和创伤后成长的定义、现有研究的关系、丧亲青少年的相关研究现状、丧亲青少年延长哀伤症状和创伤后成长表现的特点、以及现有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展望,制作海报的过程中我也注重制做图表,更加清晰地展示其中的内容。在海报展示期间,或许是因为“丧亲”“哀伤”话题的沉重,加上又是“青少年”这一群体,痛上加痛的感受吸引了大家的注意,有很多国外研究者对我的海报话题感兴趣,希望我向他们介绍(由于当时稍有匆忙,忘记请周围人帮忙将讨论的过程拍照了)。在讨论过程中,几位土耳其的在读硕士向我们表达了肯定和尊敬,表示关注丧亲者的心理健康真的很重要,但是在真实的研究过程中一定很难;两位日本和韩国在读博士、一位韩国教师都对延长哀伤症状和创伤后成长的关系感兴趣,我向他们详细地讲述现有研究的结果不一致:有的研究发现两者是正相关、负相关、没有显著关系,也有研究发现是曲线关系,这可能和丧亲事件的特点以及人群有关。在我已经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发现疫情期间近期丧亲的成年人延长哀伤症状和创伤后成长之间是曲线的关系,也就是中等水平的延长哀伤症状与高水平的成长有关,即我们适度的哀伤是具有适应性意义的。几位研究者也对这一研究结果表示肯定,并表达了还会去阅读我已发表论文内容的兴趣。还有一位马来西亚的研究者,向我提问了许多关于哀伤领域的理论和问题,如如何帮助丧亲者适应等,也肯定了我做这个方向的意义感,讨论结束后我们还互相添加好友。 此外,我在海报区发现了一位对韩国丧亲青少年哀伤适应问卷的编制与检验的研究,她告诉我在实际过程中发现同伴对于丧亲青少年的支持作用其实不像理论中提到的那么有效,因为丧亲青少年会回避这一话题,不向同伴提起。在第二天的海报区,我还看到了一项使用复杂哀伤疗法干预一位丧失女儿的母亲的个案研究,我请教这位研究者在整个过程中最有效的步骤是什么,她告诉我是哀伤暴露。丧亲者自己压抑和隐藏哀伤太久,对于身心适应十分不利,尽管哀伤暴露的过程有些痛苦,但是在暴露结束后效果十分显著,丧亲者的延长哀伤水平显著下降。这也促使了我对丧亲者哀伤适应的思考,或许之后我可以进一步去探究这其中的机制。另外,我在海报区也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研究,我也都向研究者进行了提问并交流自己的看法,这个过程真的很有趣,我能感受到每一位研究者的热忱,在向其他人介绍的时候像在介绍自己的孩子一样。同时,我也发现海报区很多研究都在做电子化干预,如CBT小程序,我猜测这种现象可能是疫情、也可能是科技的发展给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带来的影响。尽管国内也有类似的研究,但是还比较有限,或许这是今后本领域的必经之路。
会议的学习主要包括会前工作坊、会中工作坊、四场主题报告和一些论坛及论文汇报。会前工作坊是Judith Beck的“CBT for Challenging Problems”,这场工作坊的学习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工作坊中主要讲了CBT的一个新方向:恢复导向的认知疗法(recovery-oriented cognitive therapy,CT- R)的内容、模型、应用,以及在咨询过程中常常遇到的挑战和用CBT如何解决。这场工作坊让我耳目一新,之前我只学过CBT的基础理论,这是我第一次听到CT- R的内容。在开幕式的报告中Judith Beck也讲到Aaron Beck在85岁时说自己之前好像太关注疾病本身,现在应该转换视角,所以就提出了CT- R。在我们的印象中85岁好像是要安享晚年的年龄,但是Beck却在此提出一个新的理论视角,更新CBT的面貌,这真的令人佩服。会中工作坊我听的是有关死亡焦虑主题的,工作坊从哲学和艺术中涉及到的死亡焦虑引入,讲述恐惧管理理论以及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死亡焦虑与多种心理障碍的关系,之后讲述了死亡焦虑的影响因素以及对临床的启示,包括使用CBT干预效果最好。主题报告主要区听几个大佬的报告,由于时间短内容都比较精简,我从Judith Beck的报告中了解了Aaron Beck的一生,从Anke Ehlers的报告中学到PTSD认知模型的新研究发现,从David Clark的报告中了解到英国整个国家开启了培训心理咨询师并对心理障碍患者进行系统性干预的项目,以达到恢复这些患者的功能而节约社会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从我亲爱的导师王建平教授的报告中对CBT在中国的发展有了大局观的了解,为王老师等CBT领域的工作者而自豪。参加的论坛之一是实验室几位同门围绕“CBT in Chinese Culture: Strengths and Challenges”讲述在中国文化下的CBT,涉及我国的“阴阳五行”、儒家道家思想、注重家庭体系等文化元素,会后一些外国听众和我们一起交流讨论,从中我了解到这些咨询师与与一些当地的中国来访做咨询时会遇到很多文化差异导致的理解来访的困难,因此不论是研究还是咨询,文化因素的确是十分重要的。其他的几场论坛和论文报告我也是选择了与我研究的领域相关的话题——创伤进行旁听,了解到一些干预的研究,其中包含了我自己也想做的书写性表达,给我的博士论文方向带来了启发。总之,本次会议中的知识非常充沛,对于临床与咨询方向、尤其是CBT方向的我来说既是一场学术盛宴,也是一场临床经验知识会,我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知识的匮乏,也看到了新研究的旗帜与新世界的大门在向我招手。 三、 参会主要收获 首先,非常感谢学校和学院的政策,也感谢导师的带领和鼓励,这是我第一次线下参加国际会议,会议的内容和阵容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我学到了CBT的新方向、新领域、其他国家的研究者们都在做什么、怎么做,也让我感受到自己现在知识的浅薄,激励我要不断学习。此外,我也体会到和自己在同一领域共同探索的研究同行者的热情、爱心、充沛的动力,给了读博的我“朋辈支持”,让我觉得读博的日子很苦很需要耐力,但是又是有意义的、有同路人陪伴的,那么多白发的研究者在谈起自己的研究时也活力满满,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继续前行。同时,由于这次是国际会议,我这几天听报告、在会议的交流、交朋友、会后去吃饭与服务员说话都是用英语,我明显感受到英语听力和口语能力的提高,之前我总是在说英语的时候很紧张,现在我有了说英语的自信,感觉到这就是一门语言而已,说自己想说的就好。最后,作为一个来自县城的普通家庭的孩子,这也是我第一次出国,就如诗中所说:“纸上谈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这几天的韩国之行也让我真实地体会到不同国家之间衣食住行的差异,这也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给了我很新奇的体验。 钱文丽 2024.2
|
||||||||||||||||||||||||||||||||||||||||||||||||||||||||||||||||||||||||||||||||||||||||||
|